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江苏镇江市京口区:用心打造新时代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京口样本”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18 23:30)
文章正文

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新时代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主要矛盾。近年来,立足城市基层党建创新发展阶段,城市化率高达97%的京口区,聚焦城市治理新形势新目标,聚力街道社区党组织“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主责主业,聚向让社区工作者有劲头有奔头,在全省率先开展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试点,形成“六有六化”工作路径,取得明显成效,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初心构图——背景与动因

1、新时代治国理政大格局催生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要求“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江苏省委组织部《关于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试行)》要求“推行社区工作者职业化管理”。

2、巩固党在城市执政基础呼唤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社区工作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城市基层的贯彻实施,关系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社区工作者是离居民最近的服务主体,是“小巷总理”“马路市长”,党和政府部署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在社区工作者身上。社区党组织是离群众最近的一级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形象代表,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群众时时处处感受到党组织就在身边,更加自觉地热爱党、跟党走。社区党建队伍要强起来,让社区党组织成为“一杆旗”,党组织书记成为“一盏灯”,党员成为“一团火”,社区工作者有劲头有奔头是保证。

3、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亟需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一方面,城市的核心是人,社区工作与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许多新期盼;另一方面,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普遍存在着队伍不稳定、选聘不规范、晋升不通畅、能力不适应、任务不明晰、保障不到位、社区工作者职业荣誉感归属感不强等“七个不”突出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社区治理与服务效能,影响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党领导下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为增强社区治理能力提供队伍支撑,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才能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

二、匠心勾线——做法与路径

探索了“六有六化”工作路径:

1、聚焦管理有指向,以系统化思维破解队伍突出问题。运用系统化思维,做到“三个好”:坚持问题导向,立好逻辑起点。把普遍存在的“七个不”突出问题,上升为党建课题,立项为市委、区委“书记项目”。坚持扭牢核心,做好“顶层设计”。按照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构建京口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意见(试行)》“1+6”文件(镇京发〔2018〕16号),形成了由员额管理、选任转聘招聘及人事档案管理、职业培训、“全科+全能”社工考聘、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职业薪酬体系构成的“工作链”。坚持综合统筹,抓好推进落实。像抓产业项目一样抓“书记项目”,制定“试点—总结—推广”三步走计划,梳理50项重点工作项目,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组织部牵头民政、人社、财政、编办和各街道(园区)协同落实,每月编制《“书记项目”纪实手册》;编制集制度、实践、理论成果于一体的《“书记项目”地图册》,为全市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京口样本”。

2、聚焦进入有渠道,以综合化方式拓宽队伍源头活水。全区核定社区服务人口39.99万人。依据各社区服务人口,核定每个城市社区“社工编制”5-9名,人口超过1万人的增加2-3名,共设立“社工编制”384个,同时建立社区工作者信息库,实行员额控制、动态调整;明确职业资格,将“双全”(全科+全能)社工作为准入门槛,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将持有“双全”社工证的区财政负担的社会化用工纳入“社工编制”管理,有效破解社区工作者身份难题。丰富选聘方式,通过换届选任、分批转聘和公开招聘等渠道,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面向在岗的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考聘“双全”社工;由区人社部门统一组织公开招聘社区工作者,补充“新鲜血液”。

3、聚焦提升有标准,以专业化培训提高队伍综合素质。构建“1+X”社区工作者素质培养模式。“1”即实施“双全”社工培养工程,开发运行技能培训平台,设置通用、业务、提高和综合课程4大类50项培训内容,举办2期“双全”社工培训班,436人次参训。“X”即打好以学代培、以赛促培、以评引培、以践带培的“组合拳”,通过赴先进地区现场教学,开展“双全”社工技能大赛,评选星级“双全”社工,举办“网格故事分享会”,建设党群服务中心、“社工之家”等阵地,实施“三社”联动、“政社互动”、“居民自治”工程,社工积极参与社会组织26项、政府94项、社区37项公共服务项目,使社工学有标杆、赛有擂台、交流有平台、服务有舞台。

4、聚焦发展有空间,以制度化创新打通队伍晋升通道。通过制度创新,让社区工作者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追加或额外收益。建立并实行社区工作者基本报酬与岗位等级相对应并定期增长的机制,每3年晋升一个等级,形成完整配套的职业发展体系,使每个社区工作者在工作年限增加、岗位提升、能力素质提高后,岗位等级和薪酬待遇随之提高。更加重视以制度为保证,把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选拔到街道(园区)领导岗位,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发展党员、选拔人才的力度,推荐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5、聚焦待遇有保障,以多样化手段激励队伍干事创业。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三岗”即:社区正职、副职和工作人员三种岗位;“十八级”即:各岗位按照工作年限、受教育程度、相关专业水平等综合因素,建立“三岗十八级”岗位等级序列,设置1至18级岗位等级和基本工资系数,对应岗位等级按“最低基本工资×基本工资系数”确定基本工资,为年收入的70%;剩余占年收入30%的绩效工资根据本人工作情况,经考核按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档次,适当拉开差距。薪酬待遇专项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

6、聚焦评价有导向,以科学化考核激发队伍生机活力。实行科学化考核,处理好设定岗位职责与考核的关系,率先编制翔实的社区工作者“岗位说明书”,明确5项法定工作职责、4项事务办理职责、5项网格走访入户服务职责,建立工作实绩、网格服务和群众满意度占90%权重的考核评价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调整、等级调整、薪酬待遇、奖励惩戒、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实施鼓励激励、容错纠错机制,对工作业绩特别优秀的社区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每年评选命名“十佳社区党组织书记”“十佳社区工作者”“十佳网格长”,调动社区工作者实干创业、改革创新、争先创优的职业热情。同时,建立社区工作者退出淘汰机制,对连续三年未考取“双全”社工证或连续两年绩效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并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三、质心施彩——成效与反响

今年以来,《人民网》《新华日报》《江苏卫视》《党的生活》等10余家国家和省级媒体相继作了报道,工作经验和成果在镇江全市推广、江苏全省推介。青海省西宁市城中区、安徽省安庆市、盐城市亭湖区、扬州市邗江区等地先后前来学习考察。

1、“三岗十八级”成为“磁力场”,增强了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荣誉感。“三岗十八级”使社区工作者各有其岗、各具等级、各尽其责、各得其利,有效地让社工“岗责利”统起来;“1+6”文件每项政策都“剑指”社区工作者“七个不”突出问题。如:首批落实的“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的“双全”社工中,社区正职、副职、普通工作人员的基本报酬在2017年已增加40%的基础上,今年又分别增长11.3%、16.4%、12%。此项政策的落地,不仅让现职社工信心倍增,更对还在“门槛”之外的社工产生了强大吸引力,在6月初举办的第二批“双全”社工培训和9月的首批社工招聘中,出现了踊跃报名的喜人场景。大家纷纷表示“社工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业,不仅有面子,还有里子,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2、“双全”社工成为“职业名片”,促进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整体提升。“1+X”社工素质培养模式和持证上岗制度,使“双全”社工成为标配。截至目前,全区现有“双全”社工340名、助理社工师和社会工作师228人,占比分别达78.5%、52.7%,均居全市首位、全省前茅。近年来,面向优秀社区工作者定向招录公务员9人;将8个街道(园区)党建服务中心按照正股级事业单位管理,选配22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人员;2名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55名在社区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进入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担任本届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优秀社区工作者分别达32人、25人、2人;选树了“全国时代楷模”赵亚夫、“全国人气家庭医生”“中国好人”杨凌、全国“三八红旗手”张凤霞和江苏“最美基层共产党员” 卜美琴等一批先进社工典型。

3、联系服务群众成为“源动力”,彰显了党建对社区治理的有效引领。抓准“减负增效”,完善社区公共事务准入制度,削减社区协助政府工作事项10项;抓实“去行政化”,率先构建街道办事处—中心社区—基本社区—网格“四级”治理与服务职责分工体系,“ 下放”街道事务“上收”基本社区事务由中心社区“双全”社工办理,75%的社工下沉到全区1816个二级网格中,变“坐等群众上门找”为“主动上门找群众”;抓细网格服务,采取“五星”网格服务模式,将社区居民按照1-5星分类建档,对独居老人、低保、失业、重残、上访人员等对象重点走访服务,今年以来,已解决社区休闲小公园改造等群众期盼解决的“棘手问题”1000余件;今年1-8月,全区上访总量同比下降52%,全区进京越级访在全省96个监测点中排第95位(位次越后越好);抓强党建引领,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全域党建“八共八联”机制,构建了社区治理服务“166”品牌体系,使社区治理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66个社区(村)中,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充分就业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等荣誉称号94次(个),公众安全感97.5%。京口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2018年“中国百强区”。

四、琴心抒怀——经验与启示

1、党的领导是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第一保证”。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京口区委要求各街道社区党组织书记在市、区两级“书记项目”中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担好主责、抓好主业、当好主角,按照试点工作的“效果图”“施工图”担当实干,推动“1+6”文件落地见效。实践证明: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这项改革创新工程中,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才能发挥定向指航的引领作用。

2、系统化思维是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第一引领”。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算好“政治账”“民生账” “经济账”“稳定账”。系统化思维是把工作对象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其基点是问题导向,核心是顶层设计,灵魂是综合统筹,三者是有机整体。实践证明:只要抓住整体、抓住要害,就能使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行稳致远,让社工的光荣与梦想在新时代精彩绽放,让社区的治理与服务在新时代更有质感,让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时代变成真实模样。

3、构建“工作链”是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第一前提”。从廓清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基本内涵,到员额管理、入职渠道、职业培训、“双全”社工培养和考聘,再到明确岗位职责和绩效考核办法、职业薪酬体系兑现,是构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的“工作链条”,必须环环相扣,一环环落实。实践证明:依据“1+6”文件构建的这条“工作链”,明晰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发展规划、入职渠道与配置、培训与开发、岗位职责和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环节和流程,从而使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更加有序有效。

4、人力资源管理和社工理论是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的“第一支撑”。国际流行的社工理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实践证明: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镜中我理论”“互动小组模式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渠道策略”等,在构建“六有六化”工作路径、丰富专业化培训方式、实施绩效考核、激励干事创业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