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不去挺后悔,去了更后悔”?今年国庆郊区游增多,上海古镇引流还有哪些招?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5-02 08:07)
文章正文

“今年国庆,我们全家打算去枫泾古镇玩一趟,听说那里很有古韵,游览完我们还准备到附近的金山农民画村和中国故事基地看一看。”国庆假期来临,市民向先生一家早早做好了出游计划,与往年选择的国内长途游不同,考虑到疫情因素,今年,他和家人一致同意把目的地定在上海周边的古镇。

上海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坐拥通联长三角的“地利”之便,疫情下周边短途游的回暖被业内视为上海古镇引流的重要契机。在金江波等政协委员看来,如何长期获得游客青睐,拓展上海全域旅游战略纵深,上海古镇还需在业态升级、文化激活等方面进一步发力。

古镇游满足消费需求

每年中秋国庆等法定假日都是旅游旺季,疫情之下,假期进一步助推了短途旅游需求的增长。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周边短途旅行成为中国游客的出行首选,相关旅游报告显示,中秋假期周边短途出行产品预订量较2019年增长了46%。

随着国内精准防控能力的提升,游客已习惯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的旅行,安全和品质成为游客预订旅行产品时最关注的因素。在以江南文化为底色的上海,朱家角、枫泾、新场等为代表的上海古镇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首选。

“疫情之后,更多关注身边的旅游方式和产品已成为一种新特征。”市政协委员金江波说,以往,每年出国游往往是消费量最大的群体,如今小型国内短途游呈增长趋势,这启示我们要做好身边的原创性旅游产品。今年,他与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拓展上海全域旅游战略纵深、打造“最美”江南水乡古镇的建议。

人们在上海枫泾古镇游览观光。新华社 发(资料)

在金江波看来,所谓全域旅游,是指让个体享受全时段、全空间、全覆盖的旅游内容,注重个性化的旅游体验。相较于长途旅游产品,位于周边的上海古镇游更适合满足个体的体验需求,“这对上海古镇来说是新的机会,也有助于培养新的市场”。

“对上海消费者来说,这些传统文化古镇就位于家门口或者城市连接带,开车过去也方便,甚至环境比较好的自然村落也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中国旅游景区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挺告诉记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乡村古镇类旅游产品满足了消费者需求。

据统计,目前全市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1个,还有一些历史文化小城镇。不少古镇都推出了别具特色的体验项目。今年元旦,经过2年多的精心打磨后,新场古镇地标第一楼重磅归来,所有环境依照民国时期电影复原,这里所有服务员都可能成为“演员”,所有物品都会是道具,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体验。同样于今年初开馆的朱家角文史馆,运用现代的场景展示手段、艺术化的景观布置方式,使展览 “静”“动”结合,通过静态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形式展示历代名人的事迹和著作,动态声音、影像、多媒体等媒介,生动直观表现历史人文。

今年以来,上海古镇开发利用动作频频。在今年4月举行的上海古镇文旅业态提升工作推进会上,由枫泾镇、朱家角镇、新场镇、练塘镇、南翔镇等上海15家古镇和相关文旅企业等组成的上海古镇保护利用联谊会正式成立,未来,各上海古镇将品牌化发展,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如“上海古镇·朱家角”“上海古镇·枫泾”等。市文旅局表示,下一步,将依托传统民居建筑、特色风貌街巷、江南古典园林和密布水系河道,打造一批江南文化活态博物馆、生活美学旅游体验区,让人们能够望得见水、触得到绿、记得住乡愁、享得到文化。

古镇业态升级仍有空间

上海古镇的开发利用并非一帆风顺,甚至一度给人“差了口气”的感觉。曾经在朱家角工作生活的金江波几乎跑遍了上海所有的古镇,他回忆说,上海的古镇旅游模式曾经较为粗狂,不仅吃喝玩乐的内容一样,而且以跑量为主,主要是一日游甚至三小时游和两小时游,基本不过夜。

“对于古镇的想象总是很丰满,而现实却总是很骨感。”金江波坦言,很多游览过古镇的朋友都曾有过这样的感慨,“不去看觉得挺后悔,可是看了觉得更后悔,真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委员们看来,很多古镇缺失了特有的文化底蕴,变成了人造古镇商业街。古镇空有躯壳外表,无法深度吸引人去可游、可居、可享、可打卡,不免让国内外游客与古镇原住民们一片唏嘘。

曾经有学者列出了上海古镇的几大问题:首当其冲是整体形象不佳,缺乏打理和维护,部分古镇的商家广告牌大到破坏古镇的整体面貌;其次是缺乏独特性,业态单一,且没有标志性的活动;此外,景观设施不足,停车位、餐饮、住宿等服务跟不上,有些古镇连游客服务中心也没有。

在徐挺看来,住宿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根本,但上海古镇在酒店业态的发展上仍落后于江浙的一些古镇,“以莫干山的酒店业举例,从200元到10000元的消费层级都有,但在上海古镇旅游,层级远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这几年,上海古镇的业态升级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金江波认为,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过去仅仅是原生态的建筑空间,无非是划船、吃传统小吃,临走再买点特产,现在,咖啡馆、书吧、画廊和美术馆的影子越来越多,但市场效应还没有形成,无法吸引城市消费者前来,这就需要更加独特的原创内容。”

“现在人的审美、消费在不断提升,古镇靠资源吃饭的传统老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其结果只能是同质化。”有业内专家认为,古镇1.0版本卖的是资源,2.0版本做内容,3.0版本的出路则应该是主打文化体验。

体验的优劣和业态的丰富度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金江波等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大水乡古镇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古镇的古民居、古桥、古树、原水系的专项保护与顶层规划设计,在此基础上,广泛应用新科技,用声光电艺术营造水乡夜游景观,邀请广受欢迎的网红小剧种、文艺小表演、创意小作坊来古镇驻地展演,吸引都市夜游族和周末休闲族前来会友打卡。

市文旅局在回复提案时也表示,将加快古镇空间形态提升,文化生态转型,传统业态创新,主动融合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展示互动、特色文创、体育运动、康养、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新产品,此外,还将制定古镇文化空间定位规划和业态产业导则,创新保护开发模式,加强与专业品牌开发运营主体合作,建立业态规划引导、项目效益评估与市场准入联合评审机制。

文化让古镇更有辨识度

如何避免古镇千篇一律?文化的引入被视为让古镇更有辨识度的重要因素。在枫泾古镇,建于明代的通济桥、古时名门望族居住的青枫街等,无不蕴藏着丰厚的历史底蕴,甚至吸引了电视剧前来取景,而在朱家角课植园内上演的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则“将牡丹之亭还于园林,也还给了汤显祖一个最真实、最纯粹的梦”。

在高楼林立和摩登时尚的上海,温婉的江南文化是大都市不太为人所知的另一面。作为江南文化的重要遗存,古镇已成为看得见的文脉传承载体,但在政协委员们看来,并非所有古镇的文化特色都已被挖掘,开发保护迫在眉睫。

何少华等委员调研后发现,除练塘古镇、七宝老街、朱家角、枫泾古镇、新场古镇等首批上海历史文化名镇外,其他古镇基本处于半开发或未开发状态,缺乏作为所在地区本土文化传承载体的能力。

朱家角古镇推出夜游路线(李茂君 摄)

“许多江南水乡的风俗、轶事和各具特色的手艺、技艺,都是口口相传或者印在那一代农民的脑海里的,并且正随着那一代农民的逝去而快速地消失。”何少华建议,通过对老年人的口述史调查、历史风物搜集整理等多种方式,尽快建立完善村落文化基础数据库,为后续的培育、传承和产业化等夯实基础。

文化是古镇的灵魂,也是开发的基础。有专家直言:“不管上海的楼有多高,身边的古镇是不能忽略的,因为我们的先民就是从这里奋斗出来的,保护古镇就是保护上海的文脉!”以朱家角古镇为例,三国时期形成村落,宋成集市,明万历年建镇,明清时期以米业布业著称江南,一度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繁荣景象。

金江波等委员建议,从古街老巷中提取古镇的文化记忆,用创意设计将古镇文化基因符号化、视觉化、体验化,融入到“民俗活动,空间营造,服装服饰、生活美食”中。规划“江南味” 和“海派风”兼具的“一村一品,一村一果,一村一花”的文创亮点,做到“镇镇有差异,家家有个性”。

“古镇的文化激活应当在社区生活中得以呈现、传承、创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文化讨论层面上。”在徐挺看来,古镇不是静止的文物,而应该在保留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适应当下的生活,因此,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也不能缺少。

记者获悉,2019年以来,上海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数据显示,上海9个涉农区共有图书馆10个,文化馆13个,美术馆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37个,均免费向群众开放。为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9个涉农区还建设了3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分中心,有效缓解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场地有限等问题。

市文旅局表示,下一步将加强传统文化挖掘与引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物产,引进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加强传统文化研究整理、阐释提炼和弘扬传承,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活化利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年轻起来,把古镇建设成为弘扬传统文化、感悟中华文化的教育传承基地。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