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重庆:疾驰在预警发布的高速路上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09 16:40)
文章正文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格苗 通讯员廖影 李俊 曾维

  山城20年来的第一场大雪,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成为应急管理行动的“神经中枢”

  2016年1月下旬,一场罕见的寒潮席卷全球,连向来温暖的山城重庆也没能躲过风雪的侵袭。

  重庆老辈人常说:“重庆暖和,很多时候冬天都不打霜。”十年前从甘肃来重庆上大学的豆娇冲着气候和美食留在了这里,工作、嫁人,没成想还见到了一场20年不遇的雪。“那么不真实,又那么美好。”她说,“那种心情就像自己这远嫁的人,偶尔回家,把娘亲笑哭了。”

  家里、办公室里,她开着空调;室外,她套着3条秋裤;下雪当天是周六,她和老公还去了附近的山上看雪。对豆娇来说,这场雪“留下的全是美好的记忆”。

  豆娇不知道的是,自己身边有一张细密而无形的大网,过滤了那些不美好。

  “世纪寒潮,光听名字就很吓人。”重庆市巴南区气象局副局长王旭是干了几十年的老气象。刚出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有点紧张,却也没慌,2013年开始局里建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这两年用得越来越好,这让他有了底气。

  1月20日,王旭签发了一份重要天气服务快报,内容包括21日到24日四天的雨雪和温度变化情况,还有需要添衣保暖、谨防道路结冰的提醒。很快,这份报告就通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抵达区交委、国土分局、农委、水务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和全区22个镇街的工作站。

  1分钟后,在巴南区二圣镇应急办值班室里,年轻的值班人员陈科在这份快报的基础上,补充了“气温较低,因烤火等原因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请各村居、各单位加大防火宣传力度”,又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给了该镇相关单位和所辖村的联系人。

  很快,重庆茶业集团董事长张节明也收到降温和下雪的消息。66岁的他跟茶打了一辈子交道,做出了响亮的“巴南银针”早茶品牌。气温下降,意味着眼看快要采的“定心”又得等上一阵子了。如果下雪,茶树会不会冻坏?赶不上早茶的市场,销售怎么办?问题很多,好在还有时间,他连夜组织农户,收拾杂草、稻壳铺在茶树中间,为茶叶保温,又调整了销售计划,才放下心来。23日,雪如期而至,茶树也安然度过。

  同一天上午10时20分,巴南区气象局通过平台发布了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12时28分,“雪天驾车出行,应注意检查轮胎、制动、灯光等装置,可随车携带防滑链、硬木块、废旧纸箱等物品,以备车辆在冰雪路面打滑时使用。”“切勿驾车上山赏雪。”约1.2万人收到了来自交巡警支队的提示,包括所有客运企业负责人、营转非车辆驾驶人、校车司机、大部分大型货运企业负责人、乡镇驾驶员和85个交通安全劝导站的工作人员。

  同样在23日,重庆电网全天最高负荷1136万千瓦。国网重庆电力检修分公司101支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38台应急发电车、835辆应急抢修车24小时待命,还紧急调配应急发电车6台支援秀山、黔江等6地用于应急状况下重要电源的保障。

  二圣镇副镇长杨勇则在下雪的时候变成了“摄影师”,设备就是他那个像素不怎么高的智能手机。24日早上10时,他发现路边的好多树被雪压倒,堵住了道路,就通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手机客户端,把照片传了上去。而和他一样当“摄影师”的人,在这样的天气里,还有很多。

  与洪水等气象灾害相比,20年难遇的大雪虽然也带来了烦恼,但更多的是喜悦。在这个气候“热情似火”的直辖市里,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作为控制、调动一切自然灾害预警及应急管理行动的“神经中枢”,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一条又一条指令。

  应急管理尝到了“甜头”,预警发布拥有“一票否决权”

  5年前,植根于重庆的“永川模式”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得到重庆市政府的充分认可,并在全市推广建设。

  区县预警信息发布中心,部门、乡镇预警工作站,村(社区)信息员,组成了“一个工作体系”;短信、广播、显示屏、网站等多渠道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和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部门监测信息共享网络构成了“两个主干网络”;监测共享、协同研判、信息发布、预警响应和灾情速报组成了“永川模式”的“五个功能平台”。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各种社会、经济、自然风险交织并存。市政府看中了这个平台的综合性,决定统一安排,把它作为政府应急应战指挥平台的子平台来建设,再由应急办多方协调,由气象局承担具体建设任务。

  2011年至今,重庆全市38个区县及万盛经济开发区除1个县因办公楼搬迁正在建设外,已建成一个市级、38个区县级平台,同时将子平台延伸到了28个市级部门、1336个区县部门和乡镇,有的区县还延伸到了村。

1月下旬,“世纪寒潮”给重庆带来罕见的降雪。

预警信息的及时全面发布,使得山城得以顺利度过寒潮

  整个系统的运行颇为流畅。以下雨为例,监测预警主要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在监测到异常的降雨趋势后,气象与相关部门通过在线会商平台进行业务研判。气象局提供降雨时段、区域和雨量,国土部门指出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水利部门提出对江河洪水的影响,市政部门则说明可能发生的城市积涝等。得出统一结论之后,预警信息便通过信息发布平台抵达相关部门和各镇街应急值班室。由于这些平台依托党政网建设,而党政网值班系统要求24小时开机,且有人值守。若警报响起,只有当值班人员操作表示接收,警报才会停止,否则声音越来越大。相关部门或乡镇接到预警,可结合本单位或本地实际补充应对措施,形成更具有针对性的预警处置信息,通过平台向辖区有关人员发布。在重庆8.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奔走着21.6万余名应急处置人员,他们将迅速接到预警信息或预警处置信息。应急处置情况会通过预警响应平台进行发送和收集,而灾情照片和信息可以通过任何一个装有子平台的电脑和客户端的手机上传。

  5年时间证明,这样的机制既消除了很多应急管理的死角,也提高了应急管理的科学性。重庆市政府应急办主任张邦平表示,很多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关联性极大,原来预见不到的地方,通过一起分析,减少了在各个部门权责边界之外的“死角”地带;出现紧急情况时,视频会商系统使参与会商专家获取资料和技术支持的便捷性大大增强,从而增加了研判的科学性;通过图片上报灾情直观明了,为民政部门统计灾情、减灾救灾提供了佐证。

  他还记得2014年8月底9月初,一场30年罕见的暴雨袭击渝东北。8月30日是个周六,奉节县大树镇的雨已经连着下了3天。该镇依山傍水,前面有条河沟,背后靠着一座山。由于雨情较重,背后那座山已经纳入了监测范围。气象部门研判,雨还得下;国土部门实地调查后认为,再下雨就要发生滑坡。双方会商决定发布预警。收到预警后,乡镇和社区干部收到展开应急处置,晚上9点连夜开始疏散群众,组织人员转移,将3000多人用汽车拉到了10公里外的梅子中学。

  第二天凌晨3点,离所有人转移完毕不到一个小时,“轰”的一声巨响惊醒了已经进入梦乡的村民,大家登上学校的楼顶,只见远处大树镇石堰社区183栋民房已经被300多万方滑坡体所吞没。

  “边建设边发挥作用,我们尝到了甜头。”张邦平感慨地说,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运行、管理绝对是市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各部门、镇街年终考核中具有“一票否决权”。

  从2012-2014年连续3年,在对各区县的考核中,只要平台建设不达标,就意味着本年度的应急管理工作不达标;随后,又提出了平台24小时在线率、预警接收率、应急处置率必须达到100%的要求,否则就意味着应急管理工作有差错。市政府还建立了重庆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作为专门管理机构,要求各区县也成立突发事件预警中心,给予人员编制和资金支持。目前,有气象机构的34个区县都成立了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无气象机构的主城5区也统一由市级中心代管,实现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全覆盖,并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办法。2015年开始,重庆市政府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督查机制,将预警信息发布与预警响应管理纳入对区县政府工作的督查和检查。

  对气象部门来说,“花钱费力”承担平台建设和维护,又有什么意义呢?重庆市气象局局长王银民说得明白:“以前气象预警发就发出去了,谁也不知道多少人收到了,收到预警后采取了什么行动。”气象预警的效益以前是一笔糊涂账,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效果也无法评估。现在看来,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已经给出了答案,不仅促进了气象灾害预警联动体系的形成,更有效提升了气象防灾减灾成效。这何尝不是气象部门尝到的“甜头”?

  这条“高速路”欢迎更多人依规驾驶

  一走进区突发事件预警中心,重庆巴南区交巡警支队警官田宏伟就在平台上熟练地操作起来。王旭在一旁对笑着记者感叹:“瞧瞧,他用得都快比我们还熟练了。”

  田宏伟在平台上向记者展示了交巡警支队1.2万人的庞大信息接收队伍,其中分类极为详细,各主项目底下一般还附有子项目,比如“各镇街”下面包括领导、交安办、内勤和漫水桥负责人等项,10个漫水桥负责人分别注明了镇街名称、姓名和手机号码。事实上,加入平台的27个部门和22个镇街都各自建立了庞大的信息接收数据库。

  在如此庞大而复杂的“盘子”上,如何保证信息常新?“以前我们也走过弯路,要各单位把信息报上来,我们再一一上传。”王旭说,工作量大,很辛苦,效果也不好。村里的人换了,气象局怎么可能第一时间知道?后来,制定了管理办法,接收人信息的更新以及相关信息的发布均由各单位自己掌握,责任自负,事情就好办多了。

  本来各单位有自己的信息发布系统和工作传达方式,后来在政府的主导下安装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有些单位还有点不太情愿,但迫于考核压力开始使用平台,结果,原本的系统就逐渐被“遗忘”或“抛弃”了。

  巴南区农委植保站站长肖华勇有很多QQ群,里面是不同的专家和农户。以前要是有信息要传达,他和同事就把红头文件送到田间地头和农民家中,或者发邮件、在QQ群里通知大家。可这样既费时费力不环保,也不方便归档整理和查询。自从农委安装了这个平台,他几乎全靠这个联系专家和农户。

  在平台上,记者还看到水利局发布的局长办公会召开通知,以及一些街镇发布的“精神病人手持菜刀在送往医院时逃跑,请各村干部加大巡查力度”等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提醒,以及“请每个村组织30人参加‘云燕花海’现场会”的通知。在白象山茶园的平台上,既有早春茶叶气象服务专报,又有招聘选茶工人的通知,还有新年时董事长发给员工的祝福。

  在璧山区七塘镇喜观村,气象服务站站员蒋敏以前要发个工作通知,就得给村里联系人挨个打电话,工作费力不说,效率还很低。现在,大小通知,直接通过平台一键发送,她觉得自己享受到了“科技进步的硕果”。

  “这个平台的功能已不局限于应急工作了,在日常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很多作用。在很多地方,有预警信息的时候发预警,没有预警的时候就传播生产知识和市场信息,甚至延伸到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与气象为农服务紧密结合了起来。此外,在乡镇一级,它也成了重要的政策宣传平台和政府拉近与群众距离、服务民生的平台。”张邦平今年3月份与市气象局相关同志赴各区县开展汛期检查,在走访了多个区县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对田宏伟来说,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为我所用”的一项重要效益体现在农村道路死亡率逐年下降上。农村驾驶员交通意识不强,多年来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在设置了85个交通安全劝导站,并将驾驶员信息纳入系统后,一有天气状况,就通过平台发提示,慢慢地,交通安全劝导站能在第一时间接到指令,而驾驶员的意识也提高了,交通事故发生率大大降低。

  “听说兄弟单位这个平台用得很好”是很多单位主动找上门来安装预警平台的主要原因。在重庆,加入平台的部门远远超过了最初“永川模式”中规定的范围,真正实现“广覆盖”。其实,对突发事件应急工作而言,日常管理中这个平台用得“勤快”,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这个平台才会成为会商、发布和处置的不二选择,涉及信息也才会是最新的。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就像一个由政府组织建设的高速公路,在规划之初就希望尽可能多的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依照规定驾驶。

  探索和尝试永不止步

  用的人越来越多,需求自然也越来多样化。

  一开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只能通过党政网运行。但党政网的末端是在镇街政府部门,所以,当各村社需要使用该平台时就会受到限制。而一些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合作社也对平台有了需求。为此,巴南、璧山等很多区县均展开了互联网版本的建设。也就是说,不需要通过党政网,在任何有互联网的地方,只要安装子平台或客户端,就能使用这一平台。

  另一项尝试来自璧山区。在按统一要求建设预警平台的同时,璧山将平台的功能延伸到村一级,基本实现了预警信息农村全覆盖,建立了区-乡镇-村-信息员-户的预警传播体系。喜观村村民委员会办公室的墙上,贴着270个气象灾害防御网络人员的名字和手机号码,以及13位气象灾害防御种植大户的名字、种植类型、种植面积和手机号码。村党支部书记李国洪介绍,他们根据村里各家各户的情况,每3户选择一个人,或是党员,或是比较年轻,或是公共事务参与热情较高,组成了270人的队伍。每当有重大预警信息时,由他们负责通知邻居,并协助疏散、撤离等。

  铜梁区气象局则是在功能拓展上进行了探索。该区自来水厂办公楼的大厅里放置着一个LED城镇供水用户服务终端。从该终端上,能清楚看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服务专报、防御指南、河流水文、水务信息等内容。记者点击选择玄天湖取水点,就看到了取水点水位、温度等信息,以及标明了目前水位、最高水位和最低水位的示意图,一目了然。

  2013年6月30日,铜梁发生大暴雨,引发河流洪水。自来水公司没有及时关闭水闸,洪水带来的泥沙堵塞了培江取水主管道,导致城区停水半个月。于是,气象局和水务局展开了合作,针对城镇供水开展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据重庆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助理雷文强介绍,在2014年6月29日和7月20日的大暴雨过程中,由于及时收到气象预警信息,自来水公司关闭抽水水闸,做好了防范措施,也保证了供水安全。

  目前该平台仍在试验阶段,因此还未接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但铜梁区气象局局长刘飞说,如果这项服务能够继续完善成熟,可以尝试与预警平台对接,因为这项内容也是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一部分。

  对张邦平来说,他希望预警信息发布的速度更快;预警信息发布的广度、通达的深度能进一步提高;除了短信外,还能通过手机APP、微信、农村大喇叭、政府门户网等发挥更好的作用;管理策略进一步健全,加强督查考核保证已经形成的制度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6年5月6日6版 责任编辑:赵天宇)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