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甘快看】天水,大秦朝孕育之地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4-21 13:25)
文章正文

《芈月传》里的义渠君翟骊,义渠国是西戎国之一。| 电视剧《芈月传》截图

麻辣烫,面皮,炸串……近期,甘肃天水的美食吸引了广大网友的注意。令人流连忘返的美味佳肴,已然成为甘肃天水展现自身魅力的一个重要窗口。

此外,作为嬴秦故地,天水更是秦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天水”的传说与地理格局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与陇南山地的过渡地带,居于我国大陆版图的几何中心,东隔陇山与陕西省相接,西秦岭横贯中部,其北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其南为西秦岭山地。

天水位置。| 纪录片《秦岭大宅门》截图

秦孝公十年(前352年),在此地置邽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北地二郡置天水郡,为“天水”作为此地地名之始。至于“天水”地名之来源,历史上出现了众多传说。

《水经注·渭水》记载:

“(上邽)五城相连,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

《水经注》以白龙传说为“天水”之名的由来。

AI生成的白龙。来源/pixabay

另外,还有一则“天河注水”的传说:

相传,秦汉之际,上邽县一带遭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旱。

高温难耐,山泉枯竭,溪流干涸,田土斩裂,寸草不生,百姓的生活如烈火烹油。甚至还发生了种种异象,如:鸡不上埘,猪不进圈,狗吠不息,鼠窜无常……

一天夜里,天上无云,星星稀灼,不时闪现着亮光,古人将这一星象称作“旱闪”。

旱闪断续闪动了一个时辰,便出现了一抹红晕,烧红了整个天空。好像烤晒了一天的日头,在夜里又要出来了一般。难以入睡的百姓望着奇异的景象,更加焦燥,叫苦不迭。

忽然,轰隆隆一声巨响,顿觉天摇地动,山崩地裂!人们这才发觉大地震降临了。

有些房屋倒塌,地面也崩陷了。接着阴云密布、狂风呼啸、尘土飞扬、树枝断裂,如注的大雨如同天上的河流倾泻而下。

第二天早上,人们除了谈论大地震和大暴雨给这里带来的灭顶之灾外,还发现城西南角,地陷了一个很大很深的土坑,土坑里蓄满了水。

更为神奇的是不仅水质清冽,味道甘甜,而且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

天不下雨,池水充盈,雨水再多,池水不泛,冬天冒气,夏天冰凉,真是老天爷奉送给上邽人的一眼宝水。因此,人们称这池水为“天水井”。

后来,把那片地方也叫“天水井”。天水郡得名于“天水井”之说也就流传了下来。

“天水”以水为名,一方面展现了当地人民瑰丽的想象图景,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地的水资源的丰沛情况。

天水。| 纪录片《乐游天下》截图

天水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西秦岭横亘南部,为两流域的天然分界。

秦岭以南属长江流域的嘉陵江水系,以北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在这些河流及其支流的侵蚀切割下,当地形成了宽窄不等的河谷阶地。

丘陵、山地和河谷交错,山环水绕正是天水地区基本的地貌地形格局。

同时,这里又深处内陆,处于我国南北方交界地带,气候较为温暖湿润。历经长期的人类开发,当地已成为以农业,尤其是林果种植业为主的地区。

从目前已知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代的天水地区自然环境远比今天优越。在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文化层中,既发现了猪、鹿和犀牛骨,还发现了房屋建造的遗址。

大地湾四期石砧,新石器时代。| 天水市博物馆

在礼县西汉水流域,考古学家还发掘出了大象、犀牛等遗骨。

犀牛、大象是现代热带、亚热带动物,暖湿的森林草地及河湖沼泽环境最适合它们生活;鹿及羚羊则是林缘动物。

这些信息都表明,在上古时代,天水地区森林茂密,草地广阔,河流湖沼交错,气温和降水均高于现代,地带性植被属森林草原类型。温暖的气候,疏松肥沃的黄土,当地广泛分布的河谷、阶地和台原地,都使天水成为人们开垦种植的理想之地。

如在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层中,就有炭化黍 (糜子)和油菜籽出土,这一发现使天水地区成为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而天水地区林茂草丰和水源充足的环境,也非常适宜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天水地区宜农又宜牧的自然环境,为当地早期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选择空间。

西迁之秦与秦之兴起

秦人以少昊苗裔、伯益之后自居,其始祖为颛顼后裔女脩。

女脩吞食玄鸟蛋而生大业(有大业即皋陶之说,今研究者认为二者并非同一人)。大业之子大费(又名伯益)曾协助大禹治水,还担任执掌山林湖泽的“虞官”,主司畜牧业,使“鸟兽多驯服”,被赐姓嬴氏。

殷周时期,秦人与殷商保持有联姻关系,二者联系密切,而商王一方面为了牵制正在崛起的周人,另一面又以同戎狄作战为名,遂将秦人派往天水一带。

秦人首领胥轩率族前往西垂,到胥轩之子中潏时,秦人定居天水,担负起守卫商朝西部边土的重任。这是秦人最重要的一次西迁。

几何纹铜戚,春秋。| 天水市博物馆

商周时期,天水一带主要居住着戎、羌等被统称为西戎的部族。

商代时,羌人势力强大,商曾多次征伐羌人;周武王灭商时,羌人是灭商的一支主要力量。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羌戎部族广泛活动于西北地区,有所谓五戎、六戎、七戎和西戎八国等称谓,说明西戎内部分支很多,遍布陇右。

见于记载的邦戎、冀戎、狐戎、绵诸戎和义渠戎等,都曾先后活动于天水地区及其周围一带。这些上古的陇右先民,长于游牧射猎的畜牧生活。

迁入天水一带的秦人主动学习了戎、羌文化,并与其进行多次联姻。周孝王时,秦人首领大骆与戎族申侯之女联姻。

正是这种秦戎通婚使秦人在西戎的领地上得以安居,而且这种联姻也成为秦人改善同周人关系的纽带。

因为与秦联姻的骊山戎和申族戎,都出于姜姓戎,而姜戎则与周人早有姻亲关系。于是,秦与周通过与戎族的姻亲关系加深了联系。

而此时,周封在汧、渭之间养马有功的嬴非子为附庸,在秦建邑,号嬴秦。

秦即后世的秦亭,邑在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城南。“秦”是今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随着秦人势力壮大,秦也就成了秦人的国号。

秦孝公(中)的影视形象。| 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截图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秦人已由为商朝守卫西土转而归周保西垂。这也正是申侯等戎人因与周、秦互有姻亲关系而从中周旋的结果。

秦人归周是秦人从天水兴起的开始,也标志着秦人与羌戎文化的重要融合。

迁入天水后,在长期与西戎杂居、通婚与交流的过程中,秦人的文化与习俗逐渐与中原华夏族有了差异。

秦人在人伦关系、婚姻和丧葬习俗、礼义制度等多方面,都与戎族文化更为接近。

从天水境内考古发现的甘谷县毛家坪、北道区董家坪两处西周时期的秦文化遗存也表明,从商代晚期开始,秦人就已生活在天水地区,并且生活开始变得周式化。这是秦人由追随商人转而归顺西周后在文化上的新变化。

有学者认为,毛家坪和董家坪文化遗存反映了中潏“归周保西垂”时西迁的赢秦族文化。

秦人与西戎的相处也并非完全和平,也经历了长久的冲突与斗争。从公元前822年开始,秦仲父子进行了长达两年的与戎对战,虽依然遭遇惨败,甚至失去了秦人视之为宗邑圣地的犬丘,却也在此时期掌握了车马技术、礼乐制度,史称“秦仲始大”。

周宣王为秦仲父子的坚持所感,召见秦仲其他的儿子,并派王室军队协助以对战西戎。

庄公兄弟率领秦周联军收复失地、取得了伐戎胜利,收复大骆族犬丘领地,被周封为西垂大夫,并将收复的犬丘领地封给庄公。

从此,秦在西犬丘(即西垂,今天水市秦城区西南)建立新都邑,拥有了秦和西犬丘两处领地。

至庄公之子秦襄公即位,秦一方面与部分西戎部族交好,另一方面也继续准备军事战备。

襄公在位之时,西周恰逢周幽王当政,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惹怒申侯,申侯便联合缯国与犬戎部族讨伐周幽王,幽王再次点起烽火而各地诸侯却不至,只有襄公率军队前往关中救周,并亲自护送周平王前往东都洛邑,周平王始封襄公为诸侯,并将原属王畿但现已被西戎占领的关中西部“岐、丰之地”(今关中西安以西地区)赏赐给秦人。

周幽王与褒姒。| 《帝鉴图说》,明万历元年潘允端刊本 。

秦襄公获封公爵,是秦人自中潏入居天水以来,代代相继、艰苦创业的结果,也是秦国建立,开启构建霸图、逐鹿中原崭新一页的重要节点。

秦霸西戎的前奏

秦襄公获爵后,主动学习、参考和模仿中原诸侯国政治、军事与文化诸方面,吸收了中原诸侯国的成熟制度与文化,推行了种种措施以健全秦国的政治制度、礼仪制度,夯实秦国的基础国力。

例如:扩建都城、修筑宫殿西垂宫;加强军备、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车战技术;加强了与中原各诸侯国间的通使交往;参照周礼制定了一套秦人的宫廷礼仪、丧葬仪轨与祭祀制度等等。

秦襄公建国后,受西戎侵扰威胁的危险依然存在,秦人的活动地域仍限于天水地区,周平王赏赐的“岐、丰之地”还在西戎的控制之下。

猃狁、犬戎、丰戎以及邦、冀之戎等,有的雄踞西北,有的与秦人相邻,他们正处在从游牧生活向定居或半定居的农牧生活转的化阶段,富有进攻性,对秦人及农耕地区的骚扰、掠夺、侵犯、抢劫时有发生。

所以,开拓疆土、反击西戎,是关系到秦国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秦襄公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扩充军队,不断加强军备,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车战技术,“备其甲兵,以讨西戎”。

垂鳞纹秦公铜鼎。| 甘肃省博物馆

连战马也配上了甲衣,以增强防御能力。秦人不断改善武器装备,制造了各种锐利武器,如二锋矛,以虎皮装饰的弓和红羽毛编饰的盾等,秦人的军队已是“避车既工,避马既同,避车既好,避马既验”。

他们的武装力量和军队阵容已是前所未有的强大。

但即使如此,在襄公建国的最初四年里,秦军仍难以在同西戎的较量中占据优势,直到公元前 766年,襄公的东征才略有收获,“伐戎而至岐”。

岐即岐山,即今陕西宝鸡以东一带。但秦人仍无法有效地控制岐西之地。襄公也于这一年在伐戎中死去。

公元前 765 年,襄公之子文公继位于西垂宫,他继承父志,继续着建国和伐戎的事业。

文公在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 763 年)采取了一个决定秦国命运的重大举措,就是率七百人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所谓“东猎”。

这次东猎,不是单纯的狩猎,而是既要在战斗中扩大领地,进一步了解西戎的实力;又要察勘关中西部的山川地理、风土人情,选择都城的位置,实际上,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东进关中的预演。

秦子戈,春秋后期。记秦子(秦子指初即位的幼君)做戈,秦君自用,左右两军,迅速出动。| 故宫博物院

一年之后,秦文公四年(前762年),文公东猎到达汧水和渭水会合的地方“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县水莲寨附近)。

文公欣喜地看到这里地势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水源丰沛,南北两面又有山原作为屏障,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他说:我秦族的祖先非子曾经居此为周王室养马,后来,我族终于获封诸侯,这里确实是一块安居发家的风水宝地!为了慎重起见,文公还专门让人进行占卜,结果为吉兆。

于是,文公决定在这里建立新都,并且“即营邑之”。

经过一番建设,文公正式迁都“汧渭之会”,离开了秦人世代相守、拼死力保、苦心经营和逐步壮大并开始建立国家基础的宗邑国都西犬丘,举族从天水地区东迁到关中西部。

就此,秦人结束了在天水地区长达300多年的奠基历程,迈向了“关中时代”的崭新篇章,这更是秦国正式兴起,走向秦霸西戎、一统全国的新篇章。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