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传承文脉 让城市留下记忆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6-26 20:55)
文章正文

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陕西考察。考察期间,习近平强调,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早在2014年,习近平在北京考察时就曾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对城市来说,留住历史文脉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推进城市文脉传承一以贯之,人民生活幸福感有了显著提升。

顶层设计:一以贯之护文脉

俄国作家果戈里曾说,“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都留下光辉的一页。”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它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品质,诠释着城市的特色。

近年来,在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中,尊重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3年12月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唤醒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

如果说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那么文化遗产则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依托。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脉见证,才能守望城市的精神家园。

2017年4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将北京等20个城市列为第一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的通知》,明确了传承历史文化,探索通过城市设计,精细化管理城市各类空间,保护城市历史格局,延续城市文脉。

201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份专门针对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并以中办、国办名义印发的中央政策文件。

今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推进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扬,引导建设单位增强文化自觉,设计建造符合文化传承、功能优先、融合环境、环保节能等要求的建筑产品,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城市文脉。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文脉是城市发展的根本与内核,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宝库,保存城市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和保留文明发展的脉络,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

地方实践:兼蓄创新成效显

提起北京,会想到胡同、四合院;提起上海,则想到黄浦江畔的小巷里弄和石库门;提起武汉,武汉大学的老斋舍浮现眼前……城市的历史文脉犹如一张名片,是城市独一无二的专属印记。近年来,各地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历史文脉传承焕发出勃勃生机。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要从大处着眼。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杭州将目光从单纯的运河区内整治投向保护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挖掘研究运河杭州段历史文化。从历史、文献、风俗等对运河杭州段进行深度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各历史遗存的保护工作中,保留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城市记忆。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也要从细处着手。

多年来,广州在改造老旧小区过程中采取“微改造”的方法,通过循序渐进的修复、活化、培育,仰忠街的粤派骑楼、十三行的西关建筑等历史文化遗迹因此“老而不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考察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传承城市历史文脉,要因地制宜。

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在最初规划时,设计人员按照保护级别,对街区里的建筑制定了不同的保护措施。其中一些破败的历史建筑,没有仿古重建,而是顺应江南民居的特点,将其改造成适应旅游发展的客栈,让古建筑得以“重生”,既实现了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延续,也为后人留下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江南风景。

接续历史、传承文脉,并不意味着就是一味复古。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将其与现代社会功能衔接,让城市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多年来,福州一以贯之地注重古厝的活化利用。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内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筑,其中水榭戏台、二梅书屋等被辟为民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供游客参观。同时,坊巷内还吸引了脱胎漆器、软木画等民间艺术业态入驻,逐渐成为福州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合以及文创产业基地。

创新思维、拥抱新科技,可以让传承城市文脉、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半径事半功倍。

在西安,“大唐不夜城”深入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寻找传统和现代的融合点,根据城市吉祥物“唐宝”和“唐妞”设计出了“不倒翁小姐姐”,同时积极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使其成为了有特色、有人气、有流量的文化符号,让历史变得有温度、更亲近。

一座城市的伟大,不在高楼林立,而在于有文化、有精神、有品质。在延续文脉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延续文脉,这样的城市才能既富有历史底蕴,又生机盎然。

任重道远:功不唐捐接力干

城市化浪潮继续推进,城市日新月异,现代化生活越发便利,千百年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土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

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多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挑战,比如大拆大建造成的建设性破坏仍然时有发生,有的城市在古城内建假古街、造仿古楼,用假古董破坏真古董……

保存好城市文脉,应完善保护工作的顶层设计。

我们欣喜地看到,除了历史文化名城必备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外,各地根据自身实际制订了许多接地气、可操作的具体规划,为城市文脉的保存延续发挥长久的积极作用。

保存好城市文脉,必须依靠制度的力量。

除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还要及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修订,指导各地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要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约谈制度,对保护工作不力的地方政府进行约谈,并根据破坏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保存好城市文脉,最重要的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保护历史文化,并不是将古迹封存,放在玻璃橱窗里,而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融入百姓生活,从而提升群众参与保护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自觉保护的主体。一些保护模式比较成熟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始布局让居民、社区和社会力量自发进行持续的区域更新,形成了良性循环。

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

作家冯骥才曾说,文化遗产并不是属于过去,而是属于未来,属于我们的后人。我们要用现代文明善待历史文明,把本色的中华文明留给子孙,让千年古树在未来开花。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好城市历史文脉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历史课题,在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现代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觉悟和功力必不唐捐的行动,为民族、为后人“继往开来”。


(责编:韦衍行、丁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