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播放
重播
朗读
开栏语
金华山,位于婺州古城之北。它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而是一条绵延数十公里,横亘婺城、金东、兰溪、义乌、浦江5个县(市、区)的巍峨山脉,堪称金华的“母亲山”。
金华山,自古就是江东名山。自东晋黄初平在此“叱石成羊”后,金华山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此后,无数名人雅士先后造访,儒、释、道在此融为一体,赋予了金华山厚重、神秘的文化内涵。高山,长河,山里的果子,洞中的钟乳石,无一不诉说着金华山的神秘和浪漫,俯拾皆是传说故事。
从今天起,本报与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管委会联合推出“跟着传说游金华山”专题宣传,每周推出一期,固定在周一刊发。我们将探访历史遗迹,挖掘民间传说,解读名山内涵,更好地推进金华山文旅事业稳步发展。此次专题宣传期间,我们还将制作“金报记者带你打卡金华山”(探秘金华山)系列短视频,通过实地探秘与黄大仙有关的历史遗存和具有金华山鲜明特色的文旅景点,以创新、鲜活、时尚的方式呈现金华山神秘浪漫的一面,给读者朋友带来不一样的文旅体验。
在历史的长河中,秀美神秘的金华山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左元放、沈约、刘长卿、戴叔伦、陆游、文天祥、徐霞客、郁达夫……一代代文人墨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只为一座山而聚。
山风、鸟兽、溪流,见证着每一个来金华山的人,抚遍这里的山川草木、人文历史,写下属于自己的故事,或隐居山中,或吟诗作赋,或以文记录……
千百年来,一座山,何以吸引这么多人前来打卡?
黄大仙祖宫 洪兵/摄
金华山名字的由来
读懂金华山,先向山而行。如今,得益于交通的便利,人们上金华山,不必再徒步走霞客古道。
金华山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川,而是一条山脉,西南起兰溪,绵延婺城区和金东区,东北达义乌、浦江。
历史上,金华山另有其名。1800年前,东汉《越绝书》卷二中记载:“乌伤县常山,古人所采药也,高且神。”上溯秦汉,八婺大地皆以乌伤名,常山就是如今的金华山。可见,金华山从秦汉时期便闻名吴越。
1500年前,南朝梁文学家刘峻(字孝标)晚年弃官隐居金华山讲学,写有中国最早的山志之一《山栖志》,详细记录了金华山的秀美景色和人文景观。如果按志游山,你可能会惊喜地发现,刘孝标笔下的景象依然还在。
因为绵延数十公里,金华山也被称为长山。唐代魏征主编的《隋书》记载:“金华旧曰长山,置金华郡……有长山、龙山、楼山、丘山。有赤松涧……”
至于金华山这个称呼,1400年前的隋朝就有了。五代时期的《旧唐书·地理志》在“江南东道婺州金华县”条下注:“隋改长山为金华,取州界山为名。”
关于金华山名字的由来,民间则给予了最美好的想象。故事的主角是阿金和阿花夫妇,两人勤劳地将一座山变成花的世界。没想到,王母娘娘为了“炼百花为香露”,先调了雨龙连下两月大雨,又调来十条火龙喷火烧山。为了重建家园,阿金夫妇四处奔波忙碌,阿金最终累倒。这个故事打动了轩辕黄帝。他便以两瓣金花相助阿金夫妇,恢复昔日花的世界。为纪念阿金夫妇,乡亲们便在他俩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将这座山改名为金花山。因为“花”与“华”的发音、含义有相同之处(古代“华”读第一声时,用法跟“花”相同,意思是“花朵”),金花山又叫金华山。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民间传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金华山的名称的确经历过多次变化,从现有资料看,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金华山”,至少可追溯至1400年前。
曾与五岳齐名
车子从金华城区出发,很快就进入罗电线,一路盘旋而上。车行至双龙洞景区停车场,下车,步行几分钟后,只见双龙洞前游人如织。
有休闲惬意的老人,有偷得半日闲的年轻人,有享受暑假的学生,有打卡游玩的旅游团——或是闲坐在阴凉处,或是在溪中畅快戏水,或是钻进洞府寻幽探秘——吸引众人的是金华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慧眼识珠的,不只是我们,还有古人。秦汉时期著名方士安期生曾来金华山隐居修炼。其“登真之地”——金华观的附近,还留有“安期故里”的古碑。安期生之后,金华山被越来越多的方士所垂青。
环湖绿道 洪兵/摄
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写道:“可以精思合作仙药者,有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今中国名山不可得至,江东名山之可得住者,有霍山,在晋安;长山、太白,在东阳。”
长山即金华山。把金华山与华山、泰山等五岳名山并称,且将其归为“江东名山”,可见葛洪十分推崇金华山。不仅如此,葛洪还在《神仙传》卷二中记叙了黄初平、黄初起在金华山修道成仙的故事,为金华山的名气大增又添了一把火。因此,唐代杜光庭在《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中说:“金华山金华洞元洞天,五十里,在婺州金华县,有皇(黄)初平赤松观”——把金华山列为道教的“第三十六洞天”。
留下两千多首(篇)诗文
参观完金华观,向下一个目的地行进。车越往上走,视野越开阔,山色逐渐与天齐。眼前所得也许正是唐代诗人、婺州刺史袁吉看到的景象。
“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金华山的景成了袁吉诗中的意象,而袁吉的诗也成了金华山的千古绝唱。
古往今来,与袁吉一样,把金华山的景写进诗文里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
沈约是拄着竹杖来的。一会儿登高望远,一会儿溶洞探幽,在仙气缭绕的山中,他发出了“高驰入阊阖,方睹灵妃笑”的感叹。
顶着夏天的烈日,戴叔伦也登上了金华山的鹤岩。遥望天际,他竟生出了乘着白鹤在碧云深处遨游的想法。
徐霞客在山中走了3天,在《徐霞客游记》里留下了洋洋洒洒的四五千字,感叹“晋人桃源不是过”。
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让双龙洞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胜。尤其是独特的躺着进洞方式,至今还被游人称奇。
刘孝标、何基更是钟爱金华山,别人只是到此一游,两人直接隐居在山中。一个在九龙讲堂洞,一个在山南的盘溪村,过起了聚众讲学的教书生活。
除了唱和金华山别致的风光,文人墨客们还吟着山上的传说:赤松登真、九天玄女炼丹、黄帝铸鼎、黄初平吒石成羊、鹿女湖故事……一心寻求仙道的李白,听闻黄初平的传说后,尤为激动。他在组诗《古风》中,直言希望跟随黄大仙求道:“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
历经岁月,古人早已远去,诗中的景致依然留在金华山,诗人的吟咏也如冰壶洞瀑布般一直流传到现在。千百年来,与金华山有关的经典诗文多达2000多首(篇),一诗一句将金华山垒成了一座文化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