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三国名将陆逊何时更名考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25 04:07)
文章正文

三国名将陆逊何时更名考

2018-04-17 00:12

三国名将陆逊何时更名考

太史慈子义

关于陆逊何时改名一直困扰了我很久,很久的原因就在于迄今为止还没有定论,那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陆逊改名这个简单而复杂的问题。

一、陆逊其人

陆逊,生卒年为公元183年-245年,终年63岁,字伯言,本名陆议,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要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年少有为,21岁就开始在孙权手下供职,37岁跟随吕蒙奇袭荆州,40岁担任统帅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46岁在石亭之战中打败曹魏将领曹休。47岁孙权称帝时担任上大将军,之后一直辅佐太子孙登,可谓是人生的赢家。但时间终止于59岁,这一年,太子孙登病死,之后的陆逊就一直不受孙权待见,虽在62岁时被封为吴国丞相,但在仅仅一年的丞相生涯上忧愤而终。其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在唐、宋两朝加封的古代名将中,陆逊均入选其中。

二、陆氏家族

陆氏家族本为吴郡大姓,是四大姓(陆张顾朱)之一。从东汉初年,陆氏就出了个人才陆闳(字子春),他在光武帝手下担任了尚书令,据传,刘秀还曾经想将妹妹宁平公主刘伯姬嫁给陆闳,但陆闳和宋弘一样,都拒绝担任驸马,毕竟,在东汉,当个驸马是个高危行业。关于这个问题,另有文章进行讨论。刘伯姬原先是嫁给固始侯李通,嫁与陆闳之说应该是李通死后的事情了。

陆氏家族在东汉末年出了几个人才,陆纡(字叔盘)、陆康(字季宁)兄弟分别担任城门校尉和庐江太守,按照古人论字排辈的顺序,陆纡应该还有两个哥哥,但史书并未记载,陆康在《后汉书》中有传记记载。陆纡的儿子陆骏(字季才)曾担任九江都尉(相当于九江郡人武部部长,属太守副官),陆骏也就是陆逊的父亲,只可惜陆纡、陆骏很早就病逝了。所以,年幼的陆逊是跟叔祖父陆康长大的,当时的陆康正在担任庐江太守(今安徽六安一带),当时陆逊年仅10岁左右,他的同伴是小他5岁的堂叔陆绩(有“怀橘陆郎”之称)。

陆康为官正直清廉,这些都影响了年幼的陆逊,在从祖父的熏陶下,小陆逊也慢慢长大。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割据淮南的袁术就盯上了庐江郡,战事未起,陆康就将儿子陆绩和从孙陆逊送回老家吴郡。毕竟,吴郡在当时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很快,袁术就派孙策攻打庐江郡治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南柯坦镇城池村城池埂),孙策昔日与陆康也有些私人恩怨,这场战足足打了两年才攻下县城,不久陆康也病死。虽然孙策是受袁术指挥攻打的庐江,但陆康的死与小霸王不无关系,毕竟当时的孙策也只是一个20岁出头的楞头小伙子。

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常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三国志·吴书·孙策传》

三、陆逊早年生活

陆逊在吴郡长大,因为孙策直接害死了自己的亲人,陆康宗族百余人,逢此战乱及饥荒,死了近一半。所以终孙策之世,陆氏无人愿意为孙氏服务,这也导致孙策在江东杀了不少名人。孙策的暴行也使得他被刺杀身亡,接替他的是以求贤若渴闻名的孙权,孙权比陆逊大一岁,接替他哥哥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刚刚成年19岁的小伙子。孙权在张昭、周瑜的辅佐下改变了孙策当初与江东世族对立的态度,改为温和地共处原则,吸纳了大量人才,陆逊正是这时出仕进入孙权的视野中。

只不过这时的陆逊名叫陆议,字伯言,古代男子成年后就要取字,取字的基本原则就是字与名同义,比如诸葛亮字孔明,诸葛瑾字子瑜,周瑜字公瑾等等。议与言义相同,伯代表辈份,陆逊是长子,为统一起见,这里统一称之为陆逊。孙权与陆逊年龄差不多,和孙策周瑜这对兄弟一样,孙权很器重陆逊,为弥补孙策早年犯下的错误,大约赤壁之战之后,孙权将孙策的女儿孙氏(孙茹)嫁给了陆逊为妻。这项举措让孙权以姻亲为代价稳定地将自己与江东世族紧密联系起来。事实也证明,陆逊用自己的行为报答了孙权的知遇之恩。

四、陆逊为何改名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蜀汉和曹魏的史书记载中,都只称陆议,很少见到陆逊的名字。一种原因是当时消息沟通不畅,陆逊改名没来得及登报说明。虽然,这恰恰说明了陆逊在其他国家眼中还只是那个火烧连营和石亭之战的陆议。

古人改名其实是件很慎重的事情,比如程昱原名程立,改名就是因为做梦梦到太阳。李严改名李平都有明确记载时间。关于陆逊何时改名,为何改名的原因已经不可考。这其实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毕竟,陆逊在三国时期也是一个名人,连改名的记载一点都找不到。姑且在网上找了几个脑洞大开的理由。

原因1:

陆逊与孙权的妹妹孙氏(一般称孙尚香)感情很好,只是后来孙权为了联合刘备,忍痛将青梅竹马的一对情侣拆开,因孙尚香走了嫁给刘备了,走之旁加个孙,故名逊。

原因2:

还是陆逊与孙尚香,孙刘联盟破裂后,孙尚香回到了吴国,但物是人非,陆逊已经娶了孙策的女儿孙氏(孙茹),孙茹又是孙尚香的侄女,孙尚香无颜面对旧爱,夷陵之战后,投江自尽,陆逊伤心欲绝,为其改名。面对刘备的死,面对已经功成名就的陆逊,孙尚香最终选择了放弃一切。孙走为逊。

原因3:

孙尚香回到吴国后,孙权知道她与陆逊的感情深厚,为避免闲话,伪托为孙尚香是孙策的女儿孙氏,将其嫁给陆逊为妻。只是这段婚姻不够光彩没有记载。大概这时陆逊改名。

原因4:

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年)称帝,陆逊被封为上大将军,因有功被孙权赐名逊,意为跟着孙权走一生。

原因5:

太子孙登死后,陆逊伤心欲绝,自己尽心辅佐培养的继承人就这样走了,故改为逊。时为公元241年。

原因6:

陆逊后来卷了两宫之争,自己偏袒时任太子孙和,为孙权所恼,被迫改名。大约时为公元242年之后。

原因7:

陆逊死后,孙权依旧余怒未销,作为惩罚,未给丞相陆逊赐予谥号,并将陆逊改名,意为警示其后人谦逊为人。时为公元245年。

五、结论

说了这七个理由,足够脑洞大开了吧,但是玩笑归玩笑,不得不回归到问题的本原上来,就是陆逊改名遵循了什么规则,也就是我前面提到了名与字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如果更名,字一般都会随着改的,比如曹操本名吉利,小字阿瞒,后改名曹操,字孟德。又如吴末帝孙皓,本名彭祖,字皓宗,之后改名孙皓,字元宗。

发现规律了吧,改名是伴随着改字的,当然也些是为了避讳更名的不在此例,尤其是孙皓和司马昭时很多人避讳多次改名。那什么情况下,字不需要再改了呢?一般情况下,只有这个人死后,因避讳被迫改名的,一般字不会随着变更,比如韦曜(字弘嗣)原名韦昭就是为了避讳司马昭,但未见其改字记载。又如最著名的懿字了,因为历史上有个司马懿,所以《魏书》《蜀书》《吴书》凡带懿字的必须全部改名,所以史书中才会出现张壹、孙壹、吴壹、吕壹等等。

所以最终结论就是原因7,孙权为了惩罚陆议,将其改名为陆逊,就是给陆逊的后人看的。但是此事不变因孙权的感情用事,毕竟为尊者讳,所以《吴书》没敢将这个记载下来,全程都叫陆逊,好像陆议并不存在一样。但《魏书》《蜀书》并不犯忌讳,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历史证据。估且摘录在后面:

太和二年(228年)秋九月,曹休率诸军至皖,与吴将陆议战于石亭,败绩。--《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青龙二年(234年)五月,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又遣将陆议、孙韶各将万余人入淮、沔。--《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权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三国志·魏书·刘晔传》裴注引《傅子》

章武元年(221年)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章武二年(222年)夏六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先主自在江南。及吴将军陆议乘流断围,南军败绩,先主引退。而道隔绝,权不得还,故率将所领降于魏。--《三国志·蜀书·黄权传》

孙策为人明果独断,勇盖天下,以父坚战死,少而合其兵将以报仇,转斗千里,尽有江南之地,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及权继其业,有张子布以为腹心,有陆议、诸葛瑾、步骘以为股肱,有吕范、朱然以为爪牙,分任授职,乘间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傅子》

吕范、孙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趋合肥,诸葛瑾、步骘、朱然到襄阳。陆议、潘璋等讨梅敷。--《三国志·吴书·周鲂传》赚曹休七条其三

2018年4月16日星期一晚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