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这里有中国536座产业园区的魅力值排名,中关村排第一,第二是谁?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4-04 16:38)
文章正文

这里有中国536座产业园区的魅力值排名,中关村排第一,第二是谁? 原创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新一线城市研究所

在中国,大部分产业园区不仅是GDP的重要贡献者,更是所在城市的经济引擎:它们大量吸纳具有优质生产能力的企业,为城市不断输送就业岗位。

然而,无论是企业数据还是人口数据都表明,在被疫情严重冲击的过去一年里,很多头部园区都遭遇了企业倒闭、生产规模缩减的困境。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在2021年这个时点策划并发布《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希望能够从产业园区的两大使用主体——“企业”和“人”的需求出发,站在转型的节点上,去更全面地评价中国产业园区的竞争力和面向未来的发展潜力。

考虑到园区范围的可获得性与开发运营主体的相对一致性,我们将榜单的评价范围框定在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并在其中筛选了30座重点城市的536个国家级及省级园区作为最终的评价对象——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享有中国最好的产业政策与产业设施,可以被认为是头部园区的代表。

要让外界真正能了解园区,税收、地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聚焦园区产出的统计性指标还远远不够。

园区分布在城市的哪些地方?园区内部活跃着哪些企业?园区的交通环境、设施配套是否便利?每天在这里上下班的公司人有多少?这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其实从来没有被系统地梳理过。

《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的评价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5个三级指标构成。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区位潜力、人才引力、产业动力与配套活力。其中,极光iZone、智联招聘和量子数聚为榜单提供了人口、招聘、企业等一系列园区层面衡量产业发展的大数据。

在国家级园区中,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排在首位;在省级园区中,张江高新区黄浦园排在首位。作为整份榜单中表现最抢眼的两个名字,很难从数据上去评价,中关村和张江,到底谁更强一些。

但共通的、同时也是值得其他所有城市学习的是,这种“以品牌效应联动多园发展”的运营模式,的确从标准化管理、企业人才招引、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与企业服务体系各个角度,充分激活了两座城市的产业活力。

我们还从数据中发现了这样一些有意思的趋势。

▶ 一线城市的园区普遍实力更强,哪怕是远郊的园区也能看到不少精细治理的痕迹;

▶ 长沙、武汉、西安三座新一线城市的高新区,在人才与产业领域都有着极强的竞争力;

▶ 园区与园区之间在配套活力维度上的数据差异最为显著,也最具备可提升的空间。

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是,即使是集中投入了大量资源的国家级园区,在最体现运营活力的工作人口密度与企业密度数据上也有少数园区的相关指标排名垫底。至于如何留住好的企业、如何优化自身的产业链、如何激活企业之间的创新联系,更是园区常年焦虑的问题。

所有的话题都回到了,当走过最初政府给政策、给补贴的输血阶段后,园区是否能够真正形成自我造血的机制。

以下将解读4个一级指标的具体考量维度及主要结论:

* 本文为报告部分内容,完整内容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购买纸质报告册,或留意即将上市的《第一财经》杂志10月刊。

▼▼▼

| 区位潜力 |

区位潜力评价的是一座园区与外界的联系能力

这个看似在选址之初就被定调的要素

实际上会伴随交通网络的加密、交通枢纽的扩增

拥有很多升级的可能

为了衡量城市基础交通配置,我们引入《2021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的城际交通基础设施指数与交通联系度指数,来评价园区所在城市的交通地缘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园区在这个维度的排名显著靠前。

在陆路交通因素之外,我们合并了各城市沿海和内河货运吞吐量数据。可以发现,港口能够弥补部分非枢纽型城市在区位上的劣势。以苏州港为例,其所辐射的张家港、常熟、太仓三地依托港口优势对接上海自贸区,还能帮助“苏州制造”去到更远的地方。

对外联系便捷度通过计算园区周边的机场、高铁站和高速公路三类交通设施的数量,来寻找出行最便捷的园区。广州高新区打败了上海张江和北京中关村,排到了这个指标的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广州南沙经开区。

▼▼▼

| 人才引力 |

优质人才的流入是一个园区具备真实的、

可持续上升动力的标志

产业园区的人才库是所在城市整体人才池的子集。因而城市层面的人才资源储备是评估园区人才引力首先需要关注的数据。

其中,城市规模与增长指数包括GDP、常住人口、外来工作人口及增长率等基本面数据;人才吸引力指数利用大数据测算了当地的毕业生留存率、高校生源质量等数据;城市就业人数增长率则能体现人口的流动方向。

园区人群活力是人才引力中权重最大的二级维度。从结果上看,相较于经开区和保税区,更聚焦产业侧科技创新能力的高新区在工作人口密度和人口潜力指数两个维度上都表现出色。高等教育人数占比和毕业生就业吸引力两项数据更多衡量负责创新要素的智力劳动者密度。

通勤便利度在个体层面上影响着园区就业人口的职业选择,并同步左右着企业的选址评估。不少新一线城市的园区都在这个维度上表现出色。

▼▼▼

| 产业动力 |

仅仅关注园区产值

也就意味着放弃了产业价值背后

从核心企业到小微企业

从供应链结构到人才梯队

从产品生产到创新氛围之间

各项因素牵引拉扯

所造就的产业生态的深度透视

企业活跃度维度不仅考量企业的密度与增长速度,也引入了园区内的就业岗位数据。如果企业数量和劳动力市场活力都处在上升通道,则更能确知一个园区的活力。过去一年,深圳高新产业园区和北京经开区企业数量分别增加5.41%和4.89%,岗位供给率也对应提升了0.32%和0.24%。

相比于企业与岗位数量的规模性指标所反映的波动,稳定的优质企业留存和明确产业定位对园区的长期发展影响更大。行业优势维度下,产业集中度以平方和的方式加总了园区内各行业企业数量占比。举例来说,制造业的产业链上下游更抱团,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园区往往产业集中度更高。

要衡量一个园区在行业内的优势,其上市公司实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以及企业的融资情况也同样重要。一家头部上市公司往往会吸引来与之产业配套相关的中小企业,继而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创新支撑维度中,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和R&D经费规模与占比两个指标衡量的是城市级的创新氛围。此外,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共同构成的创新支撑系统也已经在中关村产业园、张江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和杭州高新区等园区发挥作用。

▼▼▼

| 配套活力 |

从“生产基地”升级至“产业社区”

乃至“产业城市”

园区在数次迭代中

承载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功能

也更加关注人的需求与体验

配套活力维度主要评价园区的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两类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主要指以市场为主体配置的各类商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包含了医院、学校、公园等场所。满足每日需求与提供持久保障,二者缺一不可。

园区配套多少会受到其所在区位限制,但具体到业态配置、设施排布、商业培育等实践层面时,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园区主体。地处上海郊区的漕河泾高科技园区(浦江区块)是一个典型例证,其核心区域的商业配套密度及体验与中心城区接近。

现实中,多数园区的运营资源仍然有限,因此要为两类设施的建设分配不同优先级。当然,无论何种选择都共享一个前提,即两类配套设施的发展只有“先后”,没有“是否”。

相较而言,公共服务配套改善难度更高。在共建优质学校、引进医疗资源、共营公共空间等需要多方协同、机制创新的事项上,一线城市园区拥有更多有效范本。

| 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完整名单 |

点击大图可查看国家级和省级

TOP30园区详细数据

左右滑动下图可继续查看其余园区排名

| 纸质版报告册购买 |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2021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报告册 29元(包邮)

《2021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部分内页

| 产业数据查询 |

完整的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总结果限免下载

更多产业园区评估指标数据上新

上知城一键获得

��

策划 / 沈从乐

统筹 / 车洁舲

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 /

陈爱晨 陈舒逸 张晓洲

数据挖掘 /

项维肖 伏星宇 陈雨露 马强

感谢以下

数据合作伙伴对《产业园区魅力排行榜》的大力支持

原标题:《这里有中国536座产业园区的魅力值排名,中关村排第一,第二是谁?》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