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宝鸡人忘不了的那口面,和那杯凤酒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18 21:18)
文章正文

宝鸡人忘不了的那口面,和那杯凤酒

2024-06-25 12:02

发布于:福建省

提及陕西风味,你会想起什么?也许是著名的小吃三件套凉皮、肉夹馍、羊肉泡馍,又或许是陕西的面,油泼面、臊子面、Biang biang面、饸铬面,爱酒的人或许还会想起凤香白酒西凤酒……

然而属于陕西美食的荣耀,远不止如此。陕西菜,简称“陕菜”,又称“秦菜”。从六千年前这里的人便开始使用锅灶和谷子,到“西周八珍”的珍馐美味,再到隋唐时期的“烧尾宴”,陕菜像是一部流动的史书,岁月的变迁与美食的传承在这里见得分明。

“秦中自古帝王州”的地域特色,赋予了这里的美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特色。但也正是因此,历史上的陕菜太过丰富,无法自成一系。想来,陕西菜未能入选八大菜系之一,也正是因此。

陕菜看西府味道

是瑰宝,也是源头

陕西因地而异,分为关中菜、陕南菜和陕北菜三大流派为主,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陕西菜的独特风味。其中,关中菜尤为突出,人们常说:“陕西美食看关中,关中美食看西府。”

西府,即现今的宝鸡,相较于繁华的西安,它或许显得有些“低调”。但这里是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更是“中国”一词的起源地。这里有“凤鸣岐山,自此周朝兴”的岐山,有大秦帝国崛起的摇篮凤翔,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陈仓。《周礼》《周易》的礼乐文明在这里生根发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关学文脉从这里起航。

如此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出的美食与美酒也自然精彩纷呈。地处秦岭的宝鸡,汇聚了陕、甘、宁、川、豫五省的风味,是中国“十大美食城市”之一,更是中国小吃文化发源地之一。宫廷的珍馐美馔与民间的传统小吃技艺在此交织碰撞,孕育出别具一格的“西府味道”,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早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渭河流域就开始出现了早期的餐饮文化。到了西周时期,宝鸡菜正式开始出现。

据《周礼》所述,那时宝鸡便出现了宫廷菜“西周八珍”。这道菜以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等八种珍稀食材为基,结合多种调料和独特的烹调技法,呈现出鲜、香、酸、辣、咸、甜等多层次的风味,堪称美食的瑰宝。清朝的满汉全席,亦源于此。

西周王室菜系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菜系,也就是说,在宝鸡这块厚土上,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官府菜系。

历经汉、唐盛世,宝鸡菜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皇室的东移,逐渐融入陕菜之中,陕菜也因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无论是唐代的“宫廷官府菜”“僧寺道菜”“饮食市肆菜”还是“民间家常菜”,都对后来中国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便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从“烧烤”“蒸扣肉”等菜式中,追寻到古代宝鸡菜的影子,感受到那份历经千年传承的醇厚与独特。

老秦人离不了的面

是美食,也是乡愁

有网友曾戏言:“如果有八大面系,陕西面一定能入选。”确实,在经典影视剧《白鹿原》中,吃面的镜头贯穿始终。站着吃、坐着吃、蹲着吃,怎么吃都津津有味。和面、饧面、擀面、切臊子、炒臊子、剁辣子……什么时候吃都绝不含糊。这就是关中人的吃面精神。

在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上,麦浪翻滚,这里是小麦的乐园。喇家遗址的发现,将世界第一碗面条定位在中国。汉代石磨技术的流行,小麦终于在民间开始流传,《范子》中的“饼出三辅”的记载更是将国内面条发源地定格在关中。

在这片土地上,面食变幻万千,老秦人便将小麦磨成的粉玩出了花。面条在他们手中或抻、或扯、或擀、或拉、或撕,细如丝线或宽如皮带,陕西人将日夜与春秋都融入了这一碗碗浓烈又朴实的面中。

而在宝鸡,最出名的莫过于岐山的臊子面。它承载着周朝“祭祀”礼仪的庄重与神圣,时至今日仍是宝鸡人重要节日的必备佳肴。因此这道臊子面,宝鸡人将它精细到了极致。就说他们的面条吧,要先用木棍细细碾压,再用大刀侧切而成。非得让面条薄似蝉翼,细如发丝后,这面才算是能下锅了。

面条已经是匠心之作,臊子和汤更是灵魂所在。汤底需加入宝鸡特有的岐山醋,再铺上满满一层用秦椒制成的辣子,酸辣味十足。宝鸡特有的“燣”法制作的肉臊子,肥瘦相间,香气四溢,搭配五颜六色的素臊子,铺在红润油亮的面汤上,既好吃,也好看。

若这碗岐山臊子面不合你胃口,你还可以去吃面浊而劲道,调味厚而酸香的宝鸡扯面,或是筋而不硬,滑而不嫩,爽口也适口的削筋面。在宝鸡,总有一碗面,能在你心尖尖打转。

金色的麦浪不仅孕育了面,更诞生了另一道美食——面皮,还需得是手擀的。

虽说面皮与凉皮在外观上相似度极高,但制作工艺却复杂得多,多了一道擀的步骤。也因着这份擀的劲,宝鸡的面皮韧度十足又不失柔软,恰似关中人风骨里的坚韧和内敛。面皮做好了,依旧少不了酸香的醋和香而不辣的油泼辣子,再加入面筋。一碗“白、薄、光、软、筋、香”的宝鸡面皮就大功告成了。

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因此宝鸡擀面皮原名又叫“御京粉”。如今,经过世代传承与创新,宝鸡的面皮已经演变出多种口味和形式。擀面皮、蒸面皮、烙面皮、炒面皮、烩面皮、面皮夹馍、火锅涮面皮……在宝鸡,光是吃面皮,就能吃好几天了。

这些小吃既是美食,也是宝鸡人记忆里的一抹乡愁,是无数宝鸡游子在外最牵挂的那一口。

餐桌上的那瓶凤酒

是琼浆,也是秦韵

关中的菜太多,两三道佳肴说不尽这片秦川大地的风骨。也许,还需一瓶“秦”酒助兴,将这六千年的关中往事与风华再度吟唱。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这广袤的关中平原,孕育了一代代“三千万老陕高唱秦腔”的新老秦人。这里的人坚韧又豪放,又带着内敛和朴实。像秦腔一般,关中人内里似有火,永远有蓬勃的生命力。他们爱秦椒制成的辣子,爱朴实的面,也爱酒,尤其爱醇厚的“烈”酒。

赶巧,关中平原沃野千里,蓄积多饶,正是个酿酒的好地方。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加之战略要塞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土地早在三千年前便飘散着浓郁的酒香。而这抹酒香,正是来自如今依旧占据陕人餐桌c位的西凤酒。

如同陕菜的包容一般,西凤酒融合了南方的浓香之韵、北方的清香之气,在巍巍秦岭与悠悠渭水间,成就了别具一格的凤香型白酒。

清而不淡、浓而不艳的西凤酒,与馍夹一切的神奇吃法一般,无论何种场合都能适配。作为国礼,它曾随张骞远通西域;作为皇室御用酒,它祭祀天地神仙,彰显尊贵与庄重;文人墨客举杯吟诗时,它默默相伴;寻常百姓话家常时,它更是增添了几分温馨与和谐。

中国自古便有“菜酒不分家”的传统,美酒佳肴总是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当年,苏轼在宝鸡凤翔任职探寻美食时,可能曾经也以西凤助兴。有人一盘花生米,也可对付一顿长长的酌饮。有人便非得用好酒配好肉,方能尽兴。

而对于陕西人来说,无论是友人相聚叙旧情,还是喜庆之事举杯同庆,亦或是伤感之时借酒浇愁,西凤酒都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高低得碰一杯西凤。平凡的日子里,想喝一杯西凤,也会叫上兄弟姐妹,凑个饭酒局,畅谈人生。

三千多年的风雨兼程,西凤酒以“秦酒”“秦州春酒”“橐泉酒”“凤翔烧酒”之名不断流传,历久弥新,被一代又一代的凤翔人视为心头好。

陕西几千年的历史底蕴,便在这一碗碗的人间烟火里流转又流传。家家户户日常的一餐又一餐,却在日往月来、斗转星移间,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这是山水的恩赐,也是岁月的馈赠。

而美食与美酒,也连接起古今的桥梁。当年秦始皇饮豪情壮志时饮的那口“秦酒”,如今化作西凤酒,流淌在千家万户之间,见证着人们的酸甜苦辣。一脉传承的美酒佳肴,却续写着不同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