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外地人该带哪些南宁特产回家?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25 23:13)
文章正文

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实习记者 韦颖琛 /文  记者 徐天保 /图

初到某地的人一般都会对那里的特产有兴趣,因为特产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它不仅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果实,更呈现出那一方人特有的文化。初到南宁的记者也一样,总是好奇地搜寻和体验着南宁特有的一些东西,体验是从吃开始的,去街头的老友粉店、甜品店或是专卖广西特产的超市,渐渐发现能在南宁找到的各地特产越来越多,但仍然不知道该带些什么南宁特产回家。

困惑:

南宁究竟有哪些特产?

“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南宁市建政路又新开了一家特产店,好像是新疆的干货,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有空一起去逛逛吧。”朋友小丽上周向记者发出了邀请。小丽是美食的忠实粉丝,一看到有特色的食物眼睛就发亮,呼朋引伴一起去尝鲜,因而当她乐滋滋地感叹有越来越多的外地特产让她一饱口福时,记者便对这个吃遍南宁的土著发起问来:“南宁有哪些特产?我过年想带些回家给父母。”“我也不太清楚,老友粉算不算啊?”小丽想了想后有些抱歉地说,“外地朋友来了我都是送些桂圆或者海鲜,但这些东西在外地也能买到,其实我也不知道该送些什么好。”

像小丽那样的南宁人都不太清楚,更何况是来南宁发展的外地人,实际上南宁不可能没有自己的特产,只是没有人去挖掘和整合,给它们印上“南宁特产”的名片罢了。在这一点上桂林的经验就值得借鉴,细细研究起来桂林市里也没有太多特产,但它能够把自己所辖各个县镇的特产挖掘出来,统一冠以“桂林特产”的名称,然后厂家生产出系列产品,依托于桂林的旅游业,“桂林特产”这块牌子变得响亮起来。

当然,桂林一直以来相对成熟的旅游业是“桂林特产”发展的强大基础,但据广西区旅游局统计,去年以来南宁接待的游客数量已经超过桂林,南宁成为广西旅游城市的后起之秀。现在,身处广西首府的南宁人仍然可以说“我们虽然没有‘南宁特产’,但有广西特产”,但是看看广西特产在全国的知名度,形势就不容乐观了。

记者在兰州读大学的时候就感触很深,同一个专业的100多位同学遍及各个省市,他们对广西几乎都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大多只从书本或电视上接触过桂林和柳州这两个城市,对广西特产更是完全没有概念。其实广西的特产资源极为丰富,桂圆、八角、桂皮、永福罗汉果、荔浦芋头、防城金花茶、壮锦、绣球、铜鼓……能在普通特产商店里看到的就有一千多种,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或证明商标的就有26种,而且它们因为地域的优势,或具有优良的品质,或极富民族特色,但遗憾的是它们一般在其他省份的特产市场上很难找到,知名度也不高。

市场:

外地特产走进来 

本地特产走出去

市场是商品实现其价值的地方,所以解答困惑必定要去市场看看。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近段时间越来越多的外地特产出现在南宁街头,来自我国东北、新疆、澳门,以及越南、泰国的特产不仅能在小商铺、超市和交易市场找到,还能在特产专卖店里集中地看到,有东北的鹿茸、人参,新疆的葡萄干、纸皮核桃、红枣,澳门甜点,还有越南三宝、泰国荔枝干……

逐渐增多的外地特产专卖店尤其显眼,他们在店面装潢和摆设中大都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比如东北特产店摆设有漂亮的梅花鹿标本,越南特产店门口挂着巨大的橡胶拖鞋……他们大多面向中高端消费者,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有的店开了不久就淡出人们的视野,有的则赢得市场的认可。南宁市建政路一家新疆特产专卖店的店员曾小姐向记者介绍说,专卖店至今年5月开张至今,已经发展了150名会员,总体来说生意还不错。

外地特产到广西开拓市场,头一站就是南宁,而广西省内各地特产走向全国的第一站也是南宁,各地特产便在南宁特产市场上演了一场遭遇战,虽说是遭遇战,但差异化的产品使各地特产各自面向一定群体的消费者,市场上的火药味并不浓。

南宁毕竟是广西特产走出去的桥头堡,能在南宁找到的广西特产数量和种类都很多,涉及农林牧副渔、手工艺品、热带水果、天然资源等方面,销售手段也更多样化了。记者在南宁市杭州路看到,在100多米的道路两边各种广西特产批发零售店就有30多家,它们出售的大多都是桂圆肉、罗汉果、干海鲜和八角等知名度和产量较高的产品。

而在沃尔玛和华联等大型超市内,也出现了具有展示和出售功能的广西特产专区,其中陈列的特产包装精美,且生产或包装厂家都通过了食品卫生认证,类似的特产在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专卖店等场所都有出售。而且现在通过网络也能买到广西特产,成立了4年多的广西特产网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先驱,网站创始人陆江和黄光强发现了广西特产良好的前景后,将电子商务运用到推广广西特产上去,如今网络巨大的交流作用正在显现,每天都有外地客商购买广西特产或咨询代理销售事宜。

探源:

特产的市场化程度低

广西特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可是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表现并不如意,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业内人士,发现这和广西特产产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系。“广西旅游商品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存在主题特色和品牌文化不突出、市场影响力弱、产品规模低、市场主体弱小散、市场流通渠道不够畅通、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整体发展与国内其它兄弟省区相比仍处于中等略低水平。”广西区旅游局负责旅游商品工作的谢勇分析道,“我们广西的特色产品在设计、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几个环节上都有待发展,而且没有一家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去将这些环节连接起来,打出自己的牌子。”在旅游业中,特产往往是旅游商品的一部份,因此旅游商品中存在的不足也明显存在于广西特产产业中。

“一句话,就是没有做出有唯一性、又拿得出手的东西。”谢勇说。他一边拿出一个装有铜鼓的礼品盒,一边举了个例子:“大型会议需要一些有特色的礼品,巴掌大的铜鼓就要500多元,其实它做得并没有多么精致。吃的意义和价值不大,绣球贵州和云南都有,壮锦的质量又良莠不齐,好的都出自手工作坊,产量很低,面向高端的礼品类特产就没有做好。”在去年10月由区旅游局举办的广西首届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壮锦精美绝伦,可大赛过后这个作品的主人没有申请专利,也不寻找合作厂商,很快销声匿迹。“我们提供给各环节一个交流的机会,但她没有自我保护和将作品转化为产品的意识我们也没办法,好东西是有的,可意识没跟上。” 谢勇分析说。

对此,广西特产网的开创者黄光强也深有同感:“之前县镇里的特产生产商很少有宣传和打造品牌的意识,我们觉得东西好,找上门去提出合作,他们大多都不太重视,现在意识有了,有些厂商找上门来要求合作,却还是不知道怎么宣传。”

而到过外地的普通广西人都能看到的是,广西特产做得真的不够好。比如在广州吃过桂林米粉的人都知道,“那种味道简直是砸桂林米粉的牌子”,牌子砸了自然做不了多久就得关门走人。“兰州拉面在保证品质上就做得很好,开遍全中国,味道都不会变差,我们这么美味的桂林米粉怎么就做不到呢?”曾经在广州工作过的覃先生有些遗憾地说。

建言:

树立自己的品牌

如何解决广西特产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各方最关注的问题,相关部门、特产业人士和销售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在品牌和宣传上。“目前广西特产产业还没有足够响亮的厂商品牌和销售品牌,吴常昌牛巴这两年注重包装、宣传和销售以后,品牌逐渐树立起来,但在销售品牌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广州慧宇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销售教练覃东说,“销售品牌是不自己生产商品,但它能让人信任并购买这里出售的产品,比较典型的销售品牌就是‘啊呀呀’,广西特产也应该打造这样的销售品牌。”

覃东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桂林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的很多特色工艺品制作得其实都不错,但包装简单,所以价格也很便宜,一个3元的布偶在南宁出售大概卖5元左右,如果在广州天河区出售则会卖到30元,价格上涨不仅是因为运输费用,而是要有精美的包装,高档次的卖场,还要赋予它特产文化才行,这些就是品牌销售商要做的。树立销售品牌也要讲究方法,“很难看到有销售厂家在网络上做大规模宣传,在淘宝网上广西特产出现得很少,成交量也不大。广西特产的市场应该在全国,而网络推广成本相对较底,辐射范围更大,不失为开拓省外市场的一个好途径。”覃东说。

覃东的这种思路与广西特产网的总经理陆江不谋而合,虽然几年来一直在做网络销售,但今年6月网站旗下的直营实体店开门迎客,这就是打造销售品牌的第一步。“之前充当的主要是生产和销售者之间的桥梁、宣传的媒体,但下一步我们打算树立自己的品牌,更多的人还是希望到正规专卖店买特产的,批发市场的散装货很难全部纳入卫生和工商部门的监管体系中,存在一定的隐患。”陆江对记者说。因为几年来深入原产地实地考察,他们不仅了解了各种特产的制作工艺、保存和使用方法,还挖掘记录了很多特产鲜为人知的文化,自己做销售商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种自发尝试背后的,是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扶植一批实力雄厚的旅游商品生产、销售企业已经被列入广西区旅游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广西特产还有很多路要走,但至少它正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