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四川省和陕西省同属于中国西部地区,三者紧密接壤。重庆和四川都位于祖国的西南部,2003年末,重庆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777万人,辖40个区、县(自治县、市);四川幅员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30万人,辖21个市州,181个县(市、区)。陕西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的黄河中游,幅员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89万人,辖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83个县、3个县级市和21个市辖区。从规模上看,陕西、四川比重庆要“大”得多,“壮”得多。
一、渝川陕经济发展比较
1、经济总量。2003年,重庆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2250.11亿元;四川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456.32亿元;陕西省生产总值在2002年突破2000亿元,2003年达到2398.58亿元。2003年重庆市生产总值分别相当于四川的41.2%和陕西的93.8%,与1978年相比,重庆与川陕两省的经济总量差距有所缩小。
渝川陕主要年份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1978
1980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重庆
67.32
84.70
298.41
1009.47
1589.34
1749.77
1971.30
2250.11
四川
184.61
229.44
894.21
2516.56
4028.46
4445.88
4911.33
5456.32
陕西
81.07
94.91
404.30
1000.03
1660.92
1844.27
2035.96
2398.58
注:2003年以前的数据摘自各省市统计年鉴,2003年数据摘自各省市统计公报(下同)。
2、发展速度。1997——2003年,重庆、四川和陕西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重庆市GDP 从1996年的1179亿元增加到2003年2250亿元,年均增长9.5%,四川省GDP从1996年的2998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5456亿元,年均增长9.3%,陕西省GDP从1996年的1176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399亿元,年均增长9.3%,三省市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速度快1.5、1.3和1.3个百分点,重庆又比四川和陕西快0.2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的增长情况比较见下表:
渝川陕1997—2003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单位:%
GDP
一产业
二产业
三产业
工业
全国
8.0
2.9
9.6
10.0
8.0
重庆
9.5
2.6
11.7
11.2
10.6
四川
9.3
4.1
11.8
11.3
10.1
陕西
9.3
3.2
11.6
11.4
9.4
渝川陕1997—2003年历年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单位:%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重庆
11.0
8.4
7.6
8.5
9.0
10.3
11.4
四川
10.2
9.1
5.6
9.0
9.2
10.6
11.8
陕西
9.2
9.1
8.4
9.0
9.1
9.7
10.9
分年度看,7年中四川有5年快于重庆,特别是近四年的增长速度都比重庆高,但四川1999年GDP仅增长5.6%,比重庆慢整整2个百分点,是7年平均速度不如重庆的主要原因,也说明四川省的经济发展波动较大,稳定性略差。陕西有4年快于重庆,近两年增长速度比重庆低;但陕西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好于重庆和四川,其增速的峰谷值之差仅为2.5个百分点,重庆、四川则分别为3.8和6.2个百分点。
3、产业结构。7年来,渝川陕三省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取得了显著效果。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渝川陕产业结构比较
单位:%
1996年三次产业比重
2003年三次产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重庆
24.2
41.8
34.0
15.2
43.4
41.4
四川
28.8
41.2
30.0
20.7
41.5
37.8
陕西
22.9
39.9
37.2
13.3
47.3
39.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省市均属于“二、三、一”型产业结构。相对而言,陕西的产业结构优于重庆,重庆的产业结构优于四川。7年来,重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幅度比四川大0.9个百分点,比陕西小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幅度比四川大1.3个百分点,比陕西小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幅度比四川低0.4个百分点,比陕西高5.2个百分点。
4、人均指标。渝川陕三地均地处祖国西部,相对于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经济基础较差,发展水平不高,加之人口众多,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几个人均指标在全国排位都比较靠后,三省市人均指标比较如下:
渝川陕人均指标比较
单位:元/人
人均GDP
重庆
四川
陕西
2003比1996增加额
1996
2003
1996
2003
1996
2003
重庆
四川
陕西
人均GDP
3914
8075
3662
6795
3314
6515
农民人均
纯收入
1479
2215
1459
2230
1165
1675
736
771
5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42
8094
4406
7042
3810
6806
3052
2636
2996
注:由于国家核算制度调整,2003年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不能与以前年份直接比较。
经过7年的发展,四川、陕西的人均GDP仍低于重庆,并且与重庆的差距更大,2003年分别达到1280元和1560元;重庆农民收入提高的幅度小于四川而大于陕西,2003年,重庆、四川、陕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列全国21位、20位和28位;重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1996年和2003年都高于四川和陕西,而且差距在7年内有所扩大,但陕西与四川的差距大幅缩小,由596元缩小到236元。
5、经济外向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七年来,重庆、四川和陕西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大开放促大发展”的发展观,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继续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招商引资取得了明显成效,对外经济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同处内陆的渝川陕三省市7年来对外开放都有提高,但其开放的成效、开放的质量四川相对不如重庆,重庆不如陕西。外贸依存度是反映经济外向度最重要的指标,2003年,四川比重庆低0.9个百分点,重庆比陕西低0.1个百分点。由于四川“块头”大,几个规模指标绝对额比重庆高,但相对于经济总量,却还要低一些。200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四川是重庆的1.9倍,陕西是重庆的1.03倍;但同期GDP总量四川是重庆的2.4倍,陕西是重庆的1.1倍。
渝川陕经济外向度比较
(2003年) 单位:亿美元、%
进出口总额
外贸依存度
旅游外汇 收入
实际利用外资
外资依存度
重庆
25.95
9.5 *
1.13
5.67
2.1
四川
56.39
8.6 *
1.50
9.30
1.4
陕西
27.84
9.6 *
1.98
4.66
1.6
*:采用2003年年末汇率计算,1美元=8.2767元人民币。
6、其它主要经济指标。渝川陕经济发展的对比,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还需要对投资、消费、市场、分配的角度加以考察。
渝川陕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单位:亿元、%
重庆
四川
陕西
1996
2003
年均
增速
1996
2003
年均
增速
1996
2003
年均
增速
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
54.9
161.56
16.7
154.1
336.33
11.8
67.6
175.30
14.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20.7
970.19
17.2
803.8
1788.57
12.1
343.7
1007.65
16.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45.5
835.52
9.4
1091.5
2091.05
9.7
432.1
792.22
9.0
城乡居民储蓄余额
500.7
1896.56
21.0
1307.6
4333.82
18.7
1241.63
2519.93
10.6
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区投资,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为一般预算收入。
上表所列4个指标1997—2003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重庆都要比四川快,特别是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重庆分别比四川高4.9和5.1个百分点;与陕西相比,重庆所有4个指标的增长速度都高于陕西,尤其在居民财富的增加方面,重庆的平均增速更比陕西高出10.4个百分点。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两个因素,重庆在这两方面都并没有明显优势,在最终决定经济增长的消费需求方面甚至还略显落后,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7、工业化程度。工业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无工不富”,只有工业有了相当的实力和基础,经济发展才有后劲。重庆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四川和陕西的工业体系也比较健全,三个省市的工业都有较好的基础。最近7年来,三个省市都围绕产业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体制创新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加快了工业发展的步伐。
渝川陕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单位:%
工业增加值
年均增长率
(1997—2003)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轻重工业结构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销售利润率
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
重庆
11.2
34.1
35.4:64.6
129.7
5.4
25.9
四川
11.3
32.5
37.0:63.0
123.7
4.9
14.7
陕西
11.4
34.8
23.2:76.8
134.9
8.1
8.2
注:工业增加值为全口径,其余指标为规模以上工业口径。
上表列出了重庆、四川和陕西工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在三个省市中,陕西的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经济效益也好于重庆和四川,但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最低;除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和轻重工业结构外,重庆工业的其他指标都好于四川。
8、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可以综合地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跃程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樊钢等人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这五个方面,选择了19个指标,建立了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各省区的市场化相对程度进行了测算,现将有关结果引用如下:
渝川陕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比较
1997
位次
1998
位次
1999
位次
2000
位次
重庆
5.48
15
5.63
16
5.57
11
6.33
12
四川
5.43
17
5.61
18
5.29
14
5.70
15
陕西
3.88
22
4.42
22
4.48
22
4.15
27
1997—2000年,重庆和四川的市场化程度都有所提高,其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分别由1997年的5.48、5.43提高到2000年的6.33和5.70(最高指数为10),四川4年的市场化进程指数均低于重庆,在全国的位次也落后重庆2—3位;陕西的市场化程度则比重庆和四川落后许多,其市场化进程在2000年还有所倒退,在全国的位次下降了5位。
9、地区竞争力。地区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相同的社会制度背景下,所具有的能够创造更多物质财富或更大程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综合能力。四川省在2003年进行了地区竞争力评价,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大模块、十大要素,共28项指标,涵盖了系统实力、系统成长潜力、系统运行环境三大系统结构。该系统考虑到全国区域特征以及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主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来计算和评价各省市区的竞争力水平。现将有关结果引用如下:
1999-2002年渝川陕在全国的竞争力
地 区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总得分
排序
总得分
排序
总得分
排序
总得分
排序
重 庆
25.65
25
27.58
22
24.15
25
27.48
24
四 川
25.38
26
25.95
23
25.37
22
28.77
22
陕 西
33.82
14
31.49
14
31.18
13
33.35
13
重庆、四川和陕西近年来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动了三省市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使他们在全国的竞争实力有所增强。但三个省市的地区竞争力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比较而言,陕西的地区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四川和重庆在全国的排名比较靠后,都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重庆的竞争力还略低于四川。
二、渝川陕经济发展的特色比较
重庆、四川和陕西同处于中国西部地区,都面临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三省市紧紧围绕这一总纲,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发展战略,其经济发展各具特色。
(一)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1、打“直辖牌”,提升重庆战略定位。重庆以直辖为契机,以“建设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为目标,提高了自己的战略定位。现在,重庆已成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2、走“特色路”,构建三大经济区。重庆市委、市政府根据特殊的市情,研究确定了“一城两翼,建设三大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对都市发达经济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进行分类指导。
3、举“改革旗”,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直辖7年来,重庆在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等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综合体现改革效果的市场化进程指数重庆在西部12省区中名列第一。
4、安“推进器”,建立直辖新体制。重庆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初步建立起与直辖市相匹配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开展机构改革,把政府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使重庆成为西部发展“软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5、构“支撑点”,基础设施再上台阶。重庆正在形成一个安全、便捷、快速的立体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也明显增强。,同时在主城区大力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工程”和“光彩工程”,相继建成一批体现都市风貌的市政设施,美丽的山城更是魅力十足。
(二)四川经济发展的特色
四川在经济发展中紧紧围绕把四川“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这一目标,制定并实施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
1、突出区域重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重庆直辖后,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依托一点”主要是指成都市,“构成一圈”即加快成都经济圈建设,“开发两片”即加快攀西、川南资源开发, “扶持三区”即扶持盆周地区、丘陵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交通运输方面,四川逐步形成以公路为重点,铁路、航空、管道协调发展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分步建设水利枢纽和灌溉工程;强化电网、水网、信息网建设。
3、因地制宜,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遏止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4、着眼长远,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主要是稳定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水电、电子信息、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推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5、深化改革,努力扩大开放。四川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深化财政、投资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抓好政府机构改革,努力做好服务。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更多地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高新技术产品、机电成套设备和纺织、服装等产品出口。
(三)陕西经济发展的特色
陕西省委、省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制定和实施“一线两带”发展战略,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该省确定的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1、实行“错位”发展, 建设特色城市群。为贯彻实施“一线两带”发展战略,陕西省将打破关中五市一区目前各自为政的产业格局,实行统一规划,跨市布局,避免产业结构雷同,加强优势整合,实行“错位”发展,加速建设具有关中特色的产业群和城市群,促进关中产业带经济一体化。
2、主打六张牌,发展特色经济。陕西省主打高新技术等六张牌,特色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一是高新技术牌;二是果业牌;三是畜牧牌;四是旅游牌;五是军工牌;六是能源牌。
3、夯实大开发的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加快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陕西省加快西康、神延及西安至合肥铁路、西安咸阳机场扩建等工程建设步伐,计划奋斗10年,逐步形成以西安为中心,以9条国道主干线为骨架的放射状高等级公路网络。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山川美工程。实行“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赊”措施,实现米粮下川,林果上山,草场满坡,使三秦大地山绿、水清、人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