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华亭安口窑:遗失的“陇上瓷都”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1-19 09:45)
文章正文

平凉故事 文明之旅 | 华亭安口窑:遗失的“陇上瓷都”

2022-04-13 11:49

平凉故事 文明之旅 | 华亭安口窑:遗失的“陇上瓷都”

圆似月魂堕

轻如云魄起

玄黄光彩凝画笔

明月化作青云盏

安口窑,隐藏在平凉华亭市陇山深处的一座千年古镇,旧称“安口窑”,今名“安口镇”,作为“陇东重镇”,也是“甘肃四大古镇”之一。

安口以盛产陶土、坩泥、煤炭而闻名,累朝累代广开窑口。千百年来,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手艺人,来这里烧制日用陶瓷,以此安家糊口。没有手艺的外地人,来这里给瓷窑帮工,或进煤窑挖炭,也能谋得一碗饭吃,于是便孕育出了“安口”之名。

华亭安口镇高镇村作为安口窑陶瓷文化元素最为鲜明、陶瓷工匠最为集中、陶瓷工艺最负盛名的古村落,已被列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08年,“安口陶瓷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穿越千载铅华岁月,安口陶瓷这块金灿灿的招牌至今令后人膜拜。

风华岁月

追溯安口窑的陶瓷烧造史,可谓沧海桑田,几度兴衰,令人感叹。

据《安口陶瓷史》及相关资料记载,安口窑的制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至西汉平帝年间。

我国第一部陶瓷名著《陶说》就有“平凉华亭,宋元皆有窑址”之记载。

《徐霞客游记》亦载:“华亭陶瓷两千年前制烧实在,窑头镇(后称安口镇)所烧土瓷自秦虞瘀父,为周陶正创迄今。”

明代赵时春考证,周时有秦虞阏父作陶时曾在华亭烧制过土陶;周代惟襄时就有烧制的瓦瓷、黑瓷,距今已两千多年。

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兴于唐代,宋元时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明代烧制的青花瓷颇负盛名,实现了技术上质的飞跃,以“陇上窑”之美名跻身全国名窑之列,达到鼎盛时期。

1954年,安口窑出产的“野鸡红罐”因其釉色明亮,质地敦厚,被故宫陶瓷博物院收藏。

1972年,北京故官博物院专家李知宴、李辉炳等人到安口杨家沟古遗址考察,根据现场出土的陶器碎片的釉色、胎质、造复原型以及做工精致程度,一致认定是宋代器物。其中一件碎瓷对接合成的扇状实底黑釉瓷碗,经对比分析,确定制造于宋金时代。

数年以后,专家还对安口窑址进行过几次考古活动,根据考古结果,安口窑陶瓷业在宋金时代已经有了较高水平。到元代时,安口窑制陶工艺已经受耀州窑等北方窑系艺术风格影响,出现了和耀州窑相同的产品。

安口窑工艺主要有黑釉色、“铁锈花”和青瓷,还有白色刻花瓷器,当时陶瓷制作技艺,并不比北方名窑逊色。

经过多次考证,最终证实了今华亭安口镇杨家沟遗址为安口窑烧造史上最重要、最大的窑场,是明代“陇上窑”原址。

瓷都崛起

明代时,安口窑陶瓷业生产规模发展壮大,烧制的青釉瓷更加有名,安口被称为“陇上窑”。

这里烧制的精品瓷器进入官宦、贵胄之家,在国内有较高声誉。《天工开物》中《第七陶埏·白瓷附青瓷》写道:

“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这里所说的华亭,就是指安口窑。从陶土这个角度,也再次印证了明代安口窑为享誉西北的“陇上窑”。

《天工开物》还记载:“平凉华亭为明代陇上窑所在地,烧制青釉瓷”。

安口窑除青釉瓷之外,还有黄釉、红釉、黑釉。烧制的产品有陶碗、罐、碟等各种物件。

窑火炽焰

明末清初,战乱导致大批制陶工匠大量流失,安口窑发展日渐缓慢,进入低谷时期。战乱结束后,人们重新汇聚安口,安口窑又兴盛繁荣起来。

清朝同治以前,安口窑以生产盆碗罐碟等小件日用品为主。同治以后,开始大量烧制粗瓷大缸,逐渐完善了缸窑。安口窑大缸以质地敦厚,遇水不渗,遇火不裂,透气性好而享誉西北大地。

清末,安口窑白瓷流行,并且出现了红彩白瓷的特色产品。明清时期,安口窑瓷器远销西北各地,广受赞誉。

民国时期,华亭安口大小瓷窑50余座,是中国六大陶土生产基地之一。民国初年,开始生产青花瓷器,随后出产坩泥瓷,也就是砂器。砂器主要有药锅、暖锅、炖锅等6大类20多个品种。

砂器具有较好的抗热性和透气性,深受人们喜欢。上世纪30年代的白釉褐彩菊花碟,40年代的双耳褐釉罐(牛头罐)、各式油罐,都很热销,成为当时的代表性时髦产品。

安口陶瓷器古朴典雅、温润俊秀,千年风华神采依旧。一代代陶瓷技艺大师匠心化育,授徒传艺,使安口陶瓷之光得以延续。除传统产品外,还研制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瓷、艺术陶、茶艺砂器等,赓续安口的千年荣光。

烽火瓷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寇进逼、国土沦陷,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陕甘地区选址建厂生产电瓷支援抗战,并派留学德国柏林大学的工学博士温步颐负责建厂。

温步颐在安口名流朱志明帮助下,于1942年在安口建成投产,厂名“华亭电瓷厂”。电瓷厂占地120亩,厂房150多间,主要生产通讯电瓷,共有200多个品种,月产量35万件,年产量400多万件,大多被设在兰州五泉山的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和抗战前线所调用,小部分用于西北各城市通讯设备的架设。

由于属于军用物资,当时厂区戒备森严,厂里有几辆卡车专门采购生产生活物资和运送产品。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停产,外地技术人员调走,厂子转让给本地人,电瓷厂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木新枝

建国以后,公私合营的安口陶瓷厂应运而生。

除了大量生产日用陶瓷,还生产以陶代钢的产品,如琉酸坛、造纸烘缸、酒精塔等。后来延伸开发高压电瓷系列悬式绝缘子、针式绝缘子和户外支柱、卫生瓷等产品,使陶瓷产品广泛运用于工业领域,安口陶瓷业一度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里生产的日常生活用品种类逐渐繁多,如寿碟、鱼盘、蓝边碗、牛头罐、大连缸、黑釉坛和花盆等。

50年代的野鸡红罐,70年代安口窑陶瓷传承人范通儒烧制的紫砂壶,80年代生产的各式饮器,其中梅花酒具、宝塔酒具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品,成为人们争相购买或馈亲赠友的尚品。

90年代生产的陶瓷工艺品中,八仙人物、瓷佛像、生肖储蓄罐、花瓶等在普通人家随处可见。

滴水观音、反弹琵琶人物瓷像是当时安口窑制瓷工艺达到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反弹琵琶”曾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华亭安口陶瓷手工技艺流程复杂,工序严格精细,一般现代机械难以替代,只能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摸索熟识,是先民留给后人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千百年来,一代代能工巧匠凭借安口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技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为了祈求陶瓷业兴旺发达,制陶人平安康健,华亭人给陶神建庙立祠、虔诚供奉。

最早关于陶神的庙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庙址在今砚峡乡砚峡村翠峰山和白马堡子山中间的山坡上。

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建成,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重建扩建,并邀请返乡的“嘉靖八才子”之一的平凉人赵时春撰写《陶神庙碑》,阐释了陶瓷和华夏始祖及人们生活的关系,以及建庙的原因和过程。

如今在华亭市博物馆,专门设立了安口陶瓷展馆,甄选了上至宋金时期,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近两百件民用、工艺、工业三大类精品陶瓷,为人们生动再现了安口从鸿蒙到辉煌的陶瓷发展史。

陶器的烧制,离不开煤碳等燃料。和安口窑陶瓷业紧密相连的还有安口的煤炭产业。在许多人的潜意识中,安口窑不仅是烧制陶瓷的安口窑,更是生产煤炭的安口窑。

华亭关于煤炭开采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赵时春的《平凉府志》,实际开采必然更早。据统计,安口煤炭储量13.2亿余吨,含煤面积14.5平方公里,约占华亭煤田煤炭储量的40.4%。安口煤炭的开采也告别了人力为主的时代,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穿境而过的宝(鸡)中(卫)铁路,交汇于安口的省道203线(平凉—宝鸡)、304线(泾川—甘谷),让交通优势更加明显,煤炭外运更为便捷。

2019年10月,安口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安口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让更多的人才在这里安家创业,生生不息。

悠悠古色沉却清,半晌微憩日且长。

闲来煮茶览山野,飞鸟低语花似吟。

时过境迁,兴衰更替,如今的安口窑已经隐没在岁月洪荒之中。

瓦砾路、罐罐墙······走进村落,原始拙朴之美扑面而来。

一个个墨黑、棕褐色的瓷缸瓦罐仿佛被绳子一样的斑驳小径紧紧束住,累成一面面发亮的瓷墙,静默在岁月深处。

从高处俯瞰,高低不一的瓷墙成围棋阵势,凌乱中藏着智慧,错落中似有玄机。好似丛丛出土的春笋,挺立在古韵氤氲的山坡,古老而新鲜。

一切都是那么古朴沧桑,如一帧帧立体的黑白照片,定格了几个世纪的时光,召唤着旅人驻足神思,追忆似水流年。

携明媚的春色,漫步安口村落,走入乡土中国,走进历史风华的血脉深处。

参考资料

1.[明]赵时春《平凉府志·华亭卷·第十一卷》

2.华亭县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华亭县志》(1996年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

3.冯天言《华亭电瓷厂与甘肃电瓷厂》(2004年《华亭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

来源:市文旅局宣传推广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