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渭滨区全力推进人才强区战略,拓宽引才渠道、强化育才机制、促进就业创业、推动社保惠民惠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多措并举,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能。
聚力壮大人才队伍规模。拓宽人才引育渠道。紧跟渭滨区各类产业发展需求,举办2024年渭滨区春风行动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30余次,发布就业岗位150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200余个;围绕建设“五优”城区升级版和“教育强区”目标,为医疗、教育等行业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139人。强化人才培育机制。围绕“工业强区”目标,以“人社工作进园区”为载体,组织辖区9家重点工业企业走进宝鸡文理学院,举行高校毕业生“双进”活动;组织辖区重点企业赴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开展校企政合作对接,共同探讨校企政合作新路径;组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企业与西京学院搭建人才供需匹配平台。
多向发力促进就业创业。全力落实各类就业帮扶政策,全年为符合条件的1224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社会保险补贴717.02297万元;对450名无法外出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公益岗位兜底安置;为4名自主创业人员发放了2.5万元一次性创业补贴;为1719名离校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登记服务;组织335名高校毕业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就业见习活动,并发放213.65万元就业见习生活补贴;“手把手”指导企业个人申报创业担保贷款,发放金额达1.05亿元,惠及企业31户,扶持创业100余人,带动就业500多人。目前,全区城镇新增就业8419人,再就业1206人,17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1.9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310人次,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依托全区“渭滨五宝”特色农业产业、传感器等特色工业,积极挖掘各类资源,在全区开展劳务品牌征集工作,培育富有渭滨特色的劳务品牌。创建特色劳务品牌,“姜炎特护”劳务品牌被认定为市级劳务品牌,“渭滨水电工”“渭滨装配工”“晁峪花椒培育工”等5个劳务品牌为区级优秀劳务品牌重点培育项目,培育认定“渭滨钩织工”“龙山玉珠葡萄匠人”为区级劳务品牌,先后带动5000名人员实现稳定就业。
扎实推动社保惠民惠企。推进全面参保扩面行动,动员群众全面参保,享受保险待遇,保障幸福生活。目前,全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4618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3217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995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332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3550人,实现应参尽参、应享尽享目标。开展各类为民办实事服务活动,聚焦企业、群众对人社便捷服务、高效办理的需求,集中开展人社工作进园区、进社区(村)、进企业、进校园“四进”活动,围绕社保重大改革,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保政策专题宣讲,将社会保险便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以石鼓返乡创业园、姜谭经开区等园区为重点,持续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解难题活动,帮助企业纾解发展难题。先后走访企业20多户,解决各类问题3件,为545家企业发放稳岗资金538.51万元,帮助企业轻装上阵,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劳动争议调解力度,发挥“案前综合协调、案后追踪服务”调解处置模式作用,全力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合法权益。全年累计接待群众电话及来访咨询1680余次,线上线下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92起,涉案金额1507余万元,时效内结案率为100%,调解率达78%。全力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实施根治欠薪“组合拳”,奋力化解群众“烦薪事”,科学制定《根治欠薪工作助推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推动落实欠薪问题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依托“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模式,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等方式,全面排查在建工程项目工资支付保障制度落实情况。目前,共查处日常投诉举报案件265件,办理宝鸡“有问必应、接诉即办”工单881件,办理全国欠薪线索反映平台线索616条,为1622名劳动者追回工资3296万元,有效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