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榜:伯邑考的祖母明明会算卦,为何不阻止他去朝歌送死?
2021-09-09 13:54
导语:《封神榜》中有个细节非常令人费解,那西伯侯姬昌的母亲太姜明明有未卜先知之才能,而且像姬昌一样善演先天之数,她为何对长孙伯邑考见死不救,却眼睁睁看着他去朝歌送死?这到底是家族内部的阴谋宅斗,还是太姜的预料失策?
1、姬昌之母太姜,亦会演先天之术
姬昌的母亲太姜可不是一般的女人,这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老太太。当日姬昌被纣王下旨,骗往朝歌议事,姬昌来见母亲太姜拜别辞行。
姬昌行礼毕,太姜曰:“我儿,为母与你演先天数,你有七载灾难。” 姬昌跪下答曰:“今日天子诏至,孩儿随演先天数,内有不祥,七载罪愆,不能绝命。方才内事、外事俱托文武,国政付子伯邑考。孩儿特进宫来,辞别母亲,明日欲往朝歌。”太姜曰:“我儿此去,百事斟酌,不可造次。”姬昌曰:“谨如母训。”看了吧?太姜有洞察先机之才能,在姬昌还未知吉凶之前,他的母亲就已经给他算出来了,姬昌此去凶多吉少,有七年的灾难,她劝姬昌,万事小心,不可造次。此灾虽险,但险不至死。
既然这样,那伯邑考上朝歌去救父,太姜为何不阻拦呢?以她的“先天之术”,完全可以算出伯邑考此去必定会被妲己害死,而且会被剁成肉酱。然而,在此事件中,太姜却缄口不语,未发表任何意见或建议。
这有点说不通了吧?难道太姜不喜欢长孙伯邑考,而是更喜欢次孙姬发?所以才用沉默的方式“借刀杀人”?让姬发好有机会取而代之、统一天下?
这其实也是有可能的,但还有另外的几种可能。自古顺者为孝,伯邑考却公然违背父训一意孤行,这是很可怕的。
姬昌临行之前,曾再三叮嘱伯邑考:“为父此去有七年的灾难,但于性命无虞,你要好好治理西岐,紧抓生产,切莫懈怠,一切章法照旧,按部就班即可。待我七年灾满,自然荣归。这期间,切不可去朝歌接我,徒劳无功。”当时的伯邑考答应得好好的,没过多久就把父亲的嘱托抛之脑后,非要表现什么孝道——去朝歌救父。作为子女,最大的孝道就是不让父母忧心,而不是以孝为名行任性之事,做无畏的牺牲。
2、伯邑考不尊父训,不辞而别伯邑考这种一意孤行的性格,即便继承王位,也难以长久,为君者最忌刚愎自用,任意妄为而不顾全大局,耍个人英雄主义。仅凭这一点,就不具备一个君王应有的素质。为君者首先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而不能感情用事。伯邑考就有些感情用事了,这令姬昌既痛心又失望。
在这种情况下,太姜怎好再出言阻拦?伯邑考连父亲的嘱托都不听,难道还会听奶奶的话吗?更何况,伯邑考临行之前也并不曾向祖母来辞行,更不曾征询祖母的意见,属于不辞而别。太姜见此状况便知劝说无益,索性悉听尊便,各安其命。
再说了,姬昌之前已嘱咐得非常明白:朝歌有风险,千万莫靠近。而伯邑考却偏偏不信父亲的话,这样任性的孩子,作为奶奶的太姜还有必要再费唇舌吗?
人各有命,大概太姜早已算出伯邑考并非真命天子,活该有此一劫,自己若是阻拦,反倒逆天行事、祸患更大。索性缄口不言,顺应天意吧。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此时的太姜是因为已经老迈昏庸,算不了卦了,所以才没有吱声,其实不然。就在姬昌灾满回西岐、还未进家之前,太姜就已经算出自己的儿子已经在回家的路上。原文如下:
且说文王母太姜在宫中思想儿子西伯,忽然风过三阵,风中竟带吼声。太姜命侍儿焚香,取金钱演先天之数,知西伯侯某日某时已至西岐。太姜大喜,忙传令百官、众世子往西岐接驾。众文武与各位公子无不欢喜,人人大悦。文武百官与众位公子各穿大红吉服。此时骨肉完聚,龙虎重逢,倍增喜气。看了吧,太姜对儿子的荣辱存亡,离去归来,了若指掌,却唯独对伯邑考的劫难一言不发,可见是心知肚明却不想发声。
这除了她更喜欢次孙姬发以外,很可能是已经洞察天机,知道伯邑考难逃此劫,所以才选择了装糊涂。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