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高新区曲率引擎光子制造园二区(2024年3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记者 朱雪娇
去年以来,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词汇。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十项重点工作任务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首位。
新质生产力怎么理解?西安如何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域实践新路子?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词汇。
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中国推动自身发展的新思路,更是关于全球发展的新创见。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出现的,还有两个“种子选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它们两个有着鲜明的时序性,由近及远、从今天指向明天。这些产业有着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底色,不仅代表着科技前沿,更是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领域。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西安底气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陕西有了明确目标。
近日,《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印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优势领域,着力构建产业链群“百亿提升、千亿跨越、万亿壮大”梯次发展格局。其中,西安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增材制造等)、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西安现实所需、自身所长,更是责任所在、使命所系。
论条件,西安得天独厚。科技学科门类齐全,在航空航天、精密机械与成套装备、空天动力、能源化工、金属材料等领域的科研机构众多,综合创新实力位居全国前列,高端人才优势明显。近年来,在电动汽车、人工智能、太阳能电池、氢能、光子等产业,西安已经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看成绩,西安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创新能力在2023年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位列第8,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强。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5.23%、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1.53件、增长25.1%。
这些,都给足了西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
西安如何“上新”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地方特点,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但凡适合本地发展实际情况的事情,就应当“有所为”,而且更应该“敢为”“快为”。
从西安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到2024年西安市两会,笃定创新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战略被反复提及,一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域实践新路子清晰可见:
一是突出创新引领,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西安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着力打造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实践证明,西安抓创新的目标、思路、举措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符合西安实际。
在此过程中,西安划了个重点——政府必须要躬身入局,意味着政府一方不能再作为“旁观者”,而是要深度参与,成为真正的“创新合伙人”。
同时,深入推广“一院一所一校一港一企”模式,加快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充分调动高校、院所等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多点发力推动“双中心”建设实现新突破,真正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二是做强产业支撑,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同时,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争取更多优势产业步入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列。
以光子产业为例,陕西“追光计划”实施两年多来,全省光子产业总值以每年超50%的速度增加。西安是全省光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承载地,亦是多项措施的深度参与者。目前,西安已有不少光子项目转化落地,培育孵化了炬光科技、莱特光电、中科微精、奇芯光电等一批国内光子领先企业,初步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传感等产业集群。
然而,喜“新”不能厌“旧”,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产业。西安提出,要在支柱产业上突出“硬”,做强硬科技支撑,确保强壮有力、安全可靠;在新兴产业上突出“快”,创新模式、加速壮大、蓬勃发展;在未来产业上突出“敢”,健全先行先试保障机制,大胆布局一批抢占制高点的未来产业,努力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取得新突破。
三是深化改革开放,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023年,西安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总结推广西部科技创新港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一港”模式和高新区“六个赋能”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成效,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增长超过30%,新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累计建成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39个。
今年,西安继续深化“三项改革”试点牵引科技体制改革,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打通束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堵点卡点。强化内外开放联动,持续建通道、强枢纽、优平台、聚产业,实现更高质量“引进来”和更高水平“走出去”。
新质生产力打开了对新经济认知的新视野,资本市场也将改变过去贴标签、追概念式的投资,更多从产业发展规律出发来挖掘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四是加快绿色转型,塑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方式。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一城碧水、青山绵延、空气清新……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绿色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适应以及在未来人才、科技、教育的良性循环都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西安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在秦岭保护上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在水生态保护上,深化水系治理,加快建设现代水网,加大渭河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打造北方山水之城;在大气污染防治上,坚持远近结合、标本兼治,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大力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积极稳妥实施“双碳”西安行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
新动能、新赛道、新机制、新方式,在不断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过程中,这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市域实践新路子,必将带动西安经济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