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周口市化“人口包袱”为“人力财富”的靓丽转身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24 14:12)
文章正文

周口,1.1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承载着1238万人,其中848万是农民。人多,曾困扰周口许多年。

为了过上好日子,300万青壮年外出务工,留下400多万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又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让周口人回到周口发展,顾家挣钱两不误。”周口市委书记徐光表示:“要依托中原经济区建设政策优势,坚持新型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三区联动”,把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向农村延伸,实现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让农民真正实现‘就地打工,过上小康生活’”。

如今,已有53万周口人返乡就业、创业,而且每年还有20万务工大军加入返乡队伍。人才回来了、家庭和睦了、企业发展了、周口进步了,以往的“人口包袱”成了现在的“人力财富”。

新型农村社区——

化农民为城镇居民

漫步沈丘县老城镇西关新村,住宅楼鳞次栉比,绿荫广场、儿童乐园、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你看,社区里有休闲广场、水上公园和大型超市,附近有企业,走路就能去上班,南边正在建学校和医院呢。没想到这辈子自己会变成‘城里人’。”正在新村公园健身的74岁的刘明老汉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像刘明这样享受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实惠的群众,老城镇有1200户;像沈丘西关新村这样的新型农村社区示范点,周口在全市10个县市区规划启动了100多个,惠及80多万人,而且这100多个示范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4万亩左右。

产业集聚区——

化农民为产业工人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周口市11个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600多家,22.4万农民在集聚区就近当起产业工人。

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制鞋业、纺织服装业等产业转移项目在周口产业集聚区遍地开花。两年时间里,20多家沿海和台湾制鞋企业相继落户周口,为周口摘得“河南省制鞋产业出口基地”金字招牌。

周口将2012年定为“承接产业转移突破年”与“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年”,实行项目制、责任制、考评制、奖惩制“四制”推动工作法,全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建设。

总投资100亿元的富士康、大用、麦当劳三大项目在西华落户;总投资100亿元的鸿闽纺织产业集群项目、总投资10亿元的河南雷烁光电科技园项目在太康县相继开工……

今年一季度,周口市新开工项目81个,利用外资同比增长62.5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24.4%,居全省第三位,比去年同期前移5个位次,是近年来周口工业同时期最高水平。

现代农业示范区——

化农民为社员股东

周口粮、棉、油产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1/7、1/3、1/4。“不牺牲农业和粮食”,周口责任重大。

徐光说,周口的农业发展注定要有大局观念和担当意识。周口必须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有所率先、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有所成效”的要求,努力探索走好“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在粮食生产上发挥核心作用,在现代农业发展上发挥示范作用,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发挥支撑作用。

2011年,周口市粮食总产149.4亿斤,连续8年丰产增收。为实现“十二五”末粮食总产突破165亿斤的承诺,周口市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为抓手,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服务体系“两区一体系”建设。

该市力促土地流转,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截至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45家,社员17万人,辐射带动周边37万多农户。通过合作社机械化耕作,使2/3的农耕劳动力从土地上腾出手来,加入本地企业的务工队伍。

化“人口包袱”为“人力财富”的华丽转身,让周口迸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