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你家的暖气热不热?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4-29 19:30)
文章正文

  新华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你家的暖气热不热?

  新华社记者 关桂峰

  11月13日,北京正式供热,比法定供热时间提早2天。此前,黑龙江、吉林、宁夏、辽宁、甘肃、陕西等地在局部区域已实施提前供热。“看天供暖”使供热时间不再固化,更尊重百姓“体感”。在供热开始后,记者来到一些老旧小区和低保户家中,实地探访老百姓家中的暖气究竟热不热?

  “看天供暖”:由“温”向“暖”、从“达标”向“舒适”过渡

  有网友戏称,北方最冷的时候就是没来暖气的那几天。的确是这样,北京10月底、11月初的那几天,群众在家中普遍感受到寒冷,“求供暖”的呼声引发共鸣。

  其实,北方多座城市都提出了“看天供暖”。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陈超说,北方集中供暖体系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供暖架构形成是上世纪70年代末,硬性划定供暖时间段值得商榷。

  目前,一些地方统筹考虑百姓诉求、政府管理、企业运营和环境保护等各方面,根据天气情况提前供热,让百姓感受更好的供热服务。

  3年前,乌鲁木齐市对城市热力管理条例进行修订,调整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一直固化的采暖期时间,将每年10月15日至次年4月15日供暖,改为每年10月10日至次年4月10日供暖。

  乌鲁木齐市供热行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寿德介绍,每年“十一”前后,新疆天气转冷,降温明显,雨后室内更是阴冷。政府部门充分征询了群众意见后,考虑到居民对供热舒适度的诉求,整体提前了每年供暖期。

  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地方将居民室内温度达标标准适当提高。例如,乌鲁木齐市从原来的18摄氏度正负两摄氏度提高至不低于20摄氏度。今冬供暖季,齐齐哈尔市在黑龙江省率先实行居民室温不低于20摄氏度的考核标准,市政府每年将拿出500万元设立奖励基金,专项奖励各项工作达标的供热企业管理人员。

  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教授曲文勇认为,城市供热能力不断增强,供热温度随之逐渐调整,标志着居民供热逐步实现由“温”向“暖”、从“达标”向“舒适”过渡。

  走访中,一些居民对目前许多地方执行的18摄氏度标准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一标准对抗寒能力较差的老人和孩子来说仍会感觉冷。从供热设备、技术和能力等方面看,供热企业完全可以再提高2-3摄氏度。

  《供暖气象等级》标准主要起草人、北京市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尤焕苓认为,我国北方的供暖气象条件发生较大变化。如果忽略气候的年际变化,采取固定的时间作为供暖期是不合理的。在供暖过程中,采用统一出水温度也会造成供暖效果不稳定和能源浪费。

  供暖开始,摸摸暖气热不热

  你家暖不暖?

  11月上旬的一天,记者带着温度计,来到沈阳市和平区民族北街15号5单元低保户金娜家。这个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老旧小区。

  走进金娜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44岁的金娜和家人正在吃饭。屋内面积42平方米,几片暖气被装修的木板盖着,只露出一小部分。记者摸了摸,很烫手。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已近20摄氏度。

  “暖气烧得挺好,白天温度一般能维持在18-19摄氏度,晚上温度也能达到16-17摄氏度。等天再冷了,就把盖在暖气上的装修木板都打开,让屋子里暖和。”

  在沈阳市,像金娜这样的低保户享受政府的全额补助政策,只需到供热公司办个手续,不用交供暖费。

  在哈尔滨低保户郭庆玲家,外面冷风肆虐,屋中温暖如春,挂在门口的温度计显示室温为24摄氏度。

  52岁的郭庆玲穿着单衣单裤忙活着。“不再为供暖费发愁,这笔钱由政府全额补贴。”郭庆玲说,她家面积30多平方米,正常交供暖费每个供暖季需要1100多元,现在这笔钱省下来了。

  哈尔滨市民政局救灾与社会救助处副调研员张纯说,目前哈尔滨有六类群体享受热费补贴政策,其中四类群体百分之百享受热费补贴。

  住在哈尔滨市风华小区41栋的郭丽华老两口,以前一到冬天心里就打怵。风华小区是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窗框透风、墙体透寒,暖气管道陈旧。“那时冷得直打哆嗦。”郭丽华说,“后来政府给我们免费保温加固,窗户也换成三玻塑钢的,现在屋里温度在23摄氏度左右。”

  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哈尔滨市老旧建筑普遍存在供热不均衡、透风透寒的情况。近年,哈尔滨推广“暖房子”工程,让不少老房子穿上“棉衣”,涉及建筑2000余栋,惠民20多万户。改造后的居民家中温度普遍提升3至5摄氏度。

  乌鲁木齐水磨沟区石人沟村低保户马尔里·马雪利的老伴因脑中风后遗症常年卧床,老两口每月的低保金都用来买药。他告诉记者,3吨冬炭价值1000多元,如果不够烧,还可以向政府再申请,这解决了家里过冬的一大开销,过冬不用再发愁。

  探访中,记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沈阳市和平区一处老旧居民区内,单元过道内的供热管道保温层不严实,白色的管子裸露在外,一些居民反映暖气不热。低保户王德山告诉记者,家里的暖气坏了,他将暖气拆下来维修,这两天晚上孩子冻得直流鼻涕,自己因为上火又受冻,嗓子也发炎肿了。

  “供暖死角”的暖气何时来

  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棚户区、老旧小区、拆迁未完成等多种原因,还有一些家庭正在寒冷中度过冬季。

  在太原市纺织苑东棚户区一间破旧低矮的平房里,几乎见不到阳光,老旧的玻璃窗用一层塑料布包着,但无法阻挡寒风灌进家中。即使烧着煤炉,屋子里依然潮湿阴冷。

  屋内没有通暖气,住在这里的两位老人冬天唯一的取暖方式是烧煤炉。73岁的张金练正把他为过冬储备的1000多块蜂窝煤垒放整齐。“一个煤炉一天要烧15块蜂窝煤,一冬天要花近2000块钱。”

  张金练的母亲、92岁高龄的梁翠叶和他一起生活。由于脚上有伤行动不便,梁翠叶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裹着好几层被子,再用暖手宝捂着。只待了不到半小时,记者就感到手脚冰冷,而张金练却说这不算什么,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最担心的是我母亲。”他说,老人家晚上经常被冻得睡不着觉。

  “一个冬天光烧蜂窝煤就要花掉七八百块钱,对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销。”住在纺织苑东棚户区的低保户田小民说,虽然领到了政府发放的冬季取暖费,但对于每月只有700元收入的他来说,取暖的花销仍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时时刻刻都要操心,经常半夜还要起来检查一下炉子,生怕出现意外。”田小民说,周围的邻居家从前发生过煤气中毒的事故,这让他在烧煤炉时格外小心。

  据了解,纺织苑东棚户区目前约有住户1600人,大都是低保户,冬天只能靠烧煤炉取暖。在太原市其他几处棚户区中,情况也基本相同。

  “每年冬天暖气温度都不够,一冬天都要烧电暖气。”41岁的低保户安晋慧说,自己所住小区是20多年前修建的,现在供热管道严重老化,供暖效果很差。夜里温度低,每天晚上他们都得打开电暖气,穿上最厚的睡衣,盖上套着珊瑚绒被套的被子,一家人挤在一个屋子里睡觉。“孩子才上初一,我总是怕他挨冻。”安晋慧说,每天晚上放学回到家,儿子郭佳鑫就会穿上厚厚的棉睡衣棉拖鞋,缩在电暖气旁学习。

  据了解,当地已经加紧进行棚户区改造。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炉料公司小区自2011年开始进行拆迁改造,目前拆迁尚未完成。由于拆迁破坏暖气管网,30余户未搬迁的居民家中已有3个冬天没有供暖。晒太阳、土暖气、电暖气、自制楼道保温层,他们用各种“土办法”取暖。

  居民黄先生说,一年烧3吨煤。家里炉子在哪个屋子哪个屋子室温能达到14-15摄氏度,别的屋子就不行。实在太冷就再辅助用电暖气、电褥子。居民杨先生说,家里面不能墩地,一墩地就结冰。

  呼和浩特市公用事业管理局供热科负责人云俊义说,如果住户不搬走,只能暂时封闭窗户,临时连通供暖管道,尽量向住户供暖。

  如何破解这些供暖难题?专家认为归根结底要让改革“热”起来。供暖事关群众利益、民心冷暖,也涉及众多供热企业经济效益,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重视不能停留在嘘寒问暖的表面,或是下发多少文件,要倾听群众呼声,坚持问题导向,认真梳理哪个疙瘩最难解,敢于对利益纠葛下刀子。

  如何让供热季不再成为污染季

  每年供暖季,天气污染往往加剧。记者了解到,各地通过增加环保投入、撤并小锅炉、建新型热源等举措,力争减少供热对天气的影响。

  11月13日,记者在沈阳市沈河区房产局热力供暖公司小西热源厂看到,一根10多层楼高、像个巨大啤酒瓶的新型环保烟囱里,冒出淡淡的白烟。这是一座将脱硫塔和烟囱二合一而成的新型环保大烟囱,可安装六组喷淋装置。热源厂两台65蒸吨/小时的大锅炉,产生的烟气先进行除尘,然后通过环保大烟囱脱硫。通过布袋滤网吸附烟尘,除尘率可达99.9%。再利用相关化学药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产生的废水落到烟囱底部吸收塔,通过管道输送到旁边的碱液池,脱硫率可达95%以上。

  沈阳市供热运行监测中心通过电子大屏幕,时刻对全市6个大型供热企业和30多个大型热源以及上百个居民家的室内温度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各区和各供热单位考核,每月发布供热“红黑榜”,在媒体上公布,接受市民监督。

  遍布城市的小锅炉也是整治重点。哈尔滨市环保部门统计,哈尔滨供热期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均值,要比非供热期高出70%,分散小锅炉正是主要污染源,亟待并入集中供热大网。

  在哈尔滨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的热电联产扩建工程现场,负责人黎德浩说,明年机组并网投产后,附近区域的200多座分散采暖小锅炉将被关停替代,二氧化硫、烟尘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也将大幅减少。

  由于供暖会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加,气象、环保部门在供暖季联合开展的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工作在近年来愈发得到重视。针对近年来出现较多的污染天气,北方多地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

  北京进行了“煤改气”工程,目前城六区已全部使用天然气采暖,城市副中心通州区将率先在2017年实现煤的“零燃烧”。“只要温度不要空气”将成为历史,冬天也能有越来越多的蓝天。(参与记者:徐扬、潘莹、强勇、刘扬涛、达日罕、石庆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