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来历
武都作为地名,始于先秦。《蜀王本纪》中有“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将其妻女适蜀……武都丈夫化为女子,颜色美好,盖山之精也……蜀王发卒之武都担土,于成都郭中葬之”的记载。《华阳国志·卷三》中有“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的记载。武都,“秦已置县”。武,“扬秦人威武拓疆”之意;都,“水之聚也”。颜师古曰:“以有天池大泽,故谓之都。”(《汉书·地理志·武都》)。秦用武力拓疆,破白马氐至天池大泽,故称武都。武都是秦人将其政治寓意、山川地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而命名,故称“武都”,是指人口稠密,政治、经济、文化集中之地。
历史沿革
武都历史悠久,境内建置沿革数千年之久。夏、商时期,武都为《禹贡》中雍州之地,属氐人居住地。西周、春秋战国时,武都为《禹贡》中梁州地,是羌、氐民族居住地。先秦已有道(县)级建置。秦代属白马氐族人。西汉属益州刺史部武都郡所辖。东汉隶凉州刺史部武都郡辖。
三国,属蜀汉益州武都郡辖地。西晋,属秦州武都郡统之。东晋、十六国,武都郡先属仇池国,后由前秦政权统治。南北朝,公元448年,北魏置武都镇(掌控一方军事,镇治石门,即今城关旧城山),辖武阶郡(郡治翫当,即今大安庙附近)、修城郡等数郡。约公元497年,北魏武都镇、武阶郡属梁州。西魏,约公元546年属南秦州。北周,约公元572年改称武州(与武都郡同治今旧城山),领11县。
隋朝,约公元612年,武都郡(治将利,即今旧城山)辖将利、建威、复津、盘堤、长松、曲水、正西诸县。唐代,约741年武州属陇右道;约公元820年属吐蕃。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武州更名为阶州(州治仍旧城山)。五代十国,约公元908年,阶州为岐统之。约公元943年阶州由后晋统治。约公元959年。属后周,仍称阶州。约公元924年和公元954年,阶州分别为前蜀和后蜀管辖。
北宋,公元1111年间,阶州(州治福津,即今城关旧城山)隶属秦凤路。南宋,约1142年,阶州属利州西路。元代,约1260年阶州属陕西行省。1270年州治移柳树城(今角弓柳树城)。元末州治复移坻龙岗(今旧城山)。明朝,约1369年阶州属陕西巩昌府。明洪武四年(1371年),阶州治所由旧城山移武都砖城(即今武都区政府驻地)。清朝,阶州隶属甘肃。雍正七年(1729年),阶州升为直隶州,直隶于甘肃布政使司,领文、成二县。
虞翊增锅灶退羌兵
虞诩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将,他颇具智谋,在羌人犯境之时以增灶之计大破敌军;他为政有方,治理武都政绩卓然,深受爱戴。他为人正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一生九次遭斥,三次被惩,依然不改刚烈。
东汉时期,羌人进犯武都,朝廷提升虞诩任武都郡太守。羌人就率领数千人马在陈仓的蜻山口堵住了他的去路。虞诩命令车马停止前进,并宣称“已经向朝廷请求增派援兵,要等到朝廷的援兵到来再出战”。
羌人听说后,就分兵攻击其他县城。虞诩因为羌人兵力分散,便日夜兼程前进,急速行军百余里。虞诩命令士兵每人砌两个锅灶,以后每天增加一倍。羌人看到后误以为虞诩的兵力不断增加,而不敢贸然逼进,见此,有人问虞诩说:“孙膑每日减少灶数,而你每天增加灶数。兵法上说:‘每天行军不能超过三十里,如今我们每天却达到二百里,为什么?”
虞诩说:“敌众我寡,慢走就容易被追上,快走对方就不能猜到我们的情况。敌人看到我们每天的锅灶数量在不断增加,必定会说是其他郡县来兵支援。敌人看到我们的人多又走得快,必然不敢追我。孙膑表面显示虚弱,我表面显示强大,是因为情况不同了。”
到达武都郡时,虞诩的兵力不到三千,羌兵却有一万多,围攻赤亭好几十天也未攻下。于是虞诩命令士兵不要使用发射远的弓箭,而悄悄用射程近的小弓箭,羌人以为虞诩军队的弓箭力量太弱射不着他们,便合兵猛攻。于是虞诩命士兵用二十把强弓一起射一个人,发发命中。羌兵非常震惊,急速退兵。虞诩乘机率军出城奋勇追击,杀伤无数。
第二天,虞诩召集全体将士,下令从城东门出去,再从城北门进来,每次不断更换服装,这样往复走了几遍,羌人弄不清虞诩到底有多少军队,更加惊恐动摇。虞诩估计羌兵该撤退了,就暗中派出五百多人,埋伏在浅水边,等待羌兵经过时拦截。羌人果然大举退兵逃跑,伏兵乘机截杀,大败羌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