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胡泽汇
长沙,存在多久了?也许很多人能轻松地回答,千年古城啊!但这个地名呢?
地名如同人名,总被赋予不同的含意。
长沙,为什么叫长沙?叫湘沙不行吗?从周初到现在,长沙地名几乎没变化,这是怎么回事?
历史长河里世事沧桑,刀光剑影,早已樯橹灰飞烟灭。
生存的东西,一切在变,但总有一些东西又相对不变。这是值得我们珍藏的价值所在。人事如此,地名亦如是。
(二十世纪初长沙城面貌。)
本期就让我们讨论湖南这个古老地名的来由吧!
故事先从一只甲鱼说起。
甲鱼,学名叫鳖。土鳖,这个词感觉不太好,总像是骂人。但正是它让长沙地名在历史上第一次现身。
《逸周书·王会篇》里记载:“路人大竹,长沙鳖。”孔晁注: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说白了就是来自长沙的甲鱼非常大而且味道鲜美。
也是,到现在,野生甲鱼都是饭桌上的一道硬菜。《逸周书》 经历代学者考证,是先秦古籍,记载的史迹大多有据。
“路人大竹,长沙鳖。”其实描述的是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营建洛邑竣工之后,大会诸侯及方国的盛况。方国,按照《周易·既济》解释:“方,国也。”按《诗·大雅·大明》解释:“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就是说中原王朝之外的诸侯为‘服国’。
《尚书·洛诰》记载:“新邑”王城落成后,即行庆典,大会诸侯,并接受诸侯及方国的朝贡,表示臣服于周。长沙在当时是杨越人居住地,应为大的方国,故贡“长沙鳖”,以示臣服。
托这只甲鱼的福,长沙地名第一次有了明确的文字记录。
(或许是为了表示纪念,我们湖南人能用多种方式做甲鱼。)
当然我们都知道,语言比文字出现得更早。在文字记录前,长沙这古地名,肯定早已出现了,它是怎么来的?谁定的?
据知名地名研究专家、湖南工业大学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彭雪开教授考证,长沙古名叫“沙”。西周初才得书写为“长沙”。他认为《长沙县志·总述》里面记载:长沙“商周时,长沙县为荆州之域,古三苗国地。”这是有依据的。
我们得先从舜帝说起。湖南人可能都知道,舜帝陵在我省永州境内。舜帝为什么会跑来当时还是蛮荒的长江以南?主要是为了南征三苗,结果死在了苍梧。苍梧就是永州。
(舜帝陵俯瞰图。)
关键是后续发展,三苗被征服后,一部分融入古越族,一部分向今湖南湘西沅水上游迁徙,成为今湘西、云、贵高原苗、瑶族居住地先祖。由此推知,长沙地区在三苗败后成了古越人的居住地。
尧舜禹,夏商周,到了周初时,古越人被杨越人取代了。
为什么我们要前溯到古越人时代?因为就是他们给长沙定的名字!据复旦大学周振鹤、游汝杰两位先生研究很多先秦古籍显示:古越语与华夏语有很大区别。
杨越人族居此地后,发现湘江边白沙如带,形成长而大的白沙带,所以就叫这里为“沙”。但越语(非粤语,请理解为吴越)读“沙” 时,前面会加惊叹字“长”,“长”相当于我们文言文里的发语词,实为虚敬词而已,今长沙其时实以“沙”名其族邑。翻译一下就是:现在的长沙在当年是部族聚落城,名字就叫沙。
沙,古文中多指细碎的石粒。经地质专家考证:长沙地区地质结构,以石英砂岩、沙砾岩、粉砂岩及页岩为主,经长期内部地层崩塌、风化及外力作用及流水冲刷,致使大量砂、石聚于地表,长沙湘江河谷地带,自古分布着大片沙滩、沙洲。枯水季节,沙滩沙洲裸露,至今可见。
我们大名鼎鼎的橘子洲,就是湘江中的沉积沙洲。
这么说来以沙命名,很符合长沙的地形地貌,也很符合我们古人的朴素命名哲学。
当然,关于长沙名字的来由还有一种说法,与天上的星宿有关。
古人认为天上有星象,天下则有“星野”对应。二十八宿中轸宿有一附星为“长沙星”,故有人依此推论“长沙星”以应“长沙”地域,故长沙历有“星沙”之谓。今长沙县治即为“星沙镇”。
(这就是那只大名鼎鼎的箱子。)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二十八宿名称,最早见于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早期)。他的墓中出土一个漆箱,箱盖上绘有二十八宿天文图。《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里面文字显示,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是战国早中期的甘公(甘德)和石申。石申是魏人,甘公是楚人。
(这就是改写中国天文史的盖顶图。)
彭雪开认为,从这些文字推测,二十八宿体系的创立应该在春秋晚期至战国初期。但“长沙”最早出现在《逸周书》上,《逸周书》虽然在战国时成书。但所载周初之事,多有根据。“所以’长沙’出现比二十八宿早很多,按天上星宿命名应该是后人附会。”
无论怎样,从周初开始,“长沙”这个名字就这么定下来了。战国时,长沙地名就很常见了。《战国策·赵策》:“长沙之难,太子横为质于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长沙,楚之粟也。”……
几千年来,长沙还是改过一次名字。据《长沙县志·大事记》显示:“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长沙郡,附廓湘县。”到了西汉,长沙郡改为了长沙国,湘县改为临湘县,以临湘水而得名。
西汉末年,王莽改制称帝,改长沙郡为“填蛮”(也有书上写为“镇蛮”),改临湘叫抚睦(大概是取安抚和亲的意思吧)。
但长沙的改名闻到了一种中原发达地区对南方落后地区的蔑视味道——南蛮。没办法,一直到南宋,我国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GDP才超过北方,经济实力决定江湖地位啊。
好在这个带有侮辱性意味地名,注定是短命的。公元23年,绿林、赤眉义举,推翻了“新”朝,王莽被杀。之后,东汉王朝建立,又复西汉郡、县制。咱们这里又恢复叫长沙郡。从西汉的封国到东汉的郡制,变化还是有的。
往后面时间轴就快了。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抚睦县复为临湘县;并析县境东南地置醴陵县。东汉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析临湘县置浏(刘)阳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临湘县为长沙县,为长沙名县之始。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浏(刘)阳、醴陵两县并入长沙县。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长沙县东南地,复置醴陵县;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复置浏阳县。
从此后,长沙县名不易,归属随长沙郡、州、府、路、厅、道、市而更改,但始终归属长沙市。
而且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也值得一说,长沙自战国起就是楚国的南部重镇。据考古挖掘显示,当时的核心城区东起今天的黄兴路和蔡锷路之间,南到坡子街一带,西临下河街,北抵五一路与中山路之间。
在西汉初长沙王吴芮的经营下,城区位置也还是今日的五一广场及周围区域。从那时到现在,长沙城虽然不断扩大,但城中心位置2000多年没有多大变化。
不管是说地名,还是说位置,长沙的延续,还真是持续很多很多年了,全国都极为少见。湖南其余市州也有“长沙”这样的故事吗?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彭雪开《长沙地名源流考》、沈小丁《一个城市的记忆——老地图中的长沙》
知名地名研究专家、湖南工业大学地名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彭雪开教授对此文有极为重要贡献,特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