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自治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临桂新区、漓江风景名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经济产业园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中央、自治区驻桂林各单位,各企事业单位:
《桂林市提升质量安全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桂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年9月26日
桂林市提升质量安全推动
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为做大做强我市地方特色食品产业,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提升质量安全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8〕33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的决策部署,围绕提升食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结构、提质量、创品牌、增活力为着力点,强化标准规范、科技创新、政策扶持、执法监督和消费培育,加快构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充分释放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巨大空间与潜力,大力推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工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推动食品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为推动桂林高质量发展,决胜“两个建成”,奋力谱写新时代桂林发展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0年,全市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规模以上地方特色食品工业企业达60家左右,形成涵盖果蔬、肉禽、水产品、林产品、饮料、粮油、茶叶等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体系,地方特色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桂林特产核心品牌企业销售额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挖掘培育中华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西老字号等一批知名品牌。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体系、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初步建成,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到2025年,全市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实现跨越发展,原料供应基地、产品加工、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优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1.优化种植养殖产业布局。根据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等因素,围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对原料的需求,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全力打造五大原料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牵头单位:市农业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1)优质粮食基地:以全州、兴安、灵川、临桂、永福、平乐等6个产粮大县和荔浦、阳朔、灌阳等3个粮源基地县为重点,优化品种结构,发展优质加工专用品种,重点建设全州、灌阳优质加工专用稻生产基地。
(2)优质畜禽生产基地:全州、兴安、荔浦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三个县的出栏猪超过150万头,占全市的1/3;家禽养殖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集中在临桂、永福、灵川、雁山四个县区;龙胜、资源和全州三个县的草牧业发展呈连片发展态势。
(3)加工型水果原料生产基地:重点开发罐头、果汁、果干、蜜饯和果酒等制品,重点在永福、龙胜、临桂、阳朔、灌阳、兴安、恭城、平乐等县区建设适宜加工的柑桔、月柿、罗汉果等优势果品生产基地。
(4)食用菌原料生产基地:以食用菌产区为基础,提升大宗菌类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建设以兴安、灵川、龙胜等地为中心的木耳、香菇、秀珍菇等生产基地。
(5)茶叶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主要建设龙胜、全州、恭城、兴安、平乐生产基地,布局发展桂花茶、绿茶、石崖茶、龙脊茶等。
2.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养殖。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健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管理和质量监测制度,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生态种养,促进特色农产品主产县区生产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场。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和农村合作联社等产业组织形式,按照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品牌销售“五统一”规范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为桂林地方特色食品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力争到2020年,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基地面积达30万公顷以上。(牵头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建立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冷链设施和装备,提高农产品贮藏、保鲜能力,推进预冷、烘干等初加工环节减损,提升品质增加收益。支持有条件县区打造农产品集散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产品展销中心,实现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的有效对接。加快农村冷库建设,提高冷链利用率,打造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加快构建大宗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围绕果蔬、水产品、肉类等主产县区,支持供销社以及新型营销主体建设一批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加快补齐农产品产地“最先一公里”短板。在城市周边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生鲜农产品低温加工配送中心,发展城市“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在临桂、七星等县区改造升级或适度新建一批冷链物流园区。建立生鲜产品专用通道。(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商务局、市供销社;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提升地方特色食品加工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1.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品。重点培育和发展米粉、畜禽产品、水产品、果蔬加工、茶叶等产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形成品种丰富、品质优良、品牌强大的消费品供给体系。生态饮品及酒类制造业方面,发挥桂林水资源优势,以健康化、系列化、品牌化为方向,推动饮料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灌阳、龙胜等县的生态水,经开区、永福、临桂的罗汉果饮料、保健茶,各县区的果蔬原汁饮料等生态饮料。引进战略投资者或先进管理方式,重点推动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酒类企业,改造提升制造工艺和生产设备,加快开发优质三花酒、桂花酒、新型啤酒等新产品和中高端产品,优化酒品结构。 旅游休闲食品产业方面,利用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做大桂林米粉、葛根系列粉丝、燕麦等方便主食类食品及桂林豆腐乳、辣椒酱等特色食品的生产规模。加快开发桂花糕、荔浦芋、禾花鱼等地方特色旅游休闲食品,培育旅游休闲食品产业集群。果蔬加工产业方面,依托我市马蹄、月柿、柑桔、葡萄、绿叶菜等特色农林产品,加快果脯、果酱、果蔬萃取、速冻菜、脱水菜等产品产业化发展,积极研发具有调节血脂血糖、养生滋补、延缓衰老等作用的养生食品,壮大果蔬加工业。粮油加工产业方面,利用我市良好的自然环境及水稻种植基地优势,加快有机米及食用油生产规模,推动粮油加工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推动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桂林福寿米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大米、食用油加工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大米、富硒营养米等绿色健康大米,开发即食型食用油、色拉油、功能型食用油。培育壮大以桂林三养胶麦生态食疗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桂林米粉产业,以即食包装米粉为突破口,补全桂林米粉加工产业链,建成广西乃至全国重要米粉生产基地。(牵头单位: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粮食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打造桂林力源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桂林莱茵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桂林三养胶麦生态食疗有限公司等一批具有生态优势、质量优势的大型特色食品企业集团。培育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加工龙头企业,如:桂林力源集团、广东温氏集团、桂柳家禽有限责任公司等。支持发展养殖新型经营主体,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生产的标准化、设施化、组织化、产业化程度,提升养殖效益,规范饲养技术,严格投入品和屠宰加工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聚焦各子行业领域的龙头骨干企业和成长型企业,支持其生产线改造与扩建,引导其通过兼并、收购、合资等方式做大规模,鼓励其做大做强创新产品,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市场占有率。(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加强食品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创建特色食品产业加工园区,鼓励产业集聚发展,以园区为依托,放大产业集群效应,引导特色食品产业向优势产县、综合性加工园区集中,做大做强经开区米粉产业园、全州干米粉产业园、经开区罗汉果产业加工集聚区等特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经开区苏桥片区罗汉果小镇等一批食品特色小镇。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孵化功能突出、检测认证服务便捷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加工基地、园区和集群。支持各县区在原料资源富集地区,选择一批已初具规模、地方特色突出的食品产业园区,以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为引领,开展集食品研发创新、检测认证、包装印刷、冷链物流、人才培训、工业旅游、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等为一体的现代食品工业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土地集约利用、产品质量集中监管,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带动强、质量优、成长好的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形成特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粮食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市投资促进局)
4.开展质量技术攻关行动。开展质量技术攻关行动。鼓励企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设备促进传统食品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改造。引导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食品安全技术创新研究,加强对食品生产的保鲜、贮存、加工、包装等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支持食品安全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开展新型安全农副产品贮运保鲜技术研发、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与附产物高值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等(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5.推动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强化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依法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建立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建立并执行食品进货查验、生产、出厂检验、销售等各项记录制度,能够通过记录和查验有效实现追溯。鼓励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实行电子追溯。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到2020年,规模以上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全面推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认证。弘扬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负责人、管理者、生产者质量意识和质量素养。(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融合拓展地方特色食品营销体系
1.加强品牌建设。实施桂林地方特色食品品牌战略,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创造性,培育优质品牌,引领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中华老字号、广西主席质量奖、(桂林)广西名牌产品和广西服务业品牌等,深入开展桂林市市长质量奖。实施老字号提质工程,开展桂林特产“一县一品”品牌打造行动。支持、引导地方特色食品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挥区域公共品牌示范区、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百亿元特色产业,着力推动县区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展品牌价值评价活动,助推桂林地方特色食品品牌无形资产增值。培育品牌指导机构,有针对性开展商标品牌指导服务。(牵头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培育销售市场。实施桂林地方特色食品行销全国行动,组织企业开展市内外巡展,推动产品展销推荐和洽谈对接。鼓励地方特色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展品牌连锁经营。建立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体系,鼓励产品“五进”(进高铁、进机场、进高速、进景区、进商超),多渠道拓展市场。重点打造桂林地方特色产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大力发展电商销售,促进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和电商企业对接融合,建设桂林地方特色食品网络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开设网络销售平台、在知名电商平台开设网店,形成万家网店、万人销售桂林地方特色食品的发展格局。(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扩大宣传推介。广泛宣传桂林好山、好水、好生态和好食材,深入研究桂林地方特色食品健康营养元素和长寿之乡的饮食结构和膳食特点,深度挖掘桂林地方特色食品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编撰、发行桂林地方特色食品系列丛书,通过创作微视频、微电影等宣传手段,讲述桂林地方特色食品老味道、老故事、老品牌,不断提升桂林特色食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力推广体验式消费,打造工作室、体验馆、传统文化表演等,让外地游客全面体验我市多种类、多品牌的美食文化,让桂林地方特色食品行销全国,走向世界。(牵头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游发展委,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粮食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推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
1.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地方特色食品产销对接,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促进地方特色食品交易和服务。推进地方特色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与关联产业交融互动,引导纵向上下游企业和横向关联企业的紧密衔接,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计划,以提升质量安全为纽带,支持大中型地方特色食品加工企业向两头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原料生产、加工物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发展,推进地方特色食品追溯体系建设。鼓励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稳定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推进原料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优质化生产,全面落实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商务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粮食局、市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
2.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挖掘和拓展特色食品的健康养生、休闲观光、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多种新功能,引导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深度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食品,打造食品产业园区特色工业旅游产业。围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重大任务,推动社会力量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生产性服务,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市卫生计生委、市旅游发展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粮食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3.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县区人民政府引导、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食品加工企业、经营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和行业协会组建产业联盟,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订单和契约关系,支持农户和合作社以生产要素入股龙头企业,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主体,签订长期稳定购销合同和质量安全保证协议,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将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作为扶贫的重要内容,支持贫困县依托当地生态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创建一批扶贫龙头企业,构建以种植养殖、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提高贫困群众参与度,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实现就地就近脱贫。(牵头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扶贫办)
(五)全面加强质量监管
1.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地方特色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发达国家和地区更加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组织生产。鼓励行业协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地方特色食品团体标准。(牵头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质监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2.强化全过程监管。建立覆盖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制度,加强质量安全风险点控制,严格实施操作规范。强化日常监督和抽检监测,开展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专项治理和区域集中整治,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专利、商标、产品标识、商业秘密等方面侵权假冒的打击力度,健全打击侵权假冒长效机制。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力度,及时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日常检查、监督抽验等信息。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追溯体系,落实产品召回、退市下架等监管措施。推进诚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开展质量安全承诺活动和诚信文化建设,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形成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约束和惩戒。(牵头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委、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完善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推进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提升质量安全与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加强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建设等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全面提升质量安全,强力推动地方特色食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为企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推进管理部门信息共享、监管互认,对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降低监督检查频率,激励企业诚信守法行为。依法确定收费范围,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合理降低经营性服务收费标准,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加强市场、价格、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形成有利于企业、行业、产业良性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
(三)完善支持政策。在种植、养殖环节重点支持“三品一标”、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构建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在加工环节重点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诚信体系及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在流通环节重点支持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筹规划,整合资金、土地等要素资源并重点向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倾斜。结合食品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支持建设地方特色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保险试点,有效防范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质量安全风险。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安排市级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等,支持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