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也愈发多元化,为应对这一趋势,2022年以来,江苏省宜兴市司法局创新构建村(居)“法律之家”,将公共法律服务触角真正延伸至村(居)、社区,进一步构建法治惠民“服务圈”、织密法律服务“便民网”,并以此为依托在最基层织密一张纵横交错的“解纷网”,实现群众法律需求“一站式”解决。
目前,该市已在151个村(社区)建立“法律之家”工作站,已成为有效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场所,百姓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渐成风尚。
前不久,修葺一新的湖㳇镇洑西村“法律之家”亮相,这里由村里闲置用房改建而成。“我们在进行‘法律之家’选址时,充分考虑乡村、社区已有场所,加入法治元素进行改造,老房舍里也完全可以改造出法律服务的新阵地。”宜兴市司法局局长吴跃旺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湖㳇镇司法所所长史莉朝介绍,洑西村“法律之家”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戴誉担任站长,统筹安排站点内工作,确保站点常态化运行,实现村(社区)法律顾问“定人、定点、定岗、定时”四定服务常态化。
除了有法律顾问常态化坐班外,洑西村“法律之家”还有效整合了法律明白人、村(社区)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工作者等力量,为群众提供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及司法鉴定、公证事项咨询指引服务,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法规政策宣传、法律服务指引、法律诉求收集”一站式服务。自建成以来已接待群众120余人次,化解矛盾纠纷6件。
不只是在洑西村,全市“法律之家”均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纵向实行一级对一级负责、横向实行分流指派的管理举措,建立站长负责制。同时,建立工作人员的接待群众服务态度、现场服务时长、服务事项办理等日常管理考核办法,将排班时间通过村级公告栏、微信公众号、法润民生群等平台告知群众,并对接待的纠纷、咨询以及相关法律服务业务实行“谁接待谁负责”管理机制。
“以往,下基层以‘单兵出击’为主,乡村和社区遇到大事、急事、难事、敏感事时,法律服务难以取得‘集团作战’效应。”宜兴市司法局副局长盛熹介绍,依托于“法律之家”,该局选任在当地群众影响大、口碑好的人员作为“法律明白人”,群众基础好、协调能力强、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人员作为“专职调解员”,专业知识强、公益服务意识强的律师(法工)作为“法律顾问”等,同时从市局层面推动市镇两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定期下沉至“法律之家”开展司法行政便民业务,建成法律服务“15分钟”服务圈,实现了“不变体制变机制”的力量整合,推动服务关口前移。
在增强基层司法行政力量集约化服务能力的同时,该局依托“法律之家”,深化援法议事制度,聚焦土地流转、村居环境整治、征地拆迁等事项,联合法律明白人、老党员等群体参与议事,创新打造“三员三会”“红网微治三治融合”“邻聚蠡”等20多个援法议事工作品牌,实现从“自治共管”向“自治精管”的转变。目前,全市“法律之家”开展援法议事162次,解决土地流转、种植灌溉等问题120余起。
盛熹介绍,宜兴市司法局还充分利用村居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的作用,探索建立“家庭律师”免费服务模式,聘选30名法律顾问组建6个服务团队,与白塔村943个家庭签订《家庭律师法律顾问协议书》,实行“一户一档、一事一议、一次一记”工作法,及时为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做好协调、联络工作。目前,全市村居法律顾问协助村居追回三资历史遗留资金3000余万元,催缴企业土地年租金1100余万元。全市法律明白人已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00余人次,参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0余起。
记者了解到,2023年,宜兴将村居“法律之家”建设纳入省级民主示范村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并纳入依法治镇(街道)考核内容,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全市304个村居实现全面覆盖,真正打造司法行政工作重心下层、人员力量下沉、服务资源下沉的工作局面,构建集中一体化村居公共法律服务模式,全面提升司法行政工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