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孩子把麦子当水稻、扬花当虫子……乡村教育向城市看齐,总感觉哪里不对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1-25 22:25)
文章正文

学生把麦田认作稻田,还把麦穗上的扬花认成虫子 …… 这是常州焦溪小学校长沈波在一次活动中看到的现象。身在农村长在农村,却有学生五谷不分,搞不清常见蔬菜的种类,这也是很多乡村学校面对的共性问题。江苏省语文整合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宋惠平认为,这些都是 " 一把尺子 " 量出来的后果。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了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同时也在无形中营造出一切向城市看齐的评价氛围,进而导致乡村教育丧失 " 个性 "。

" 缺乏个性的乡村教育会让农村的孩子们失去自信,影响一生的发展。"11 月 23 日,常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研训员陆卫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发现上述情况后,一个名为 " 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振兴乡村教育与教育振兴乡村的区域实践 " 省级前瞻性教学研究项目迅速在常州启动。31 所乡村学校组成乡村振兴学校共同体,一场关于乡村教育的变革正在悄悄开展。

△麦子丰收时,学生们满脸喜悦

分不清稻子和麦子

焦溪小学是天宁区最东面的学校,也是焦溪古镇唯一的公办小学。沈波是 3 年前到这里做的校长,此前,她在城区一所小学工作。" 这所学校建校很早,著名的小麦遗传育种及栽培学家、中科院院士蔡旭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以为大家都知道,拿着照片给孩子们看,结果没有一个人认出来。" 当时,学生们对杰出校友一无所知让沈波颇为惊讶。

由于地处农村,距离焦溪小学不远处就是成片的农田,学校里的孩子大多数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不过,更让沈波没有想到的是,这些从乡村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多都分不清农作物的种类。在一次活动中,甚至有人指着麦田问沈波:" 什么时候能长米?" 还有人看到扬花的麦穗,尖叫着跑去告诉她:麦子生虫子了。

在常州的另一所乡村学校,洛阳初中校长陆卫刚同样发现了问题。早在几年前,他就察觉学生们对于春耕秋种等农耕时令知之甚少,也从不关心田野里究竟是什么作物,食堂里的绿叶蔬菜常常被统称为青菜。" 城里学校的孩子肯定也有这种情况,但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却不了解这些,总感觉哪里不对。" 陆卫刚如是说。据了解,洛阳初中 70% 的人来自农村地区,其中大部分是来从外地到常州工作的移民二代。这些家庭对孩子上学的期待,大多表现的分数上,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眼睛里的 " 光 " 消失了

拘谨是焦溪小学的孩子们留给沈波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刚到新学校的她在校园巡视,身边经过的孩子大多不会主动打招呼,孩子们回应她的 " 早上好 ",总是透着一股忸忸怩怩的感觉。遇上活动现场公开展示或者上台演说,孩子们总是表现得很紧张,手不自觉地扯裤管,眼神也不敢和观众多交流。此外,沈波还发现,课堂上回答问题以及处理问题时,乡村小学的孩子也比城区学生拘谨得多,不自信表现在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这和 20 多年前她刚毕业回家乡任教时的情况可不一样,似乎有着无形的力量在悄悄抽走孩子们身上的自信。

作为项目特聘专家,宋惠平对近年来乡村教育的变化有着深入的观察。" 我们小的时候,城里的孩子有城里孩子引以为傲的东西,乡村孩子也有乡村孩子自豪之处。" 曾在乡村学校从教多年的宋惠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他从业之初,尽管在物质生活上存在着巨大的城乡落差,但乡村学生和城里学生还有着各自的认知 " 主场 "。

在过去,城里的学生说起游乐场里的各种项目如数家珍,乡下学生谈到田野里的草木鱼虫也能津津乐道," 乡下孩子羡慕城里孩子的汽车高楼,城里孩子同样羡慕乡下孩子的瓜园、果林。" 最近这二三十年间,宋惠平发现,伴随着乡村物质条件的改善,乡村学生反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开始一边倒地羡慕城里的生活,他们眼睛里闪烁的 " 光 " 似乎也在慢慢消失。

一把 " 尺子 " 量出来的差距

" 我听一个专家讲过,很多人定义现代化的标准比较简单粗暴,跟城市一样的,就是现代化。跟城市不一样的,相对的,就会被定义为落后的。" 沈波认为,在一切向城市看齐的大背景下,成片的麦田和稻子,仅仅只是农村孩子的风景。

这一点得到了常州市教师发展学院研训员陆卫平的认可,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近年来,常州一直把发展乡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 " 改薄创优 " 等一系列行动,使得乡村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四五期间,以 " 常有优学 " 为目标,要在城乡融合和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推动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走进乡村,播种希望,收获果实

不过,陆卫平等人发现,在目标推进过程中,乡村学校的育人方式还比较传统,与乡土社会生活脱节。此外,一些学校简单复制 " 城市化 " 倾向比较普遍,对乡村与城市的差异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发现乡村教育的发展优势。孩子们对乡村文化以及作物种类、农耕时令等了解不多,正是强势的城市文化对乡村全面覆盖造成的。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在精神文化层面被剥离乡村," 五谷不分 " 这个词似乎正在割裂孩子和乡村的情感,悄悄抽走他们身上的自信。

" 在家长心里,城里学校也被一二三排了名次,上了好学校很乐于跟人谈起。读了乡村学校的,饭桌上从不敢吱声。说是城乡一体化,但社会上总会理解为向城市看齐,最后就是用城市的尺子去量农村。" 宋惠平认为,正是这把 " 尺子 " 把城乡差异量成了城乡差距,进而击碎了乡村学生和老师们的自信心。

麦田里的育人实验

沈波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意识到问题后,她利用焦溪小学的资源优势,在校园内种起了麦子,把生动的大自然课堂搬进校园。此后半年间,孩子们不但一起见证了麦子的生长过程,还参与了其中的多个环节。让沈波欣喜的是,学生们对这件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麦收时还主动到田里拾麦穗。学生们像寻找宝藏一样,从田里拾起一束一束的麦穗,甚至连零星的麦粒也不放过," 从没见过他们这样珍惜粮食。"

△学生们在观察生长过程中的小麦

当年,沈波还请附近饭店帮忙,把收获的 300 斤麦子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面点,让学生带回去和家人分享。" 小时候吃饭特别香,因为我参加过劳动,割过麦子,这种在劳动体验中感受到的东西,是课堂上难以教给学生的。我也想让孩子们能在现实的场景中,去感受和体会。我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和粮食之间建立感情,帮他们建立信心。"

△学生在观察成熟的麦子

" 一粒麦子的旅行 " 之后,参观蔡旭院士纪念馆、泔水桶瘦身记、百草园等活动紧随而来。" 知道蔡旭院士也在这个学校读过书,孩子们很嘚瑟。" 沈波认为,对于农村孩子来说,粮食可以建立起他们对于乡村的情感,乡土文化教育也能帮他们找回自信。

△学生们准备收割麦子

31 所乡村学校的 " 追光之旅 "

行动的不仅仅是焦溪小学,陆卫平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了帮乡村学校的孩子们追回丢失的 " 光 ",一个名为 " 基于乡村生活场景的育人方式变革 " 的教研项目在常州启动。去年 9 月份,项目被正式确定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横林小学、邹区实验小学、溧阳南渡小学 ……31 所乡村学校先后加入,组成乡村振兴学校共同体,正式开启 " 追光之旅 "。

△麦子磨成面粉做成馒头一起分享

" 局限于课堂中,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儿童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导致个体的认知在‘温室’中发展。" 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农村拥有比城市更为广阔的自然空间,这是乡村学校的优势,没有什么语言文字比现实场景更有感染力。" 建立在乡村场景当中的语文课、数学课、综合实践课 …… 都能让孩子在乡村的场景中去学习,形成思维方式,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民族、地区的孩子一起制作月饼,以美食为载体期盼团圆

农村的孩子为什么一定要知农时、分五谷?" 城市文化太强势了,乡村发展还是应该有乡村的特色。乡村教育都在走城市化道路,但乡村教育还要承担起传承乡村文化、文明的责任和担当。" 上述项目负责人表示,学农时、掌握农村的民俗民风,学会种稻,并不是让乡村学校的孩子永远留在乡村,而是要用乡村特有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来滋养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为他们立根,给他们底气,帮他们找回眼睛里的 " 光 "。项目设计中还包含了形成乡村学校评价标准等多项内容," 多一个评价标准就多一批好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在校长沈波看来,要改变整个乡村教育的大环境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但是她相信微光成炬," 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只要对孩子有好处的,我都想去试试。"

现代快报 + 记者 宋体佳 通讯员 商汉勇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