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成立于2010年7月,规划总面积83平方公里,目前规划管理范围46.15平方公里。买购小编了解到,园区以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抓手,紧扣“两区三城”的发展定位,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建设“创新策源活力之城、科技产业实力之城、生态宜居魅力之城”,做强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经济业态、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着力培育综合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助推南京市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当南京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排头兵”。
主导产业1、人工智能: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核心芯片、系统集成、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基础,依托中科院南京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研究院、南京机器人研究院搭建专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工智能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引进高端人才,建设南京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基地。
2、信息技术:重点引进和扶持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和软硬件产品、高端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能源互联网、卫星通信、声光信息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人才、技术和资金,以及重点环节系统集成与服务提供。围绕人工智能、网络通信、边缘计算、物联网等集成电路设计主要方向,打造高端自主芯片的创新技术研发高地。
3、科技服务:重点引进知识产权服务、研发服务、检验检测服务、标准化服务、双创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产业方向的人才、企业及平台。
功能定位1、智力密集的科学城:创新发展模式,争做南京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2、环境优美的生态城: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保护山水资源,提升环境品质,保障南京都市区重要的生态廊道。
3、和谐便捷的宜居城:拓展副城、提升中心城,建设和谐社区的典范,建成南京中心城东部现代化创新园区。
发展战略1、生态优先战略:将开发建设控制在山体、河流、植被、农田等组成的生态网络的网眼中,兼容科研、居住、游憩、旅游、文化等多种复合功能,取得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2、文化复兴战略:充分挖掘土城头路、运粮河、万安陵石刻、初宁陵石刻、窦村、文天祥碑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串联周边地区的历史文物(秦淮河、明城墙、中山陵等),延续历史脉络,彰显文化特色。
3、科技引领战略:以地方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肌理为基础,打造一批用地规模500-800亩、以科技研发为主导、融合一定数量高级公寓及配套设施的科技新村或科技社区,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高品质、高品位的空间载体。
4、交通引导战略:采用TOD发展模式,发挥以交通为先导的快速带动效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解决该地区居民和就业人员的快速出行。
5、功能混合战略:建设研发工作、生活居住、商业服务等功能混合的“研居商”组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地区发展活力,减少长距离交通出行,实现节约能源、资源的“低碳”目标。
总体布局策略1、“生态优先、发展适度”策略。综合考虑该地区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和平衡,采取因地制宜的布局模式:(1)对现状已经存在较大规模城市建设、且地处非核心廊道的地区,将采用“城市化”规模开发模式,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将基本实现“全覆盖”,除道路、绿地、水域以外的其它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总量将控制在该地区总面积的60%左右;(2)对紧邻核心廊道、水系丰富的地区,将采用“岛式”适度开发模式,在保留50-100米宽度绿色网架的基础上,以“岛”的形式进行布局,除道路、绿地、水域以外的其它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总量将控制在该地区总面积的40%左右;(3)对青龙山、黄龙山、徐家山及沿山地区,以及核心廊道所在的中央公园,将采用“生态化”低密度开发模式,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将采取非连续、跳跃性的布局方式,散落在山林、水系之间,除道路、绿地、水域以外的其它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总量将控制在该地区总面积的20%左右。
2、整合提升策略。合理分析现状道路网架、土地开发与既有规划产生的偏差,了解客观发展需求,在整合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形成适应地区发展目标的空间布局结构。
3、功能混合策略。按照“科学城、生态城、宜居城”综合发展的要求,构筑“商、住、研”混合的用地布局结构,提倡混合功能组团建设。
4、集中有序策略。改变当前相对分散的开发建设状况,在建立统一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平台基础上,按照近远期规划建设的要求,强调整体开发建设与规模集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