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这么年轻,为什么要进社区?”
2020-08-10 16:23
当大学生的“雄心勃勃”“青春热血”“潇洒肆意”遇上基层社区的“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琐琐碎碎”,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两股看似截然不同的“气场”如何契合和相融?我们不妨放下怀疑和好奇,来听听欣然拥抱社区的“后浪”们是如何在社区“乘风破浪”,完成华丽蜕变的。
Part
1
讲述人:刘玲玲
年龄:26岁
职业:安徽省合肥市南七街道洪岗社区城管协管员
2017年通过蜀山区大学生岗位考试到社区工作,年纪虽然不算大,但在社区的各项工作中算是经验丰富,未来希望自己能一步一个脚印,在平凡岗位实现人生价值。
这几年自己也成熟了不少,摸索出了不少方法。首先要端正工作态度,要把处理社区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的责任。一旦遇到麻烦事,必须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处理。平日里,也要多和居民沟通交流,心灵亲近了,解决问题就方便了。
Part
2
讲述人:李澳
标签:“90后”
职业:安徽省合肥市南七街道洪岗社区社区工作者
刚来社区时很不适应,甚至还想过辞职不干了,但是后来在社区前辈的鼓励下,慢慢的能够沉下心来,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为老百姓解决困难,怎么让老百姓认识并认可自己。
日子长了,自己也摸索到了一套“管理经”:腿脚勤快点,多往网格里跑一跑,把每家每户的情况烂熟于心,只要多交流,任何矛盾都可以解决。保持信息渠道畅通,资源的整合利用也很关键。
Part
3
讲述人:周昱
年龄:33岁
职业:社区居委会计生专干
大学毕业后来到社区工作,发现这里跟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上班第一个月就累瘦了8斤。从不熟悉业务到慢慢进入角色,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努力,我逐渐找到了这份工作的平衡点,为居民服务时开始变得游刃有余。
与居民相处时,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和责任心,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一样去办,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就是做好这份工作的诀窍。
Part
4
讲述人:童小娟
年龄:28岁
职业:湖北省江岸区百步亭社区红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
大学时期,阴差阳错的被调剂到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又继续攻读了社会工作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就这样一猛子“扎”进了社工行业。2019年9月,我回到家乡武汉,成为了百步亭社区红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在社区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时常被百步亭社区居民的热情和多才多艺所感染,也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收获了一大批自己的“铁杆粉丝”,对此,我感到十分的自豪。
在社区工作,最有意义的莫过于居民对自己的认可了,以善意收获善意,以温暖触碰温暖,在帮助居民期间收获了加倍的感动,这成为了我工作中最大的动力。当然也有让我感到无力的时候,譬如,每天接触的都是低保低收入的人群,特别无助,尤其是大病救助,每每这时,我就会生出想帮也帮不了的无力感;同时,工作的时候还会遭受到有些居民的无理责骂,也会让人感到生气和委屈。
幸运的是,身边总有可敬可亲的领导和热情有爱的同事一路支持,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人面对,而是有人与你同进退,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加上自我的心理调适,我逐渐适应了社区工作的点点滴滴,也非常相信自己能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Part
5
讲述人:宋玮
年龄:36岁
职业: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和谐雅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2011年,我通过考试,成为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的专职社区工作者。从一开始的“两眼一抹黑”到适应了社区日常“琐碎”的工作内容,我渐渐地喜欢上这份工作,觉得这个岗位更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在一个社区里,居民的需求可能是不同的,尊重每一个人,理解每一个人,努力为大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居民们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是自己的责任所在。
近10年的社区工作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社区就像一个广阔的海洋,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还可以大有可为。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高学历年轻人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中。
Part
6
讲述人:李丽
标签:海归社工
职业:北京市朝阳区奥运村街道龙祥社区社工
我出生于一个小山村,靠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自身的成长经历让我深深地知道普通群众生活中的辛酸苦辣和对幸福的渴望,所以我愿意为让大家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付出努力,这就是我成为一名社工的初衷。
北京疫情期间,我毫不犹豫的再次上了“疫”线,在国展协助机场做人员疏导工作,由于有过10年的日本留学经历,我专门为机场入境返京人员做专职翻译,工作中要不停地用外语向境外返京人士讲解国内疫情期间的各项政策法规以及医学观察需要的注意事项,但由于穿着防护服,又不能喝水,十几个小时下来,嗓子都不行了。但是能有机会走上疫情防控一线,为防疫尽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很骄傲。
Part
7
讲述人:屈元硕、肖水苗
年龄:24岁、25岁
职业:河北省衡水市融联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
“去年10月,我们机缘巧合地一起入职融连社工,开启了人生第一份工作。”
“社会工作充分体现了价值、包容和尊重,我认为这份工作很有意义。”屈元硕从走出校园的那一刻起,就立志于此。而肖水苗通过多半年的工作经历,对社区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其实,我们的工作是紧紧围绕居民需求开展的,通过为他人服务获得快乐和满足,是我最享受的。”
组织各项社区活动、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走访调研居民细微需求、抗疫……她们用细心、爱心和耐心,把服务真正做到了居民心坎上。回首大学毕业后的社区工作经历,屈元硕和肖水苗共同感慨,社区工作难也不难,关键是能否把服务做到居民的心坎儿上。展望未来,她们信心满怀,希望在社区舞台,一起磨炼,一起成长,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Part
8
讲述人:乐杰
职业:湖南省浏阳市集里桥社区见习生
打算来社区实习以前,我一直觉得社区是跟底层人民群众联系最紧密的地方,来到社区后发现事实确实如此。
和社区的前辈们一起共事的经历让我收获颇多,也让我知道了以后不论是在怎样的工作岗位上,都要勤奋和积极进取,做事要主动,要平等的看待身边的每个人,哪怕是保洁阿姨、保安大叔,因为大家都是在为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努力奋斗。
即使每天都要面对琐碎的事务,咱们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始终保持热情和严谨的态度去处理与应对。相信大家的付出都会收获回报,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和谐幸福,社区可以在老百姓的注视下越办越好!
写在后面:
良禽择木而栖 “巢”筑好“凤”自来
近日,中组部、人社部、民政部等七部委近日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的通知》,倡议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社区去,助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这使得大学生到社区就业创业有了良好的政策支撑。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就业、创业,无疑是一个双赢的举措,这为处理当前形势下的“两难”处境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一方面,新时代的社区治理普遍面临着人手匮乏、观念陈旧、服务不到位、创新性不足等“短板”,而高校毕业生具备知识素养高、思维活、热情高、干劲足等优势,到社区就业创业,可有效充实社区工作队伍,补充社区治理“短板”,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迫切需要就业岗位稳定自身,实现“学生”到“社会人”的快速转变,而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拥有巨大的就业“容量”,可以有效满足他们的就业之需。
社区和高校毕业生双方需求高度契合,加上实实在在的鼓励政策出台,不仅使得“稳就业”有了新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而且也使得未来的城乡社区治理充满了无限可能,更接地气、更人性化、更与时俱进、更科学、更创新的社区治理体系“蓝图”正在徐徐铺开。
因而,为着这一美好的社会治理“蓝图”,希望政策落实的再多、再细、再快一些,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不断拓宽社区工作者晋升通道,加快社区专职化队伍建设,不断给基层社区增权赋能,让各地城乡社区具备“吸引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力和资本,也让各地城乡社区有“留得住人才”的底气和信心;同时也唯愿大学生们自己能够及时转变就业思路,多渠道就业、灵活就业,瞄准“社区大舞台”,在“小社区”实现“大作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