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梵高一生最激动的时刻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1-19 01:22)
文章正文

发布于:江苏省

原标题:梵高一生最激动的时刻

题图:争论中的梵高与高更,源自《梵高传》电影

1888年的10月至12月,梵高、高更同住于法国南郊阿尔勒的一幢黄房子里,当时他们都尚未成名。《梵高的黄房子》讲述了他们同住创作的这段真实往事。短短9周时间里,共同吃饭、饮酒、交谈、争论、休憩还有作画,两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展现出了历史上最为强烈地惊人创造力。

在艺术史上,从未有两位如此卓越的艺术家曾一起在如此小的空间中共同生活创作。让我们跟随国际知名艺术评论家、本书作者马丁·盖福德一起,揭秘这段同住时光的点滴,见证一段脆弱的友谊。文中利用大量的信件和新的证据来描述梵高与高更如何绘画、交流思想,疯狂的天才、艺术往事开始浮现……

下文节选自《梵高的黄房子》第一章《惊鸿一面,1888年10月23日》。

点击小程序可购买

文森特·梵高一生最激动的时刻

文 | 马丁·盖福德

来源 | 《梵高的黄房子》

01

艺术家的自画像交换与“奔现”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就这样在车站咖啡厅坐定,等待黎明。当太阳终于升起时,他走出咖啡厅,穿过马路,来到拉马丁广场2号。此时,他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幢房子黄色的外墙和刷着绿漆的木制装饰牌。他敲了敲门,给他开门的是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这次相逢可以称得上是文森特一生中最激动且最紧张的时刻之一。六个月前,文森特刚刚租下了这桩黄房子,就立刻着手制定会友计划,因为他不想形单影只地生活,他渴望知音的陪伴。而高更是第一个浮现在他脑海中的理想人选。当天,他就给弟弟提奥写信,详细描绘了黄房子的情况,并提出设想:“有没有可能请高更来到南方呢?”

这一设想很快演变为执念。从五月底开始,文森特花了五个月时间给高更写信,极尽策划、哄骗、力劝、恳求之能事,软磨硬泡地邀请高更来阿尔勒和他见面。他还说服了一直接济自己的提奥(Theo),和囊中羞涩的高更达成了一项协议,只要他同意来拉马丁广场2号黄房子小住并留下几幅画作,提奥就会为他提供免费食宿。提奥在巴黎做艺术品经济人,他也是当时少数支持实验性绘画的人之一,因此他能让高更受益良多。

▲梵高《黄房子》(The Yellow House)

在回信中,高更接受了邀请,但却一次又一次地推迟自己的行程。两位画家之间形成了一种通信关系,这种气氛远比去年冬天在巴黎的点头之交来得更为热烈,他们互相交换理念、介绍新作。文森特在那段时间里一直喜忧参半,喜的是期望高更马上就会叩响房门,忧的是担心这种期望最终会化为泡影。

最近几日,就在高更正式宣布启程后,文森特便被焦虑折磨得惶惶不可终日,他担心高更不喜欢阿尔勒这座城市。他害怕高更觉得阿尔勒比不上布列塔尼,因为这里的景色可能不如北方绚丽多变。高更还有可能因为对环境不满,进而心怀愤懑,中止协议,转身而去,留下梵高一人独居。文森特就这样一直胡思乱想,饱受折磨,紧张到出现患病的幻觉,甚至感觉脑仁马上就要炸开。但此时此刻,高更已经站在门口,他走了进来。

甫一见面,二人都稍显局促。他们都根据对方的自画像在心中建立了些许预期。在高更到来之前,文森特曾提议交换自画像,于是二人的画像就这样跨越南北,到达对方手中。高更寄出的画像就是咖啡厅老板基诺看到的那幅。而文森特也向北边的布列塔尼寄出了自己的画像。然而,画像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长相,更不能体现画中人物的性格。他们二人一位来自法国,40岁,与家人不睦,曾涉足金融行业;一位来自荷兰,35岁,从事过多种行当。二人的绘画生涯均起步较晚。他们的自画像都展示了心目中自己的形象,他们的形象特点就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样鲜明。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喜欢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因为在那里他们人生和自己的阅读经历可以充分融为一体。

▲高更《自画像: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

在自画像的角落里,高更的签名上方写了四个字——“悲惨世界”,指的是法国最著名的小说,即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的代表作。高更留下的这条线索并不深奥,而高更未来的人生走向也印证了这一线索。高更将自己比作小说中的主人公冉·阿让(Jean Valjean),在小说中因生活所迫走上犯罪道路,被判苦役,几经沉浮,最终身死却入圣。即使高更已经在画作上留下了书名线索,但他还是担心自己的艺术构思不能被完全理解。

所以,文森特在收到这幅自画像之前,还收到了一封从布列塔尼寄出的信。在信中,高更解释了画中的细节——“像冉·阿让一样长着土匪似的脸和魁梧的身躯,穿着邋遢,但内心却高贵与温柔。红光满面,激情四射,像发情的动物。双眼如熊熊燃烧的火炉一样,散发着红色的光,象征着我们画家灵魂中如岩浆一般源源不断的灵感。”……

▲梵高《献给高更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Dedicated to Paul Gauguin)

在阅读高更对自画像的描述时,文森特就觉得这肯定是一幅杰作。在收到画像后,他发现高更画中蕴藏着忧郁悲伤之情。这恰恰与他自己紧张焦虑的内心完全契合。

文森特的自画像更加难以解读。他没有留下任何线索,画中的文森特头发和胡子短得出奇,用浅绿色的背景,衬托出了面部和肩部。在梵高所有的自画像中,这一幅是最奇怪的。

三周前,他从色彩起笔,极具特色地向高更阐释这幅画的创作理念,“我有一幅自画像,通篇灰绿”。这是他在淡翠底色的基础上,将绿色和橙色颜料调和后产生的效果。他下了很大的功夫,才让灰绿色的背景与红棕色的衣服协调相衬。

在文森特的脖子和脸部,可以看到浅绿色和淡粉色的精细笔触,透着淡淡的姜黄色,这是他头发在皮肤上的些许倒影。从远处看,这些笔触和谐互容,充满活力。文森特脸部的线条与他的脸部轮廓一致,面容清瘦,颧骨外凸。

他的脑袋四周带有白绿色的光晕,仿佛一圈冰冷的圣光。与其他自画像中蓝绿色的双眸不同,这幅画中文森特的眼睛是黄棕色的,像猫眼一般的形状,眼睛周围的笔触呈磁力线般的且虔诚地聆听着长老的教诲。

▲高更刚到黄房子的场景 源自《梵高传》电影

这与梵高在阿尔勒的孤独生活不符,这幅画更像是表达了一种希望:他希望在黄房子中成立一个小型修道院,探索属于未来的艺术。这座修道院里必须有一位院长来“管理秩序”——正如文森特所写,高更是这个岗位的不二人选,文森特自己更愿意当一名谦卑的追随者。然而,现实中的文森特不像画中那样泰然自若,恰恰相反,他经常精神紧张,激动不安。

亲眼见到高更后,文森特讶异地发现,眼前人看上去远比他想象的健康。那幅题写着“悲惨世界”的自画像中的主人公神情绝望,高更在信中也常常抱怨自己身体日渐羸弱。这可能是他去年在马提尼克岛画画时患上痢疾所导致的。但目前来看,他应该已经痊愈。

在旁人眼里,高更是个充满力量的人,这种力量既来自身体,也来自精神。就身高而言,即使在19世纪的法国,高更与梵高都不算高。高更在法国海军服役的体检结果显示,他身高1.63米,但他却坚信自己有着一双大长腿。苏格兰人阿奇博尔德·斯坦迪什·哈特里克(Archibald Standish Hartrick)曾在布列塔尼见过高更,他说高更“身材相当不错”。

▲模特儿写生中的高更 源自《永恒之门》电影

02

梵高的激情与黄房子的精心布置

文森特花了很长时间考虑如何在黄房子里配置家具。二月末他刚来阿尔勒的时候,就在卡瓦莱街的卡雷尔酒店开了一间房间,位于拉马丁广场前的中世纪城门里面。房费是每周五法郎,后来降为四法郎,但文森特仍觉得太贵了。他也不喜欢酒店里又贵又难吃的饭菜(文森特觉得这里的饭菜不合他的口味,吃得他胃痛)

天气晴朗的时候,文森特经常步行去蒙马儒,每次都会路过广场旁边的黄房子。终于,在5月1日,他签下了五个月的租约,正式搬进黄房子右侧的几个空房间。他想着,哪怕不能立即搬进还是空荡荡的黄房子,将其作为画室也是极好的。六天后,他和卡雷尔酒店员工因为收费过高的问题起了纠纷,一怒之下他搬到了沿街的车站咖啡厅,成了拉马丁广场社区的一员。

以每月15法郎的价格租下黄房子后,文森特就立刻着手考虑如何装修它。这座房子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住了,年久失修。文森特虽然自己邋里邋遢,但却决定要好好布置一下黄房子。文森特当年在巴黎的时候,暂住在弟弟提奥家里,屋子里摆满了精心挑选的物件。后来,他的弟妹搬进来后,都对他的审美赞不绝口。

但是文森特觉得美丽的东西——比如他自己的油画,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有些朴素的。他觉得“巴黎人不喜欢天然质朴的东西,真可惜”。他喜爱“其貌不扬的陶器”,例如他经常将鲜花插在陶瓶里,然后对着它作画。五月初,他用自己少得可怜的零用钱买了两把椅子,一张桌子,和“一些可以在家做点咖啡和汤的炊具”,当然,这些零用钱全是弟弟提奥提供的。

▲梵高《有咖啡壶的静物》(Still-Life with CoffeePot)

我们可以从下面的画中一窥屋内的陈设:

这是一张静物画,画着一个上了蓝色釉料的铁质咖啡壶,一个品蓝色的杯子和浅碟,一个绘着浅钴蓝色和白色格子图案的牛奶罐,一个白色底子上画着橙色和蓝色图案的杯子,一个装饰着绿色、棕色和粉红色花卉、带有叶子图案的锡釉彩陶。

虽然这个屋子空空如也,连家具和床都没有,但文森特却已经先买回了结实耐磨的桌布。

5月27日,文森特决定自己出一部分钱把他租住的房间里里外外都粉刷一遍。6月10日,他付了一半的工钱,也就是10法郎,另一半房东同意支付。粉刷后的黄房子一改原先的残破景象,和左半边破旧的杂货铺比起来,文森特一侧的屋子更加明亮耀眼。

房子外墙通体明黄,像诱人的黄油一样。百叶窗是鲜艳的绿色,内部的门是令人舒心的蓝色。整个房子无论内外,都是色彩斑斓的——黄色、绿色、蓝色和画室地板那浓郁的红色相互交织。此后,文森特把一楼前面的房间作为画室。画室和里面的陈设成了他作画的主题。房子缤纷的色彩与他那个夏天的情绪十分相衬。

文森特赶在高更到达前,花了25法郎在画室和厨房装上了燃气,这样就算夜幕降临,也可以在室内画肖像画。就像他最近几天晚上在中心广场和罗纳河旁画画一样,由于路灯昏暗,他不得不把点燃的蜡烛固定在帽檐上才能看清东西。

直到9月,文森特才终于凑够装修卧室的钱。9月8日,周六,他在朋友约瑟夫·鲁兰(Joseph Roulin)和他妻子的劝说下买了两张床,鲁兰是车站邮局的负责人。文森特把较为简朴的白松木床放在自己的卧室,把名贵一点的胡桃木床放在了客卧,也就是即将迎来高更的卧室。它们都是当地市场的普通大双人床,床架也非铁制。文森特觉得躺在这些床上有一种“长久的踏实平静之感”。

▲梵高《向日葵》(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

他还斥150法郎的巨资购买了两张床垫,由于经费不足,所以他仅买了一套床单和毯子。当天,为了画自画像他还买了一面镜子、一些小物件和12把椅子。“12”是文森特脑中一直浮现的数字;他坚信自己画了12幅向日葵,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对重要的细节一直不上心。给提奥写信时,错把提奥居住的“勒比克街”写成了“拉瓦尔”,这可能是因为当时他脑子里想的是高更的一个画家朋友查尔斯·拉瓦尔(Charles Laval)。当描写他屋子上空明晃晃的太阳时,他有时会把“soufre”(法语,“硫黄色”)写成“souffre”(法语,“我经受”),这些笔误对文森特来说是家常便饭。对于在黄房子里发生的故事来说,“12”是个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数字。

在那个周六,文森特收到了提奥随信寄来的300法郎。然而周日就只剩下50法郎了,但好在黄房子已经收拾妥当。几天前,他还为整理房子而头疼;但现在,他已经恢复元气,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他曾连续三晚在车站咖啡厅为基诺和其他常客作画,后者包括在当地拉客的妓女和嫖客。文森特在这里度过了很多个夜晚,尽管身边不是花枝招展的妓女就是烂醉如泥的醉汉,但他仍能保持定力,彻夜读书、写信、思考、交谈和饮酒。他认为,他的画是为了“展现人类激情的可怕之处”。

▲梵高《夜间咖啡馆》(Night Café)

“我想要表达的是,在小小的咖啡馆里,人可以轻贱自己、走火入魔,甚至犯罪。”文森特回忆说,一些看过《夜间咖啡馆》的观众觉得作者是在醉酒的状态下创作的这幅画,事实确实是这样,文森特喝到兴起时经常会忘乎所以。

文森特有阅读报纸、杂志和小说的习惯。他在这一年还画了一幅画,主题是他读过的书,画面中,书杂乱无章地堆在桌上,一些是打开的,一些是合上的。他的书大多是黄色封面的平装本。文森特很喜欢现代作家,比如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龚古尔兄弟(the brothers Goncourts)、阿尔丰斯·都德(Alphonse Daudet)、居伊·德·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其中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文森特在阿尔勒闲逛时,周围景物总能让他想起某些作品。车站咖啡厅就激发了他对左拉的小说《小酒店》(L'assommoir)的回忆,让他联想到酗酒引发的堕落、精神错乱和死亡。

文森特购置完卧室家具后,他还是觉得黄房子只是拉马丁广场上的一座残破的、租来的、歪斜的、仅有四个房间的房子。9月9日晚上,他坐在车站咖啡厅,满怀对完成整理房子大业的自豪之情,他写道:“一切都在计划之中,我打算把黄房子打造成一座‘艺术家之屋’,虽然它看似一座陋室,但无所谓,完全无所谓,因为房子里的椅子、画作……一切的一切,都充满艺术气息。”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梵高的黄房子》

[英]马丁·盖福德 著

白一博 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23年12月

亮点一览

两位艺术巨匠,共处容膝之屋

畅销全球18年

迄今已翻译出版5种语言

全新中译本面世

以全新的方式观看梵高的艺术作品

一部有关艺术史的惊悚小说?

一部独特的绘画心理传记?

首次升级70余幅手稿、草图、私人信件

△随书附赠梵高画像定制书签一枚

风雨交加的62天同住时光

×

深度揭秘艺术界中著名的割耳事件

国际著名艺术评论家

卢西安·弗洛伊德

弗朗西斯·培根

大卫·霍克尼至交

畅销书作家马丁·盖福德力作

作者简介

马丁·盖福德(Martin Gayford),艺术评论家。曾在剑桥大学学习哲学,并在伦敦大学考陶尔德学院学习艺术史。撰写了大量关于艺术和爵士乐的文章,定期为《每日电讯报》及众多国际知名艺术杂志撰稿。2013年前一直担任彭博社的首席艺术评论,早年曾先后任《观察家报》和《星期日电讯报》的艺术评论。著有《与艺术对话:现代派画家的特立独行》《蓝围巾男人:为卢西安·弗洛伊德做模特》《图画史 : 从洞穴石壁到电脑屏幕》《雕塑的故事》《更大的信息》《艺术,在路上》《写给孩子们的图画史》《春天终将来临:大卫·霍克尼在诺曼底》《艺术的对话:带一本书去欧美博物馆》。

国际媒体一致好评

■ 视角精彩。富有启发并感人至深……叙事悄然间从艺术史转向了惊悚的心理小说。

——《星期日电讯报》Sunday Telegraph

■ 马丁·盖福德的这本书精彩纷呈,他成功解读了海量艰深资料,其中包括晦涩但却富含关键细节的背景信息。

——《观察家报》Spectator

■ 作家在本书中融合了最新的研究……这个故事本就令人着迷,充满魅力,扣人心弦,注定了本书会大获成功。马丁·盖福德出于浓厚的兴趣,更是将这个故事讲述地如此生动、巧妙,同时又容易理解。

——《文学评论》Literature Review

■ 这是一本经过深思熟虑的作品,毫不煽情……巧妙地插入了倒叙和相关的历史旁白。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 这对艺术史中“不可能的搭档”的故事,在马丁·盖福德的笔下扣人心弦,既感人又诱人。

——《每日邮报》Daily Mail

■ 叙述精妙……堪称一幅机敏又感人至深的文字肖像。

——《星期日邮报》Mail on Sunday

■ 这本书极其引人入胜。作者重构了这些动荡不安的日子……读者如身临其境,与主角共同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甚至一分钟又一分钟。本书令人赏心悦目,并让人完全沉浸其中。

——《星期日独立报》Independent on Sunday

■ 书中对梵高和高更艺术作品的描述扣人心弦。——《泰晤士报》Times

■ 这本书非凡卓越,梵高和高更的粉丝将会在这本经过深思熟虑和深入研究的书籍中受益匪浅。

——《独立报》The Independent

■ 这本卓越、博学之作可读性很强。作者以最令人信服的方式将一系列事件尽可能地综合了起来。

——《苏格兰星期日报》Scotland on Sunday

■ 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路径,从中可以窥见一个人极其复杂的内心秘密。

——《星期日快报》Sunday Express

点击封面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8)|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两性》|《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东课楼经变》|《旧影新说明孝陵》|《光与真的旅途》|《悲伤的力量》|《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单向度的人》|《陪京首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乡土中国》 |《白鹿原》|《冯至文存》|《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湖中之云》|《社会变革的棱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