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砥砺奋进谋发展 凝心聚力护三秦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05 22:04)
文章正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国气象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一代代陕西气象工作者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砥砺前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70年来,一代代陕西气象工作者不断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省上下团结奋进、开拓进取,书写了陕西气象事业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从“起点”到亮点

  气象事业是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人民气象事业从延安诞生,又从延安走向全国。194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气象台——延安气象台在陕西延安正式组建,开创了人民气象事业的先河。1955年,陕西省气象局应时而生。陕西气象人发扬延安精神,克难攻艰,在全省建立基层气象台站,开始肩负起监测三秦风云、记录气象历史、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光荣使命,陕西气象事业的框架基本形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学的春天到来,陕西气象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大气探测、气象通信和天气预报现代化建设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气象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新世纪,陕西气象事业以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为定位,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发展理念,为国民经济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进行全方位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手段不断改善,效益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气象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融入到气象事业的各项工作之中,陕西气象事业迎来气象服务体系最全、保障领域最广、服务效益最为突出的新时期。省气象局党组带领三秦气象儿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满足需求、注重技术、惠及民生、富有特色”十六字工作方针为指引,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为抓手,着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的能力和水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和气象服务工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从“单一”到“多元”

  陕西省气象局自建局以来始终坚持大局意识,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求,聚焦主业、聚焦核心,不断提升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保民生、促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从单一气象观测发展到多要素、立体化观测,全省气象观测能力显著增强。从只针对10个地级以上城市,预报时效最长达7天,到提供98个区县预报,到提供1280多个乡镇预报;从改革开放初期只做每日天气预报到开展防灾减灾的专项预报、针对各行业的专业预报;从天气预报扩展到月、季、年气候预测;从2006年、2010年先后在渭南、安康两地建立渭河流域气象预警中心、汉江流域气象预警中心,全省预报业务由传统天气预报发展为以精细化、智能化天气预报、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和环境气象预报业务共举的现代天气预报业务运行模式,实现了精细化格点预报、气象风险预警、环境气象预报业务与服务联动的业务流程,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经济实力的增强为气象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新技术广泛应用为气象事业发展激发了强大动能,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成功借鉴,陕西独特的区位和历史文化优势为陕西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深厚底蕴。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气象需要,陕西努力构建“满足需求、注重技术、惠及民生、富有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事业呈现出追赶超越的勃勃生机。

  延安故事:气象事业,从这里走出

  中国气象报记者刘钊

  “革命山”也是“气象山”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陈毅诗中这座位于共和国摇篮——延安城北侧的清凉山,无疑担得起“试问九州谁做主”的气魄。它是一座“革命山”、一座“新闻山”,当时的新华通讯社总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均坐落于此。它也是一座“气象山”,在半山腰的几孔窑洞中,孕育了共和国气象事业的源头——中央军委三局气象训练队。

  当时,美军轰炸机的飞行迫切需要解放区一带的气象情报。于是,负责气象观测的美军观察组便于1944年来到了延安。同年秋天,在美军观察组首批人员抵达延安的短短几个月后,气象台便横空出世。与此同时,美军观察组提出由他们派人到解放区各地建立观测站。事涉主权,时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的王诤严辞拒绝。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由我方指派人员组建观测站,美方协助训练人员并提供设备。就这样,1945年3月,21名从军队和地方选派而来的学员,组成了清凉山气象训练队。

  这支训练队,走出了许多在气象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传奇人物。日后担任原中央军委气象局副局长、原中央气象局副局长的张乃召,是训练队的教员兼翻译;而曾任中国气象局局长、世界气象组织主席的邹竞蒙,在年仅16岁时也是训练队的一员。

  以石板为桌,以锅灰制墨,在清凉山的窑洞中,学员们就这样掌握了通信技术与观测知识。

  三个月后,气象训练队迎来毕业典礼。叶剑英到会讲话:“你们是延安第一批气象人员,将来,我们要有自己的海军、空军,需要气象保障,你们要为将来建立我军自己的气象工作而努力!”

  这般期待未被辜负。很快,毕业的学员开枝散叶,在陕甘宁、晋冀鲁豫等解放区先后建立6个气象观测站,为抗日战争提供了宝贵的气象数据。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美军观察组撤离延安,训练队的成员作为骨干接手延安气象台。在这里,他们为往返延安的众多飞行任务提供了气象保障,这其中就包括毛泽东主席到重庆谈判,以及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在延安、重庆、南京等地的飞行往来。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空军机群飞过上空,引发阅兵式的高潮。在这背后,要给由华北军区航空处场站科气象股股长邹竞蒙负责、北平气象台具体实施的气象保障,记上一份功劳。这天,气象人与共和国一起,迈进了新时代。

  红色是延安不变的传承

  迈入新中国成立的第七十个年头,当初萌发于延安的,那颗气象事业的种子,如今已成参天大树。

  春风拂面,又到花开时节。2019年4月25日,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镇茶坊村党支部书记白光荣像往常一样巡视着果园。看着白色的花朵挂满苹果树枝头,他的眼睛笑成一条缝。今年秋天,这里又将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红色,是一种不变的传承,穿越70多年风云变幻,始终照亮延安。在这里,红色具有多重含义,革命的红、大枣的红、陕北人民脸膛的红……当然,也是苹果的红。

  2018年,延安苹果产量289万吨、产值128.7亿元,是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而在这128.7亿元产值中,有着气象部门不可磨灭的功劳。

  冰雹是果树最大的威胁。白光荣最信赖气象部门在果园中布设的人工防雹高炮。他自己当了多年炮手,对消雹作业了如指掌,“自从2003年建了炮站,我们村的果园就没有因为冰雹遭过大灾。”

  宝塔区果业局总园艺师姚杰更喜欢用科技手段解决问题。针对苹果树怕雹、怕霜、怕旱的问题,姚杰和气象专家合作,一一找到了适应之道,果园中遍布应对灾害性天气的“法宝”。最显眼的“法宝”是林间搭建的白色聚乙烯防雹网:布设在重点地段,预报有冰雹时展开,足以抵御防雹作业后剩余的“散兵游勇”。林间散布着不起眼的斜向土坑,是姚杰发明的“土坑式熏烟防冻窖”,预报有霜冻时,将提前备下的燃料放入、点燃,烟雾大、明火小、持续时间久。在今年4月中旬刚刚过去的一场寒潮中,这些土坑有效保护了刚刚开花的果树。

  树下那些均匀布设、中间埋有一根管道的黑色地膜,名为“坑施肥水一体化技术”。当预报显示多日无有效降水时,只需通过管道浇水施肥,便可直达果树根系,抵御干旱。

  在今天的延安,凭借准确预报和及时服务,“防灾减灾靠气象”的口碑在全市叫得越来越响。2018年4月2日,正值苹果花期,一份“4月4日至7日,强寒潮霜冻天气袭击全市”的重要天气报告让全市各级政府和果农迅速行动起来。在利用预报争取到的两天时间里,果农挖土窖、备燃料,气温一降到0℃就开始熏烟点火。虽然寒潮凶猛,多地气温出现或接近历史同期极端最低值,但由于准备充分,果农损失不大,特别是在宝塔区,95%的苹果花都挺过了这次寒潮。

  再往前回溯,2013年百年一遇的暴雨、2015年的干旱、2016年的雹灾,延安气象部门都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支撑,市政府用“三个功不可没”来形容气象工作:在防灾减灾中功不可没,在保障苹果生产中功不可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功不可没。

  数读陕西气象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全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率超98%,100%的村配有气象信息员。

  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数五年变化由年均59人下降到34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由年均1.6%下降到0.7%。

  ■保障国家发展战略

  ▼助力乡村振兴

  向1.8万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过程、系列化、直通式”服务,覆盖率达85%。果品气候品质认证使果品的市场附加值平均提高15%以上,果区农民每年每亩地的收入提升约800元。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人影作业覆盖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和农业生产区,年均增加降水18亿吨,防雹保护面积4.5万平方公里,促进了秦岭重点生态保护区、陕北水资源严重短缺区生态环境修复

  ▼服务“一带一路”

  研发了西安智慧气象现代化平台(XAWFIS.新丝路),实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94个重要节点城市未来5天要素预报;在2015年首播了《“一带一路”天气预报》节目,每日播出、至今不衰,内容涉及亚洲、欧洲、非洲3大洲17个国家28个城市,产生了重要社会影响。

  ■气象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76个国家地面站实现自动化。全省区域气象观测站1796个,实现乡镇100%全覆盖,站网密度达到10公里。风云四号卫星直收站投入使用。

  1~10天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实现了最细分辨率达3公里/1小时水平精细化预报产品。14万个预报网格点无缝隙地覆盖了全省区域,实现了主要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自动监测识别和智能报警。

  形成新型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人工增雨和防雹预警准确率分别提高到95%和80%。

  ■ 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科技创新带动业务科技含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实施“三五人才工程”、正研级专家培养计划,大力支持4支省级创新团队和13支市级团队,加强重点领域研究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1983年以来,获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9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257项,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19项。

  ■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

  与韩国青州气象支厅、香港天文台开展合作交流,与南信大、成信大、兰州大学、国测航空遥感一院等9家院校、社会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合作领域涉及大数据应用、卫星遥感备份、专业气象服务等方面。

  ■气象地方性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断健全,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持续加强。

  近五年,全省开展行政执法检查2100余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29件。大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完成制定国家标准7件、行业标准3件、地方标准23件。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