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西安 咸阳 铜川 渭南 杨凌 四市一区联动建设七大功能组团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2-29 05:40)
文章正文

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 乾县礼泉组团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 杨凌武功周至组团 富平阎良组团 临渭华州组团 耀州组团发展目标—— 到2025年,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建成网络化、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共建共享—— 加快实现民生保障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 推动建立都市圈内教育集团、学校联盟 支持三甲医院都市圈内异地设置医疗机构 推动优质公共养老服务资源共享 探索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 探索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 探索实施西安都市圈内城乡居民户口通迁政策

11月30日,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正式发布,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四市一区将打造建设七大功能组团,在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政务服务等方面互通互联,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发展目标

■到2025年,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初步建成网络化、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

■富平阎良、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等七大功能组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明显进展

■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11月30日,西安市政府发布了《西安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称,为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加快推进《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实施,促进西安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西安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共同制定了本行动计划。

《计划》提出,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和西安-渭南融合发展,带动周边城镇协同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科技创新协同高效、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文化旅游传承创新、对外开放拓展空间、生态环境共治联保、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城乡融合互补发展为重点,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增强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和对西北地区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计划》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显著增强,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非省会功能有序疏解,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成网络化、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区域交通运输服务和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能源安全供应和互保互济能力显著提高,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在都市圈范围布局成网,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更具活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全面建成,承担实施一批国家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区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联手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4.2%以上。

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现代都市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圈现代产业体系,富平阎良、高陵泾河新城三原、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临渭华州、耀州、杨凌武功周至、乾县礼泉七大功能组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提升。

多元共治的生态保护格局基本确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取得明显进展,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在74%以上、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34立方米。

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教育、医疗、社保、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供给更加均衡化、现代化、便捷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区域城乡协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不断完善,应急防控能力显著提高,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推动重点功能组团发展

■《计划》提出,建设都市圈七大功能组团

■它们是富平阎良组团、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临渭华州组团、耀州组团、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乾县礼泉组团

富平阎良组团

加快推进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建设,重点承接航空制造与维修、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建设国际一流航空产业新城,打造西安-渭南融合发展重要支点。

高陵泾河新城三原组团

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城市功能建设,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光伏新能源等产业,推动西安经开区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三原高新区协同发展、一体布局,培育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千亿级产业发展功能组团。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咸阳经开区组团

推动西安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咸阳临空经济带建设,构建“航空枢纽保障业+临空先进制造业+临空高端服务业”航空全产业链,共建现代化航空新城。

临渭华州组团

建设集文化创意、绿色康养、休闲度假、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服务设施一流的高新技术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城市新区;以大健康产业为重点,打造全国首个“银发友好型”城市组团;以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文旅融合为特色产业,着力建设现代品质新城、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产业高地;以蔬菜产业为重点,强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西安“菜篮子”;加快推动西渭东区建设,创建跨行政区域产业融合发展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样板区、文化旅游品质提升区。

耀州组团

以西部产业转型示范城市为引领,创建铜川国家高新区,发展新型建材、汽车配套、食品医药、铝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全省先进制造高地和科创转化高地。

持续提升铜川新区城市功能水平,推动耀州老城区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推进重点区域一体化发展。

杨凌武功周至组团

优化西安主城区与杨凌武功周至组团交通网络连接。推动杨凌示范区深度参与国家种业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国家旱区种业科研创新基地和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参与“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带动武功和周至种业、现代农业、食品加工业发展。

乾县礼泉组团

发展食品加工、文化旅游、新型建材、先进制造等产业,持续强化产业载体平台建设,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推进以文旅、农旅为主的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礼泉融入咸阳主城区发展,主动承接西安、咸阳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

推动鄠邑、蓝田、临潼等秦岭北麓县区在严格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绿色康养、休闲农业等,完善城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镇建设生态化水平,建设生态宜居功能板块。

建设通畅便捷都市圈

■加快西延、西十、西康等高速铁路建设,启动研究西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

■加快西安与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西咸新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

■将西户铁路提升改造项目打造成陕西省首条市域(郊)铁路改造示范项目

■推动都市圈停车设施一体化布局,开通都市圈高速连接路段ETC包年业务

研究编制西安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启动编制西安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发展规划。加快西延、西十、西康等高速铁路建设,启动研究西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推动西银高铁礼泉南站、西十高铁蓝田站、西延高铁富平南站和铜川站、高铁西安东站等铁路枢纽建设。加快西安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建成西安地铁8号线、10号线一期、15号线一期。推进西安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研究,加快西安与咸阳市、渭南市、铜川市、西咸新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促进多层次轨道网络融合。将西户铁路提升改造项目打造成陕西省首条市域(郊)铁路改造示范项目。建立省市联动机制和资金分担方案,继续推行“市区共建”模式,并在市域线、城际线规划建设中依照“市区共建”模式,积极探索推行“省市共建”新模式,推动轨道交通向都市圈各组团延伸。

加快实施鄠邑经周至至眉县、马家堡至泾阳、S05高新至鄠邑高速复合通道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着力推动G65包茂线曲江至太乙宫段、G3023西兴线西安至兴平、G6522延西线铜川至西安、兵马俑专用线、G70福银线西安至永寿等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启动G9908西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规划建设,研究兴平西、阜寨等新增高速出入口工程方案。建设G210西安和铜川过境公路、东临路、西户路等国省道及快速路项目,加快省道310铜川至玉皇阁二号桥项目建设,推进省道312渭南经开区至西安市高陵区公路、省道108渭河特大桥及引线工程、桃花源至铁炉西渭公路、西铜快速路渭北段改造等项目落地实施,开展西阎快速路、G312陈家岩至磨子段、G310周至县城至青化段、G211东江渡至沣峪口公路等都市圈快速路及过境干线公路改造提升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形成都市圈高效公路网。

加快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高标准建设综合换乘中心,加强与多层次轨道交通、公路连接,完善机场集疏运网络和货运通道建设,推行异地候机等服务,加大城际机场大巴开行力度,提升都市圈航空服务效能。推动通用机场多点布局,高标准建设蓝田通用机场,加快推进富平通用机场、华山机场前期工作与规划建设,建设彬州新民通用机场,打造以西安都市圈为核心的国家区域性通航服务网络。

加密优化城际班线交通连接,建立毗邻地区公共交通跨市运营管理机制。推动都市圈停车设施一体化布局。联合制定西安都市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开通都市圈高速连接路段ETC包年业务,优化增设西安咸阳公交线路。全面推行都市圈联网售票一网通和交通一卡通。

加快西安陆港型、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积极申报建设西安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推动陆港、空港平台对接、资源共享。推动“四市一区”城市间合作共建物流枢纽,统筹货运场站、物流园区等建设布局,推进物流设施共建共享。启动编制西安都市圈货运体系规划,推动都市圈物流节点、产业园区、配送中心及物流企业协同联动、结链成网,建设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干通道。

推进建设西安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和国家级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区,加快5G通信基站和无线互联网热点部署,推动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建设,构建都市圈智能感知网络。推动交通、能源、电网、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

强化电力调峰能力建设,推进西安东、西安西750千伏变电站以及浐灞、曲江、万达等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构建都市圈坚强骨干网架。推进咸阳长庆石化氢能源项目、渭南和铜川等热电厂长距离供热工程项目建设、加快大唐渭南热电厂运煤铁路专线前期工作。推进西安液化天然气(LNG)应急储备调峰、天然气高压外环工程建设,启动都市圈高压管道、关中环线第三门站建设,提升天然气保障能力。鼓励西安、咸阳、渭南、铜川、西咸新区等都市圈空间资源丰富地区开展氢能利用试点,开展氢能产业技术攻关、工程研究和产品开发,形成以西安为核心的氢能消费中心。

配合加快引汉济渭二期工程建设,推进引汉济渭三期开工建设,优化黑河供水、引汉济渭南北干线等输水管线,启动并推进引汉济渭北塬城乡供水工程及引汉济渭各支线工程建设;配合推进东庄水库枢纽工程建设,配合做好东庄水库供水工程前期及项目建设;统筹区域水资源利用,加速推进区域内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和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提升都市圈水资源供给及保障能力。

推进都市圈科技创新合作

■组建都市圈技术创新联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主体加强合作

■建立都市圈统一的需求征集、论证发榜、揭榜定帅、绩效评价工作机制

■鼓励都市圈内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

■建立都市圈高端人才信息库与服务平台,鼓励各类人才在都市圈内自主流动、择业创业

抢抓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共同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承担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推动都市圈各市(区)共同谋划跨区域合作重大科技项目,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主体一联合”校企联合研发中心、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创新联合体等。落实“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建立都市圈统一的需求征集、论证发榜、揭榜定帅、绩效评价工作机制。搭建“四市一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服务平台,推动仪器设备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流动共享。组建都市圈技术创新联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等加强合作。

加快西咸新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建设,支持咸阳等地建设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支持铜川建设秦创原“三项改革”成果转化试验区、渭南建设秦创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先行区、杨凌建设秦创原农业板块,吸引都市圈大院大所大企设立孵化器、产业园,开展常态化项目路演、产业技术论坛、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鼓励“四市一区”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建设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沣东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沣西成果转化加速器总基地、泾河两链融合促进器示范区、秦创原科技企业孵化中心、西部智谷三期、秦创原临空智港、秦创原(兴平)航空航海科技创业园、秦都智汇园、渭城大学科技城、秦创原渭南科创示范园、秦创原渭南农业创新谷、渭南(西安)创新创业孵化器。鼓励区县、开发区参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创新网络建设,支持泾阳等地建设秦创原创新实践示范基地,为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提供示范经验。

鼓励都市圈内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快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基地)。鼓励省内高校院所在秦创原总窗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技术需求联合发布机制和科技成果共享利用机制,共享待转化科技成果信息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搭建西安都市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统筹科技成果会展、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协同举办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全球创投峰会、全球程序员节、杨凌农高会等品牌活动。

建立都市圈高端人才信息库与服务平台,鼓励人才在都市圈内自主流动、择业创业。制定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协作协议,推进都市圈知识产权行政联合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开放共享,共建产业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

建设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加快在咸阳、渭南、铜川、杨凌示范区布局建设数据分中心,建立“一主四副”大数据平台共建共享机制。

共建共享公共服务

■加快实现民生保障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

■推动建立都市圈内教育集团、学校联盟

■支持三甲医院都市圈内异地设置医疗机构

■推动优质公共养老服务资源共享

■探索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

■探索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实现“同城待遇”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互认共享。强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数据信息交换,加快实现民生保障事项“一地受理、一次办理”。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证明互认,实施证明事项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减少不必要的证明事项。

推动建立都市圈内教育集团、学校联盟,引导有条件的学校在都市圈内开办分校,推进校长、骨干教师跨市交流。推动铜川建设公办大学或引进省属本科院校分校区落地建设。推动都市圈内高等学校开展联合办学,深化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共用院校科研实验室、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和实训基地。

推动都市圈内优质高职院校加强合作,与中职学校开展“3+2”联合办学,组建都市圈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和联盟,推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办高质量职业教育。

鼓励都市圈内图书馆、文化馆、有条件的博物馆等开展跨区域合作,鼓励向都市圈居民免费开放。加强影视、出版、舞台艺术协同发展。共建体育产业项目库、赛事库、设施资源库,实现西安、渭南两地体育融合发展。建设体育人才培训基地。组织举办区域性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探索创建区域运动项目联赛。

以建立国家和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重点,在都市圈布局建设临床医学中心或分中心,支持铜川建设省级中医特色医院项目。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都市圈内开展双向转诊合作,支持三甲医院异地设置医疗机构,谋划建设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杨凌医院、西京医院或交大一附院华州分院等项目。依托陕西省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转诊、会诊、预约等远程医疗服务。探索建立都市圈统一急救医疗网络体系,实现急救信息共享和急救网络连通。建立疑难重症会诊和转诊绿色通道。“四市一区”联合组建重大疫情处置队伍,建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响应、协同处置和应急救援机制。

强化制度、政策和模式创新,促进人力资源、技术、资金等要素合理流动,推动优质公共养老服务资源共享。加大养老服务机构的综合监管力度,打造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加快铜川、西安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建设。统筹规划区域养老产业布局,制定区域内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当地养老市场指引,建设渭南银发经济产业园、秦汉大健康产业园、临渭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园,共同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加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推广居住退休人员通过公安信息比对进行社会保险待遇资格认证的模式,精减认证流程。探索养老金领取资格核查互认。做好失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建立都市圈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市级工作联系协调机制;推进都市圈工伤认定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政策统一,加强工伤康复机构资源共享。完善低保跨市核对机制,开展残疾人两项补贴通办,建立跨市社会救助信息系统。落实劳动保障监察委托协查制度、劳动者工资支付异地救济制度,推进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共享,建立健全欠薪失信行为联动惩戒机制。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

实施都市圈政务联通互认工程,梳理公布都市圈通办事项清单,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推动实现都市圈电子证照互通互认,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免证办”。

强化都市圈市场监管联动,建立执法协作及信息共享机制,加强跨地区综合执法联动。

统筹文化资源保护利用

■以西安为核心,在周边100公里范围内建设一批文旅新区、文旅小镇、特色街区

■推进跨市旅游交通线路串联地标性旅游景点,培育一批深度旅游路线

■联合探索推出畅游西安都市圈惠民“一卡通”等产品

■建立跨市旅游突发事件投诉通报和处理渠道

积极推进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申报培育工作。推动太平遗址、秦东陵一号陵园、汉文帝霸陵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有序开展,持续提升乾陵、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展示水平。梳理都市圈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大秦腔、西安鼓乐、集贤古乐、咸阳茯茶、华州皮影、华阴老腔、临渭碗碗腔、富平石刻、韩城行鼓、耀州瓷等品牌传播力度。加强照金革命旧址、安吴青训班革命旧址、马栏革命遗址、渭华起义革命旧址、蓝田葛牌镇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联合建设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黄河文化保护区、黄河文化研究中心等,实施黄河文化研究工程。

加强五陵塬帝陵、汉长安城遗址、富平蒲城唐帝陵遗址、阿房宫、沣镐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秦咸阳城阿房宫、乾陵等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持续提升“兵马俑”“西安城墙”“西岳华山”“世界古都”“丝路起点”等文化标识影响力,打造“丝路文化游”“古都体验游”“秦岭生态游”等品牌。以西安为核心,在周边100公里范围内结合乡村振兴,发展一批以关中文化为底蕴特色的文旅项目,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建设一批文旅新区、文旅小镇、特色街区。按照“交通+旅游”的理念,推进跨市旅游交通线路串联地标性旅游景点,培育一批深度旅游路线。支持荆山塬片区文旅产业要素聚集,率先推进杨凌示范区与周至农业景点、农庄、民宿、康养等资源串联,规划都市圈农业旅游特色线路。共同举办文化旅游节会、论坛等活动,共同塑造都市圈文化和旅游品牌。

联合探索推出畅游西安都市圈惠民“一卡通”等产品,提升游客旅游体验感。开展都市圈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联盟建设,共同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推进高铁站点旅游咨询和服务设施建设,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套餐。建立联合执法、综合监管机制,建立旅游诚信和失信登记制度。建立跨市旅游突发事件投诉通报和处理渠道,建立游客投诉即收即处的快速处理和投诉信息交换机制。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集群建设,提升曲江新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安文化科技创业城产业园、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

■探索实施西安都市圈内城乡居民户口通迁政策

■完善西安市落户政策,其他城市和建制镇全面放宽落户限制

■完善随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计划》提出,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政策,探索实施西安都市圈内城乡居民户口通迁政策。完善西安市落户政策,其他城市和建制镇全面放宽落户限制。西咸新区探索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吸引中心城区人口向西咸新区转移。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完善随迁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政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培育共建一批联结城乡的科技、商贸流通、生活服务等功能性平台,完善科技助农服务、科普服务、农业项目对接等功能,解决优质农产品进入城市“最后一公里”问题。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统筹布局都市圈产地初级市场、交易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建设都市圈生鲜冷链集配中心等农产品配送项目,建设流通市场。搭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企业通过出资捐赠、实物援助、结对帮扶等方式参与都市圈乡村振兴计划。

高陵区、阎良区、兴平市、武功县、三原县、富平县、西咸新区和杨凌示范区认真落实陕西省《推进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西咸接合片区建设的实施方案》,围绕各自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开展先行先试。其他区县加强沟通学习,共同探索实践,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的典型经验并加以推广,形成引领和带动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积极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推动都市圈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积极有序推进都市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 华商报记者 田睿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