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陕西11市区重点方向明确!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4-01 18:28)
文章正文

  3月19日,陕西省发改委官网发布《陕西省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对11个市(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重点方向进行了明确。

  华商报记者十分关心这一事关家门口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实施计划,邀请了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江龙,陕西省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琳博士为大家解读。

  理解新质生产力应先从背景开始

  在李江龙看来,理解新质生产力应先从背景开始。

  “概括来说,我们在新发展阶段需要新的新发展思路。2023年,我国人均GDP为1.27万美元,应该很快将迈过人均GDP1.38万美元的高收入国家门槛。”李江龙说,“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准后,很容易陷入停滞状态,即由生产效率趋于稳定、劳动力成本增加和技术进步缓慢导致的经济增速放缓,在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徘徊。而只有经过一系列有力改革与调整找到新经济增长点的国家才能成功跨入高收入国家。我们可以理解为新质生产力是我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解药’,这也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

  产业创新集群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但需要供给端的生产力增长作为基础。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人口、资本和技术是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但在人口增速下滑、资本边际收益下降的当下,技术——尤其是技术的变革、创新就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李江龙说,“这也就是新质生产力,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简单来说,全要素生产率就是经济增长中除去劳动和资本贡献之后的剩余部分。”

  不过,在李江龙看来,理解新质生产力,除新技术、创新和变革这个“新”维度外,还必须有“质”,也就是这些新技术、创新和变革必须要促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是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与建设,这就是《实施方案》对‘产业创新集群’涉及的产业、运行机制和发展脉络作出具体且详尽规划的原因。”李江龙说。

  要把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充分释放出来

  “《实施方案》还同时明确:‘产业创新集群要在高新区、经开区等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园内,且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技术研发、检验检测、金融服务、市场开拓、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完善,水电路网和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备’。”李江龙说,“也就是说产业创新集群还是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在产业基础好、设施完备的产业集群里建设。”

  这也是《实施方案》对陕西10地市和杨凌示范区的(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方向进行明确规划的本意。“希望各地市把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充分发挥出来,重点打造优势产业的产业创新集群。”李江龙说。

  比如,《实施方案》中明确西安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物联网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增材制造、输变电装备等)、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新材料(超导等)等产业。

  “这都与西安已形成的优势产业有关。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装备制造,与西安有相关专业的高校和多个相关科研院所有关,重点发展新能源与本地的龙头企业隆基有关。”李江龙说,“再比如,杨凌重点发展现代种业、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农业智能装备等产业。也是显而易见,因为杨凌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科教资源方面有显著优势。而位于杨凌的中成药龙头企业步长制药也应是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杨凌产业创新集群重点建设方向的重要原因。”

  通过机制创新实现产业创新集群高质量发展

  既然产业创新集群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推动产业创新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就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与形成。

  “但目前的产业集群中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我们才需要推动‘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创新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其实《实施方案》中也提到了,比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协同创新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还要‘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强产业链主体投资’等,但实现这些创新,一定需要相应机制体制的创新,以及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实施方案》中明确要建立‘六个1’工作机制、构筑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多元化资金支持体系等。”李江龙说,“我想从这些层面去理解《实施方案》,就更容易理解目前方案涉及的篇章和框架。”

  指导思想清晰

  对标问题、明确主要任务

  陕西省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琳博士表示:“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体现中国结构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快最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换、促进最新科技与具体产业的深度融合应用,构筑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引领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

  杨琳认为,陕西是科教大省,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工业基地,科教资源富集,创新综合实力雄厚,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基础,但是也存在科技资源分布不平衡,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强,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不高,科技与产业融合不紧密等突出问题。

  “《实施方案》指导思想清晰,对标问题、明确主要任务。一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细分领域,遴选若干国家级、省级重点产业园区作为产业创新集群载体;二是建立‘六个1’工作机制(1个行动计划、1个重点园区、1份重点企业(机构)名录、1个重点项目清单、1个专家智库、1支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产业创新集群建设工作落地见效;三是健全高水平创新支撑、高效率产业链协同、专业化园区承载、全方位人才培养、多元化资金支持‘五大体系’,探索形成‘协同创新、链式整合、园区承载、集群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杨琳说,“《实施方案》为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围绕我省优势领域高水平培育壮大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时,综合考量陕西各市(区)的优势领域、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明确了各市(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的重点方向。” 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各市(区)产业创新集群建设重点方向

  西安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终端、物联网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增材制造、输变电装备等)、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等)、新材料(超导等)等产业。

  宝鸡

  重点发展新材料(钛及钛合金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石油装备、工业母机、轨道交通、传感器、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等)、新能源(氢能、抽水蓄能等)、生物医药等产业。

  咸阳

  重点发展新型显示、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现代能源化工、大数据与云计算等产业。

  铜川

  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光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型建材等)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池)、生物医药等产业。

  渭南

  重点发展增材制造、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航空、专用设备等)、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

  延安

  重点发展新能源(风电、光伏、氢能等)产业;培育壮大能化装备制造、新能源(风电、光伏等)、新材料等产业。

  榆林

  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镁及镁合金等)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风电、光伏、氢能等)、高端装备制造(无人机等)等产业。

  汉中

  重点发展航空、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传感器、数控机床、绿色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安康

  重点发展富硒食品、新材料产业;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钒材储能、锂电材料、光伏等)、生物医药等产业。

  商洛

  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锌及锌合金、钼钨材料、钒及钒合金)产业;培育壮大新能源(抽水储能、光伏等)、节能环保(尾矿固废利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精密滑台、无人机)等产业。

  杨凌

  重点发展现代种业、生物医药产业;培育壮大农业智能装备等产业。

  备注:各市(区)产业创新创新集群建设重点方向突出因地制宜,适时动态调整

  2024年西安有这些重点工作!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打造联动发展高效经济体

  3月26日上午,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聚力‘八个新突破’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取得新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李西宁,市科学技术局局长李志军,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初管介绍了相关情况。

  加快发展氢能产业

  进一步提高本地新能源装机总量

  近年来,西安经济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2010.76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具体来说,项目投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日益完善;重大战略规划深入实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2024年将继续真抓实干。抓产业发展升级突破,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招引落地2—3家燃料电池系统制造企业,培育引入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制氢储氢装备等相关企业5—10家。

  抓区域协同有机融合,打造联动发展高效经济体。加快西咸一体化进程,推动西咸新区有机衔接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西安都市圈建设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深化西渭、西商融合发展,西康、西汉协同发展,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抓城市韧性强化提升,推动综合能级跃上新高度。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年内开通运营地铁8号线、10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南段、5号线一期东段。统筹推进铁路项目规划建设实施,加快推进西延、西十、西康、高铁东站工程建设。强力推进电网攻坚,全年建成变电站20座,全市电网新增供电能力200万千瓦。完成1—2个“光伏+”模式试点项目建设,推进1个集中式新能源发电项目开工建设,进一步提高本地新能源装机总量。

  抓民生改善增进福祉,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惠民共享。推进普惠养老城企联动和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试点,按期完成30个试点项目建设。持续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共建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

  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600项

  2023年,西安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以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建设为统揽,着力强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5万家,这两项指标同比增长均超过20%,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23%,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800亿元、居副省级城市第1。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西安由2022年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首次进入全球前20序列。

  2024年努力的方向有哪些呢?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攻坚发力,推行“先使用后付费”“先投后股”等改革试点任务,加快长安先导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校地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60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力争达到5000亿元。

  在推动硬科技产业化发展上攻坚发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新增200家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新建5个开放共享、功能完备的中试平台(基地),实施20项应用场景示范项目,围绕新材料、光子等领域,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创新集聚区。

  在构建一流创新生态上攻坚发力,探索“校招共用”联合培养人才模式,优化海外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引进培育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300名。支持科技金融专营服务机构建设,打造“股债贷保”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秦创原协同创新基地,推进西安都市圈创新一体化发展。高标准举办2024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

  依靠硬科技支撑、战略合作

  推动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近年来,西安紧紧围绕“六个打造”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基本构建了“六大支柱产业+五大新兴产业+六大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23年,支柱产业产值达到7409亿元,新兴产业营收突破13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营收接近4500亿元,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高于全国4.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排第2,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第4。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西安排第11位,较上年再提高1位。

  2024年计划包括哪些?依靠硬科技支撑、战略合作,推动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做大做强。

  加快建设链群创新转化平台,通过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链主”企业联合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组建“企业+链盟”新型研发机构,促进链上企业协同创新,集群转化。加快建设产学研创新转化平台,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发挥科教优势,会同大型企业组成“研转产”联合体,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研有方向、转有平台、产有支撑。

  明确园区产业定位,根据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结合各园区比较优势,立足17个省级工业园区、围绕44个产业片区,坚持“一园区至少一产业集群”“一片区至少一关键部件产业链”的发展方向。建好公共服务平台,按园区定位提供“技术+金融+政务”直达式、多方位服务。推动市场化运转,支持行政管理的产业园区加快采用市场化管理,鼓励大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牵头建设产业园区。 华商报记者 任婷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