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箸”为“筷”的原因:
源自于江南一带,据说当时江南一代有一些避讳的风俗,比如船家在划船,避讳说“箸”(住),因为这是说“停”的意思。于是他们反过来,将“箸”称为“快”,寄托了“行船畅快无阻”的愿望。因为多用竹子做成,后来加了个竹字头,成了“筷”。
明代时,“筷”的称呼才开始兴起。不过,明代时,“筷”还是流传于民间的用法,未能动摇“箸”的正统位置。到了清朝,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筷”的说法也开始扩散开来。不过,清《康熙字典》也仅收录“箸”而不收录“筷”。
“筷子”所折射出的古人智慧:
筷子其实有它规定的长度,应该是七寸六分,这代表了人的“七情六欲”,以表示和动物本质的区别。
筷子的形状也是有讲究的,平时大家用餐不知发现没有,它一头方,一头圆,这里头可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博远文化。
在古代,人们信仰“天圆地方”的说法,而筷子方的那一端就代表地,圆的那一端就代表天,手持筷子,拇指无名指中指并用,形成了“天地人”之象(古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方能成就大业),这是吉祥的寓意,代表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期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