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银川:今昔巨变感党恩 启航奋进跟党走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1-24 10:49)
文章正文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看百年历史,不忘初心,我们才能认清方位、看清方向,传承红色基因、解读精神密码、汲取前进动力。

1926年,在银川市鼓楼上就建立了宁夏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建党百年来,银川市发生了历史巨变,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不同历史时期取得的丰功伟绩。银川从昔日偏僻落后贫穷的西北小城,逐步建设成为今天的塞上江南、丝路明珠。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银川市各项事业蒸蒸日上,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城乡面貌、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全国全区一道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历史巨变塑造今日银川

经济发展: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银川的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凿井为饮、耕田为食,肩挑人挖、二牛抬杠”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49年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02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0万元、农业总产值1484万元,粮食总产量4.8万吨。上世纪60年代起,党中央启动了“三线建设”,有27家企业、27.5万人到银川支援建设,涵盖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等领域。1969年建成银川机修厂,铸钢车间炼成了第一炉钢;1970年建成银川糖厂,生产出了“六盘山”牌白砂糖,结束了宁夏没有制糖工业的历史;1970年7月银川汽车修配厂成功试制出了“六盘山”牌4吨载重汽车,当年底全市工业企业达到199家、产值接近2.6亿元,到“三线建设”末即1980年工业企业达到364家、产值达到4.6亿元。一大批建设者轰轰烈烈、大干快上,在当时擎起了银川工业的半壁江山。

197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市1.1万名下乡知青中,有986人成为辅导员、农技员、拖拉机手、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会计等专业人才,占比接近9%,为银川建设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迅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1992年达到32.08亿元,2005年达到265.01亿元,2008年达到572.51亿元,2011年突破900亿元达到955.67亿元,2020年达到1964.37亿元。

半个多世纪过去,银川市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困局,正在向都市现代农业迈进。2020年,银川粮食总产量69.23万吨;建立起了独立、比较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系,建成了万达、华润等一批商业综合体,落地了一批研发设计、金融贸易、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呈现出百业兴旺的发展态势。

人民生活:从缺吃少穿到全面小康

1961年,银川市每人每月供应口粮只有27斤;衣服是打补丁,轮流穿;住的都是土坯房或小平房;出行主要靠腿。

1958年8月1日银川开通了第一条公交,60年代末自行车进入普通百姓家,80年代有了中巴车,90年代出租车进入市场。从60年代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到70年代的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80年代的冰箱、彩电、录像机,90年代的手提电话、空调、音响,再到新世纪楼房、电脑、私家车,生活“三大件”的变迁折射出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416元和16428元,是1978年的129倍和125倍,每百户拥有私家车51.6辆、手机246.5部、电脑85.8台,正在现代化强国的共同富裕道路上阔步前进。

城市建设:从散乱破败到脱胎换骨

“一条马路三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四只猴,一辆汽车赛老牛,一家饭馆尽卖粥”。这是张贤亮对20世纪60年代银川的记载,其中3座楼是玉皇阁、鼓楼、南门楼,一个公园是中山公园。有民谣唱道:“宁夏府城有多大,三关四墙六道门。你问城墙有多长,马跑一圈九里三。你问东西有多长,全长共有四里半。你问南北有多宽,刚巧三里零一分”。1958年人口不足20万,城区面积只有5.1平方公里,最长的是解放街4.25公里,是石子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

80年代中期,城市开始大规模建设。如今,全市常住人口285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194.7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5%以上,分别是1978年的3.8倍、5倍、3倍,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生态环境:从满目疮痍到绿水青山

历史上的银川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牛羊遍地,后来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自然生态环境趋于恶化:水土流失严重,风沙灾害多发,西、北、东三面分别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毛乌素三大沙漠(沙地)包围。20世纪50年代的银川“沟壑纵横、丘荒岭秃”,盐碱地、芦苇荡和漫天风沙曾是这座城市最深的记忆。1958年自治区成立之初,银川的森林覆盖率仅6%、湿地面积仅10万亩。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黄河宁夏段年排放废水2.35亿吨,贺兰山千疮百孔。

如今的银川,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2020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2.9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84%、41.25%、17.16平方米,水域占城市规划区的10%,位居西北5个省会城市第一,“七十二连湖”成为贯通城市每个角落的湿地,银川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荣誉称号。

服务供给:从短缺匮乏到丰富充裕

新中国成立初期,银川没有一寸铁路。1958年建成火车站,包兰铁路通车,当年开行的只有8对16列。曾经80多公里的黄河上没有一座大桥,风雨下雪天就无法渡船通行。1970年叶盛黄河大桥竣工通车,结束了宁夏黄河没有大桥的历史。1958年10月银川机场通航,开通了银川至北京、包头、兰州航线。1986年9月建成银川汽车站,陆续发往周边省区和区内各县。

过去银川第一家发电厂是1951年12月建成的银川电厂,年发电量只有45.15万千瓦时,生产无电可用。吃水主要靠井,第一家自来水厂是1958年6月建成的。教育是上不了学愁,考上了学更愁,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总体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医疗小病靠扛、大病靠拖。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银川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医疗等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升。建起了覆盖全域、连通周边的内外畅通路网,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832公里、公路网密度56.05公里/百平方公里,5座黄河大桥连贯东西,银西高铁通车,河东机场开通96条航线吞吐量达到1200万人次。建成了7座火电、风电发电厂(站),各式光伏发电217家,实现了从缺电少线到电力外送的历史性跨越。建成了覆盖城乡的供水节水保障网,尤其是城乡西线供水一期工程的建成,结束了银川以地下水为唯一水源的历史,也改变了多年来“守着黄河缺水喝”的现状。建成了覆盖城乡教育服务网络体系,学龄前儿童毛入园率达到110.7%,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市县乡三级网络,卫生机构床位达到17621张,“看病难”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重大疾病防控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建立起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环境:从矛盾多发到安居乐业

曾经有相当一段时期,银川强降水、山洪、森林病虫害、地震等自然灾害不断,群众深受其苦、深受其困、深受其害。半个多世纪以来,银川市历届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让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执政的根本目的、发展的根本目标,推动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扎实推进平安银川、法治银川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读史明智,知古鉴今,向史而新,寻脉而行。过去留给丰碑,今天留给奋斗,未来即将照亮。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共产党人真抓实干、务实为民的历史。只有坚持实干为要,始终把落实放在重要位置,不断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当前,银川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在开启新征程的建设史中,银川将扛起“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作好表率”的首府担当,努力谱写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美丽新宁夏的银川篇章。

让民生答卷更有“厚度”

质胜于华,行胜于言。今年以来,银川市广大干部既对“初心是什么”的世界观进行校准,也对“如何担使命”的方法论深入探寻。

全市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让广大党员干部受洗礼、有提升,让群众受教育、得实惠。结合贯彻落实自治区“办好实事惠民生”“创新治理报平安”“推动发展增福祉”3个专项行动,经过公开征集项目、广泛听取意见和深入调研,确定了71项具体实事,建立清单、明确时限、向社会公布。推动各级各部门建立台账、逐一销号,确保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与此同时,在全面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上下功夫,大力实施自治区民生“4大提升行动”,扎实办好10件民生实事,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为银川未来“强筋健骨”

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就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

银川市以“大抓产业、大抓项目”为导向,对标自治区九大重点产业和产业发展“十大工程”,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产业上、产业的重点放在工业上、工业的重点放在“三新”上,加快项目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2021年,全市确定了993个重点建设项目,先后2批启动了565个项目,截至目前开工率80.8%。围绕九大重点产业招商,着力引进和储备一批补链壮链强链的大项目好项目。

突出抓好先行区建设,银川市将按照自治区党委就产业、生态、项目、改革作出的部署,提出的明确要求,逐一对标抓好落实。在改革上发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抓好平台建设,加快对产业园区进行优化升级,发挥好集聚效应。


(责编:阎梦婕、贾茹)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