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西安市与咸阳市到底是什么关系?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01 00:09)
文章正文

西安市与咸阳市到底是什么关系?

2021-06-14 08:00

西安市,1920年代最早设市,之前明清的时候叫西安府。再往早说,从汉朝到元朝,名字不叫西安,叫京兆,即京兆府。

省是一级区划,府是二级区划,县是三级区划。省管着府,府管着县。

长安县、咸阳县,本来就是西安府底下的县。再往前,长安县、咸阳县都是京兆府底下的县。京兆府就是西安府。

而且这个咸阳县,不是秦朝那个咸阳县的直接传承。秦朝那个咸阳县,在汉朝到唐朝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和长安县是同一个县。只不过秦朝灭亡,秦咸阳县的县城(同时也是京城)被毁,汉朝就把县城(同时也是京城)给搬到咸阳县南部的一个叫“长安乡”的地方。此后,咸阳县就叫长安县了,县城就叫长安城了。唐朝的时候,长安城东迁。挨着当时长安县东边的万年县了,所以,长安县和万年县就共用长安城当县城,同时成了唐朝的京县。可这样新长安城就离原本属于长安县地界的渭河北岸的咸阳城遗址有点远了。于是,唐朝又在秦咸阳县县城的位置,复设了一个咸阳县。

秦的咸阳县拥有渭河南岸的长安乡。汉到隋的长安县拥有渭河北岸的秦咸阳城遗址。它俩本身是一个县,等于秦朝灭亡,汉朝建立,给咸阳县改了名,在本县辖区内挪了位置,新建了县城。到唐朝,长安县城东迁,才复设咸阳县。长安县和咸阳县于是开始并存,成了两个县。

历史上,京兆府/西安府的渭河桥主要有三座,东渭桥(通高陵)、中渭桥(又称横桥,通秦咸阳城,也即唐到元的咸阳县城)、西渭桥(又称便桥,通明到民国的咸阳县,今天的咸阳市区)。东渭桥距离长安城或西安城比较远,所以中渭桥和西渭桥,一直是西安府渭河南北岸的两大交通要隘。

原本,汉长安城离渭河很近。汉长安的人口出了城往北,通过了渭河横桥就是秦咸阳城故址。横桥也在秦咸阳城正南,秦代咸阳城人口到南岸也直接走横桥,就是中渭桥。所以,在秦汉与隋唐之间,中渭桥一直是西安地区最大的南北渡河枢纽,是第一大桥。

隋唐长安城东迁,加上渭河河道北移,新长安城与渭河的距离就相比之前要远很多。西安地区人口,从走中渭桥渡河的习惯,开始向走西渭桥转变。但隋唐长安城池规模非常大,出了北城墙的各门,到中渭桥,可以直接去唐咸阳县城,所以中渭桥的地位还没有彻底衰落。到了宋朝,长安城不再是京师,降格为京兆府城,中渭桥逐渐损毁废弃。

明朝初年,作为府治王城的西安城(同时也是长安与咸宁县城)规模要比汉唐小很多,而且西安城更靠东,靠南,距离北移的渭河更远,所以省会的人过河就不从咸阳县的中渭桥那个位置过了,而是出西安西门,沿着南岸一直往西走一大段,到了西渭桥再过河。于是,唐元咸阳县城门口的老渡口,过河的人开始减少。

唐元咸阳县城西边十几公里的西渭桥,由于过河的行人越来越多,渡口货物托运业兴旺,依托于这个大渡口,关中水运和陆运也一般在这里中转,形成了规模很大的水陆码头,入驻了大型驿站和很多商铺。这里成为了关中地区的交通枢纽,客货流通经济发达。明朝,依托于这个大渡和渭水驿,形成了异常繁华的城镇街道。繁忙的商船货贸,高桥行运,形成了关中八景之一的“咸阳古渡”。咸阳县衙一看那地方比唐元咸阳县城更繁华,就把咸阳县城直接西迁过去了,这就是明清咸阳县城,今天咸阳市区的前身。当然,秦咸阳城遗址,也是唐元故咸阳县城,虽然距离新咸阳城十几公里,但还是在咸阳县本县辖区内。在西咸新区行政区划正式变更之前,今天的秦咸阳城遗址依然是在咸阳市境内。

长安失都,渭河河道北移,中渭桥桥体废弃,长安城向东南收缩,咸阳城西迁,中渭桥作为京兆地区汉唐第一大桥的地位,就被明清时期的西渭桥与咸阳渡渡口彻底取代。咸阳渡垄断了西安府中部西部地区渭河南北两岸的客货交流交通,成为关中交通枢纽。这造成了原本同县的咸阳城和长安城,在经济上和区位上的进一步分离。但这只是咸阳县与城,与长安县与城的分离。咸阳一直是西安府辖下交通重县,是西安府的两岸枢纽县。当代西咸分治,两分西安,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渭北平原和一部分渭南平原归咸阳,咸阳市区渭南部分以东的渭南平原归西安。渭河某一段是咸阳市区的城中河和域内河,适合自建路桥。而对西安市区来说,渭河不是城中河和域内河,无法单方面决定修桥。西安市区与渭北平原的交通,需要咸阳同意。咸阳市为了继续垄断南北岸交通,不断加密市区的市政桥,让渭北平原的西安正北部甚至东北部诸县必须向西绕行咸阳市辖区,迂回交通才能到达西安市区。结果当代的渭河横桥,是2014年才通车,才终于打破了咸阳市区以东,咸阳与西安沿渭河市界20公里无免费桥的尴尬。这还是成立了西咸新区,由西咸新区跳开市政负责建设,大桥实质建成之后,又扯皮三年才最终通车...西咸分治,让南岸的西安与渭北郊县的现代交通,连汉朝水平都不如...

所以,汉到唐,长安就是咸阳,尽管个别时期,这里出现过短暂的其他县治,渭河北岸几度没有在长安县境内,但总体上来讲,汉隋的长安,就是秦咸阳的县治直接继承。秦汉隋的咸阳或长安,就是一个县。

但唐朝长安县东迁,打破了这个咸长一县的格局。长安向东,西边渭北顾不过来了,只好又重新冒出个咸阳。此后,才是长安与咸阳两县并存。唐开始的咸阳县,渭河南岸部分是长安的,所以整个区划范围和秦咸阳也完全不一样了。

唐朝到元朝,长安县和咸阳县都是京兆府的辖县。元朝到清朝,长安县和咸阳县都是西安府的辖县。到民国,西安府先改称关中道,后改称陕西第十行政督察区,长安县和咸阳县都同属关中道和第十区,从未分离出地区一级的西安范围。

由上可知两个基本历史事实:

1、咸阳县与长安县同为一县,这个这个事实存在了1000多年。

2、咸阳县属于西安,这个事实存在了2000多年。

建国后,国家基于原有的分区、专区,成立地区。这个地区,和府是一级的。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地区概念,咸阳地区。

咸阳地区≠咸阳县≠咸阳市

这个前提必须要搞清。

在建国初,曾经同时存在咸阳专区、咸阳县、咸阳市。

在六七十年代,咸阳市曾经不属于咸阳地区,属于西安市。咸阳地区的驻地在兴平市。

那时候中国是城区市制,市县平行,市不代管县。现在的咸阳市,是咸阳专区、咸阳地区沿革而来的区划。是地委地政班子的延续。前身不是当时咸阳市和咸阳县。当时咸阳县城就像民国西安一样被抠出来设了咸阳市。但咸阳市和县是地辖,西安市是省辖,几度直辖,长期计划单列市,相当于半直辖。

现在中国的市制,是广域型市制,即城区+地区。

论城区,咸阳市区,也就是咸阳县,几千年来都属于西安。

论地区,地级咸阳市是省辖地级的彬州、乾州以及西安府的渭北平原五县咸阳、泾阳、三原、兴平、礼泉,三拼而来。这五个县几千年来都属于西安。

那为什么有人说周至、户县原本是咸阳的呢?为什么有人说西安发现兵马俑才把临潼从渭南要走的呢?

因为建国初,国家不允许省会当地区啊。

地区是地区,省会是省会。

1983年广域型市制区划改革之前,西安辖长安县、阎良区两个区县。成都辖金堂县、双流县两个区县。郑州辖荥阳县、上街区两个区县。

国家规定,省会就只能带这么丁点地方嘛。国家规定。这不是建国初只西安才有的情况。可只有西安等少数几个省会受影响最厉害。

渭南县、临潼县都是建国后从西安拿走的,咸阳五县、周至、鄠县也是建国后从西安拿走的。之所以拿走,是因为国家不允许省会辖太多县,只能辖这么一点点附郭县或近郊县。

当时,地区是地区,省会只是与地区平级的市,却根本不是地区。像郑州是省会,辖两个郊县。而旁边的开封地区,最多时辖了二十多个县,和省会根本不是一个性质的。而原本庞大的成都,因为是省会不能作地区,所以也被划出很多县,在旁边成立了温江地区。但改革开放后,与咸阳类似的温江地区十多县被归还给成都,温江地区消失。可咸阳地区只换了西安两县,还趁着这次区划改革,拿走了更多北部县,做得比以前更大了。

临潼、周至、户县,这些本来就是西安的县。等到1983年区划改革后,国家允许省会当地区了,允许省会辖县了,他们才被从咸阳地区、渭南地区给还回来。这是还啊。这些县,甚至某些地级市的区,几千年来都是西安的,咸阳地区和渭南地区的出现才是几十年的插曲,临潼、周至、户县在它们手里才是只有十几二十年的流星划过。

有些人说啊,西安府那么大,建国后肯定要分一分啊。

对,铜川这种六七十公里外的远郊县,分出去设市就设市了。渭南这种四十多公里外,只隔了一个县的,分出去设市也可以理解。而长安县,一直到70多年前,县政府还在西安城内。所以长安县是西安城的附郭县。相当于西安城也是长安县的县城,就是本县,不算距离了。那么,咸阳县,是距离西安城直线距离最近的县了。说西安府太大,所以应该适当分出去一些,对,但把最近的县分出去当地级市,是几个意思呢?独立出去的咸阳还带走了四个平原县。分,也不该是这种在心脏部位一刀捅进去的分法。

所以,建国初期的小省会状态,是特定时期的短暂存在状态。其他大部分省会,后来都恢复到大地区的形态,没有太多受到影响。这种特定的小省会状态,是到1983年就应该彻底结束的。但西安不一样。用张宝通的话说,西安成了“半边脸”,围绕着市辖区一圈辖县,只有一半属于西安,另一半不属于西安。

由上又可知一个基本历史事实:

3、直到1983年,咸阳设地级市,才真正实质性离开西安。

同为古都,西安市为什么不叫长安市,洛阳市为什么叫洛阳市呢?

因为,成都府是府,太原府是府,开封府是府,西安府也是府。我们都是府级驻地,是府城,所以应该继承府名。

长安是县,咸阳是县,长安和咸阳都属于西安府。而洛阳是县,但为啥洛阳要用县名?

因为洛阳用了两千多年的那个府名比较奇特,叫做“河南府”。河南省比洛阳的河南府,出现要晚一千多年。所以,洛阳原本应改叫河南市。河南这个名字洛阳用了几千年了。但省已经叫河南省了,洛阳又有个更著名的县名叫洛阳,所以它就取了县名了。如果西安以前不叫西安府,叫陕西府,可能西安最终也会取名叫长安市。所以不存在西安改名。府城沿用府名才是常例。

为什么长安县、洛阳县是古都城池的名字,京兆和河南不是都城的名字呢?因为长安、洛阳作都城的时代,府还没出现或者才刚刚出现,区划命名比较多和乱,城池一般直接取县名。后来,府级区划定型,如果是府治首县,城池就取府名了。

另外,作为古都,长安城,以及后来的西安城,从隋朝到清朝,有两个附郭县,一个是长安县,另一个是万年县,宋朝以后万年县改名叫咸宁县。清朝灭亡,民国建立,咸宁县才与长安县合并为新的长安县。所以为什么西安城里有一个东县门,有一个西县门?西安城以前把重要的地标建筑门口的路,叫XX门。比如,关中书院门口的路,叫书院门。西县门,就是西安城的西附郭县,长安县县衙门口的路。东县门,就是西安城的东附郭县,咸宁县县衙门口的路。咸宁县是上个世纪才消失的。

而洛阳,作为古都,原本也有两个附郭县,一个是河南县,一个是洛阳县。但是早在金朝的时候,河南县与洛阳县就已经合并成了统一的洛阳县。所以,最近的八九百年间,河南府府城,就是洛阳县唯一一个附郭县的县城。如果当时洛阳两个附郭县合并的名字不是洛阳县的名字,而是河南县的名字,那么既是河南县县城,又是河南府府城,洛阳可能还真的就叫河南市了。历史可能会一度形成,河南省,河南市,河南县,三级同名的奇特区划现象。吉林省的吉林市,也是因为民国时期就早早设市,而且还是省会,所以一直是以市建制存在,与省重名也没有被改。但建国初,不可能在河南省下再设一个河南地区。因为省级也可以叫地区,这就容易混淆了。而地区是从民国监察区和建国初的专区传承的,和县名是可以重复的,地区起名还优先县名。所以,当时如果不是民国就早早设市,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和地委驻地首县的县名重复。一直到现在,很多地级市和县名是重的。比如南昌市底下有南昌县。本质上,现在的地级市都是当年的地委的延续,现在的市辖区,往往才是当时的地辖市班子。

西安城作为西安府府城,却不是驻扎在某一个县的县城。长安城与西安城,一直同时是长安县与咸宁县两个县的县城。长安也不是国都了,如果城池只叫长安县城,咸宁县没意见麽?

明清的城池,如果只有县,就是县城。如果有县有府,那就是府城。所以,《明史》中,只见有西安城,河南府城,不见有长安城、洛阳城。那时候提到长安、洛阳,是指县,指区划名,不是城池名。

但是,民国以后,废除府级行政区划,西安府、河南府被撤销,关中道和河洛道只是督查区划。所以,从1912年到1926年,西安城被称作长安城,被完全当做长安县的县城。

1927年,西安首次设市,西安又不是长安县的管辖范围了,而是省辖,与县平级。所以西安城和城郊就作为“西安市”被从长安县里抠出来。西安市,是西安府被撤销,“西安”这个名字在区划上消失16年后,再次在1927年出现,并与长安县区隔开。从此以后,它又重新被名正言顺叫做西安城。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做个猜想。如果1927年,“市”这个新兴建制刚刚出现不久,西安设市时,采用的是长安市的名称,或许今天的西安就叫长安市。如果采用了京兆市的名称,今天就叫京兆市。当然,京兆离得太远,不同于现在信息技术革命下的文化复兴时代,以前人们对区划名称复古的情结并不重。

1932年,国民中央发函,将原西安市范围,改称西京市,设为直辖市。但陕西地方不配合,坚持使用西安市市名。国民中央只好暂设西京筹备委员会,延缓对直辖西京市从陕西省直接划归中央的计划。直至十几年后,最终撤销西京筹备委员会,取消对西安的直辖。如果不是因为军阀横行的民国时代,国民中央权威不够,如果这次西京市计划没有流产,或许,今天中国除了北京和南京,还有一座叫西京的城市。

如果西安一直不是省会,西安也没有在民国早期就被早早设市,西安城在民国一直是被叫做长安城,是长安县县城的功能。那么,新中国建立,可能会西安就不会成为国家规定的光杆司令省会,而是会作为一个地区。这个地区会采用县名。这个县叫长安县,那么这个地区就叫长安地区。1983年,长安地区正式成为地级长安市...

不过,历史最终选择了西安这个名字。1939年,长安县公署被迫从早已不在长安县管辖的西安城中迁出。两千年多来,这座一直在沿革的城池。第一次,也是至今为止,无论叫什么,都不再是长安县的县城,也再没有理由叫长安城。如果长安县南迁后,能够修建一座新的县城。那座县城,才是沿革意义上,名正言顺的长安城。尽管和之前的几座长安城已经不同位置,不同区划。

而洛阳县一直持续到建国后,洛阳城区才被从洛阳县里抠出来设市。建国后的专区,是可以选用县名。这个时候,地区级的洛阳专区,已经以“洛阳”的名字成立了。这时候,既有洛阳专区,也有洛阳市,也有洛阳县。

洛阳与西安同是一五时期八大重点布局建设的工业城市。但洛阳不是省会,所以与西安不同,既有地区行署,同时市区又是河南省辖市,相当于地级。洛阳市与洛阳地区平级,同驻洛阳市区。更特殊的是,1986年,撤地设市,洛阳市委市政府依旧地级,代管周边郊县,掌管了地区的大部分县。而洛阳地委地区行署,则西迁当时的县级三门峡市,成为后来的地级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所以,无论从地区叫还是市区叫,洛阳都只会叫洛阳。

所以,延续到今天的地级洛阳市,是洛阳城区系统的后身。当年的洛阳地区,是省级派出机构,后来成了地级三门峡市。

今天的副省级建制地级西安市,是西安城区系统的后身,从民国1927年到建国后1983年以前,一直没有做过地区。假设西安不是省会,却仍然和洛阳一样是重镇城市,按照洛阳地区的命运轨迹,也许会同时出现一个省辖西安市和一个长安地区,后来叫哪个,就要看城区系统和地区系统谁更强势,能留住谁了。

现在的西安和洛阳,都是城区系统发展而来。只不过洛阳也当过地区。洛阳地区和市区却互不隶属。西安则没当过地区,一直是光杆市区。

但是,今天的地级咸阳市,不是咸阳城区、咸阳县系统的后身,而是咸阳专区和咸阳地区系统的后身。当时的地辖咸阳市和咸阳县,是今天秦都区和渭城区两个市辖区系统的前身。

关中在历史上的区划,通常是三分。名字虽然一直变,但大致上,关中西部的宝鸡地区是西府,关中东部的渭南地区是东府。关中中部是首府,京兆府或西安府。只不过以前东府的府治首县是在大荔县,而渭南县原属西安府,因为陇海铁路修通到关中,渭南区位优势超过了大荔,就在建国后与富平县划入东府,还成了地级市区。相当于东府拿走了西安府的东边缘。而地级咸阳,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地区,是明清的两个直隶州,乾州和彬州,与西安府的咸阳县,兴平县,礼泉县,泾阳县,三原县,即西安府渭北平原部分,三拼而来的大拼盘。明清的直隶州相当于今天两个比较小的地级市,府相当于比较大的地级市。两个直隶州加上三分之一的西安府,构成了全新的咸阳地区,建国前历史上从未存在的地区级区划,改革开放后也没有像温江地区那样被撤销,一直留了下来。几千年来一直三分区划的关中平原,从此变成了四分,在不合适城市距离下,加剧了内耗式的竞争。

建国后,咸阳专区、咸阳市、咸阳县一度并存。咸阳市是地辖市,在地区的管理之下。后来咸阳县并入咸阳市。建国初期,此时的西安府地区,除了西安市城区被抠出来做光杆省会,实际是被咸阳地区和渭南地区两分。西安府西部县划出设立咸阳地区,咸阳成了首县,东部县划给渭南地区,渭南也成了首县。广域型市制改革后,省会西安也成为地区,它们才归还了当初从西安府拿走的几个县。这时候,咸阳地区也摇身一变,成为了地级市。可以说,建国到改革开放之间,西安地区一度消失了。咸阳地区是西安地区在关中中部的地区级区划替代品。

不过,这只是站在西安作为西安府同名区划与唯一继承者的立场上去看待,认为西安地区一度消失,全新的咸阳地区冒了出来。然而,一个消失,一个冒了出来,就相当于还在,如果抛开西安的主角光环,实际上,在1960年代的地图上,关中中部这个地区从未消失,只是变了首县,变了名字而已。它的名字变成了咸阳...

建国初的咸阳专区,是民国陕西第十区沿革下来的。第十区,实际就是西安府。但因为西安在民国时期就早早设市,还两度直辖,所以民国西安城区系统,即民国西安市,从第十区分离出来。当然,长安县仍然在第十区。但第十区公署驻地,却不在长安县,而在咸阳县。即咸阳县在民国时期一度成为西安府地区首县。暂时替代了西安城区在地区中的公署驻地作用,这是咸阳地区之所以会出现的基础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咸阳地区行署,才是第十区的继承者,是西安府地区机构的延续。这点理解起来有点乱,但从官方机构的延续上说就是,西安府的后续地区机构,驻县应该在长安,叫做长安地区才对,但民国的长安县都没有自己的县城,西安城已经不让用了。所以,地区行署就到了当时距离西城最近的县,有县城城墙的咸阳县,所以后来地区名就叫了咸阳地区。咸阳地区,原本应该是长安地区,但因为驻地首县名字叫咸阳,因此才叫咸阳地区的名字。再后来,咸阳地区(其实应该是长安地区)作为第十区和西安府地区机构的延续,应该和光杆司令西安市区,合并为一体,但咸阳地区突然带着渭北平原多个县,就不回来了,西安市只回归了半个西安府...很大程度上可以这么讲,西安府-关中道-第十区-咸阳专区-咸阳地区-地级咸阳市,在地区机构上又是一脉相承的。西安是西安城区系统的延续,后来把咸阳和渭南拿走的县要回来一些,才变成地区。地级市咸阳,才是西安府作为地区的官方延续...遗憾得是,西咸本该九九归一,却最终变成了两个区划...所以,今天的咸阳,其实就是另一个“西安”,地区机构概念的西安的延续,只是咸阳官方从来不敢这么宣传而已。它和秦朝的咸阳城同名,秦咸阳城遗址又在辖域,所以只宣传自己是古都咸阳。而今天的西安,是城池名称概念的西安的延续,因为与西安府名字相同,所以理所应当继承了西安,以及西安的前身,辖内两座长安城遗址,宣传自己是古都长安...但是,因为阿房宫遗址、秦皇陵等重要的秦都遗迹都在西安,西安也同时宣传秦都咸阳。

这个事实,在近当代的宣传中被淡化了:从地区承袭角度讲,西安地区从未消失,只是一度叫做咸阳地区...若不是长安县是附郭县而且没有县城,咸阳地区本应该是叫长安地区的。改革开放后,西安城区从光杆司令也变成地区,于是与咸阳地区二分西安府!如果算上划入渭南两个县,可叫三分,如果算上铜川,可叫四分。但西安府核心区,无疑是被西咸二分了。

可笑不可笑,走出宣传的迷雾,看清历史的真相,抛开两座城市各自的城市立场,主角光环,其实在50年代-70年代,咸阳就是“西安”。西安是城区的西安,咸阳是地区的西安。但80年代,两个西安应该合体,没有合,才多余出来一个不应该继续存在的“咸阳”...

陕西省,把西安、咸阳、西咸新区,统称为大西安地区,故而是有历史根据的。城市名前加“大”,意味“泛”的意思。比如,民国的时期的武昌、汉阳、汉口,在三个独立区划合并之前,统称为大武汉地区。比如,民国时期的上海法租界(法)、上海公共租界(英美)、国民政府上海特别市(中),三个独立区划在合并之前,统称为大上海地区。所以,今日才有西安、咸阳、西咸新区三个独立区划在合并之前,有大西安地区之称谓。大西安已经是多个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规划文件之中常见的说法。

应该说如果西咸不分治,或者只有咸阳市区是省辖市,甚至它是地级市,但它市区如果离西安远一点,它都会积极和西安地区对接。但咸阳是市区紧贴着西安,又掌握着渭北平原,两市市区太近了。它几十年来的发展思路,一直是阻碍西安与渭北的交通对接,挡住省会对渭北的辐射交流,使渭北不能绕开它这个市区,直接与西安联系...一直是靠设置整个地区郊县与省会的交通障碍,不惜用低效高成本的迂回道路,确保渭北平原客流货流南渡渭河只能先经过咸阳市区,以使咸阳市区避开西安城市规模效应的压制和虹吸,是强扭的瓜。这个只要打开2010年,西咸新区设立之前,关中地区的交通地图,咸阳如何不让渭北与西安连通,一目了然。咸阳为了让渭北不绕开咸阳市区,设关卡设隘,代价是牺牲整个关中中部的经济效率,而且让西安对接西府和陇东地区也不通畅,咸阳自己又没有能力像省会一样去辐射带动整个西安的西北方向...这弱化了整个关中平原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辐射。咸阳之外,作为这个在不大的平原地带上,人为设界的新地区,在西咸新区拿走渭北管辖权之前,是关中中部,顽固的障碍性存在。

由上可再知两个基本历史事实:

4、咸阳是西安城区不能兼以地区区划形态存在的,从20年代到8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里,继承西安府的地区功能,作为关中东中西三部分中,中部地区区划而存在。咸阳的地区机构,可直接溯源至西安府。那半个多世纪里,咸阳,就是“西安”,是地区意义上的西安。

5、今天的西安是相对独立的城区系统发展而来,完全归属省级系统的时间很晚。咸阳从建国开始,都是省级派出机构,是陕西省打造的广域型市制改革后的全新地区。从结果上看,这个短暂的历史实验并不成功。

不成功,是因为关中的经济权重在北方和中西部的衰落比较快,而咸阳渭北平原作为原西安地区,相对衰落尤其严重,比西安更重。这个要与其他地区进行横向对比。总体上,陕西两分西安是不成功的。不存在西安不成功,咸阳就不与西安合并的逻辑。因为咸阳也是不成功的,而且更不成功。

而现在,西安与自身郊县的行政隔阂比较多,也恰恰是因为西安从民国开始,就是一个纯城区型市制建制发展而来的独立行政单元。而那些郊县,从驻地为咸阳的民国陕西第十区开始,都是被其他地区常年经营几十年,与西安市城区系统有一定疏离。

西安在1927年,过早设市,造成了西安城区系统与省级系统、周边县级系统一定程度的疏离。这是省级系统最后分化西安的因。西咸分治,是省级系统分化西安的果。现在,西咸分治的困局,西安经济指标一度掉到全国40名开外,又成为了西咸分治的果,同时也是倒逼省级系统试图弥补历史错漏,重新做强西安,注血西咸新区,推动一体化的因...

综之,西安、咸阳原为一体,咸阳渭北平原五县原是西安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二十世纪的整个关中区划烂账,恰好遇上了二十世纪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腾飞,在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窗口期被耽误了...最后,历史上傲视北方或全国的关中地区,面对东边和南边,都掉队了。时也命也。

我最烦的就是“西安先把自己的区县管好,再来说吞并咸阳”吧。

首先,咸阳原本就是除了附郭县长安本县以外,距离西安城最近的县。最近的都扯皮,卧榻之侧都抗拒,近处的交通都在设置障碍,还怎么带动更远的整个地区?何况因为咸阳太近,挡路了都。

其次,咸阳自己的经济权重,相比西安,下滑得更剧烈,建设上做得更差。西安放在全国再不济,也是省里发展最快最好的。咸阳回归西安,只会得到更多政策利好,而不是占着省会区位一直作为没有竞争力的地市继续滑坡。

最后,咸阳是三拼而来,其中渭北平原部分就是三分西安而立。是咸阳地区分了西安,不是西安吞并咸阳。西咸一体,那叫回归,不叫吞并。

还有人要说了,西咸合并可以,但西安不能挑肥拣瘦,不要北五县,只要咸阳地区南部平原的县,否则就不能并...

我讲历史,就是告诉大家,什么是历史几千年自然演变出来的稳定行政区划,哪些部分本来就是西安地区的辖县。地级咸阳的形态,就是不顾自然规律,人为设界,人为胡乱干预经济地理单元的错误区划案例,被历史证明拉低了关中整体的发展。

不是西安挑肥拣瘦不要北五县,而是北五县从来就不是西安的,当然历史上也不是咸阳的。所以,咸阳一个贴着西安市区的县当了地级市区,最后把140公里外的北五县带动的怎么样?带动的很好吗?大家就不是一个地理单元里的,说句难听话,这边平原上的管理者,都不太懂北边台原地带的优劣势是什么,就不会发展台原。把一百多公里外的县,硬拼凑起来的咸阳地区,并没有发挥什么平原带动台原的功能,相反,平原都落后了。

放到西安也是一样的,不是西安三百里开外的黄土高原台塬县叫了“西安”的名,就和西安一样经济发达了。西安城区,老城区是一个样,老郊区是一个样,高新区是一个样,西咸新区又是一个样...不是叫西安,叫省会,就都发达了。要看地理区位符不符合省会核心区的条件。咸阳市区等无疑是符合的。但即使把三百里开外的台塬县划入西安,恐怕西安对这样的县也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因为现代经济发展,不是分存量,是做增量。可以通过交通建设,让市区与周边县市的人口、货物流通更便捷迅速,让人口来省会务工赚钱更简单方便,但无法让条件不符合工业要求的郊县全都就地城市化。蓝田县离西安市区非常近,但因为有白鹿原、秦岭、骊山的三面合围,西安一时半会儿也带不动...周至县由于平原部分很小,秦岭高山山区面积非常大,受限于高山地形交通障碍的山区贫困人口多,西安也难直接带动。所以,西安三百里开外,与咸阳二百五十里开外,最后结果是一样的,带不动啊,根本就不属于同一个地理单元,历史上从不是一个地区。西安是因为区位好,经济发展条件好,才被选择为省府驻地,成了省会。不是因为西安成了省会,经济才发展好。如果叫了西安就能和西安市区发展一样好,大可以关中乃至全省都叫西安...如果叫北京就能成一线,何不都改成北京的区?它就不是这样论的。北五县,从来不是京兆府、西安府辖县,应该由一个能通统筹统领台原县的台原型地级市来引领发展,这样市辖区的发展利益才能与这些台原县高度吻合,不至于互相忽视。一个台原大市,才能真正找到适合台原县发展的途径和动力,不至于榨着台原县的矿产资源收入,全都拿去到平原上盖高楼...如果北五县真的划给西安,我可以断言,这些县不会有实质性改善。其实也不是说平原就一定适合城市化。河南省的平原很大,但城市化率很低。我们陕西的平原少,粮食产量本来就低,要供应全省,不能把良田沃土都糊上水泥。平原也是有产业分工的。

区划,是要回归历史的稳定常态,不是把一个生生人造拼盘而生的咸阳地区,再与现在的西安地区来个新的大拼盘...那又是拿着线条地图乱画了。画,至少也拿着地形地貌图画,不能拿着白底线条图画。回归历史,是要整合相近的地理单元,顺应历史和自然的经济规律,释放被“犬牙交错区划原则”所制约的区位发展潜力,向“山川形便区划原则”回归。

还有人要说了,说现在的城市区划,扯那么远的历史干什么?

现在的区划就是历史一点点凭借地缘规律演进而成的,不是谁拿着地图现画的。关中地区的区划,在建国前和建国后,被打乱得很厉害,所以发展也很乏力,就是因为不顺从几千年形成的经济地理规律,通过不加历史考验的人造新区划,人为乱干预。

西安和咸阳只是两个行政单位进行职责分区的制度工具,又不是两个民族,也不是两个国家,有什么吞并不吞并的,搞得换个政府管理团队,跟被外敌侵略了似的?一百年前,都是西安人,70年前,也是同区不同县而已。咸阳人的祖上十八代,至少十五六代都是名正言顺的西安人。改区划,是为了更好的发展。1983年关中改区划,现在没有发展好,那为了发展好就应该改回去,这次改还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西安发展不好,总归是比咸阳好。哪有做的更差的要求别人必须更好?国家是为了理顺行政单位责任分区才反复调整区划,好了就留,不好就改,不会为根本不存在的“持续两千年的秦都”地级去留做决策。

如果说,谈区划不能谈历史区划,只能谈现状,那西咸合并,也就没什么可质疑了。并了,就是现状,现状,那就接受呗。不看历史,遑论未来? 来源:于彼朝阳

投稿邮箱mrdyq@foxmail.com你若喜欢,点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