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隐匿在陇海铁路旁的绛帐民国老车站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05 07:27)
文章正文

隐匿在陇海铁路旁的绛帐民国老车站

2021-01-07 23:00

隐匿在陇海铁路旁的绛帐民国老车站

隐匿在陇海铁路旁的绛帐民国老车站

◎于世宏

绛帐镇是关中平原的一个千年古镇,隶属陕西省扶风县,陇海铁路穿境而过,南临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北依莽苍的古周原。绛帐镇因东汉大儒马融曾在此地设“绛帐”讲学而闻名遐迩,绛帐也因此而得名。当年马融常坐在绛帐里授徒讲学,故后人用此典故做师长或讲座的尊称。可惜历经近两千多年的风雨沧桑,马融先生当年设帐授学的那座土筑的“讲经台”,如今早已荡然无存。

绛帐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经济繁荣,自古以来即为关中西府的重镇。西周的先民曾在这片肥沃的平原上耕织繁衍,生息蓄锐,周武王顺天意挥师东戈,直捣朝歌,奠都沣镐。彭德怀率领的西北解放大军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取得“扶眉战役”的伟大胜利,奏响了解放大西北的序曲。改革开放以来,绛帐镇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地理、交通、人力资源等优势,走工业强镇之路,通过招商引资,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现有企业40多户,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化工、纺织、机电为主的产业集群。

抗战时期绛帐也有不堪回首的过去。抗战后期,绛帐镇大营村驻扎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149伤兵医院,内住伤兵。开初,民众念其抗日有功,颇为尊敬。但其居功胡为,有恃无恐,抢掠商店,随意欺人,晚上结伙打家劫舍。院方知情不理,逼得百姓纷纷告状。扶风县长遂下令枪毙了2名伤兵。

绛帐,俗称齐家埠,明代即已建镇,号称西府四大名镇。抗战时期,由于陇海铁路过境,商业最为繁荣,有商号、摊点110家。老镇建筑密度较大,街道狭窄,街民乡民杂居,土筑道路。主要建筑为寺庙、戏楼和小学。房屋多系梁架式砖土木结构,前高后低,木面板楼。建国后,绛帐街和绛帐火车站自然形成两处集镇。绛帐老镇在车站的西南方,距车站还有六七里路,绛帐车站外面那条长约二三里的街道叫车站街,这条街道的形成,最初是因陇海铁路通车后及抗战时期河南成为沦陷区和遭遇灾荒,大量灾民随火车流落至此,就在车站道北安下家来,这便是车站街的雏形。车站街是建国后才逐步发展和热闹起来的,因为那时人们从火车站乘车、来往县城及后来去法门寺,都要从车站街经过,而当时车站附近还有扶风磷肥厂、扶风化肥厂、油脂厂等几个大厂,后来扶风县的八大公司都搬到这儿来了,所以这条街道就不断的延长和发展,并愈加繁华,而绛帐老镇因为离车站较远,地处偏僻,倒显得冷落起来。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扶风全县的工业产品和生产生活资料,县上的“八大公司”和胜利机械厂、第一、二水泥厂、毛巾厂的货物,都要通过铁路来运输。绛帐车站货场,当时也是西宝间铁路最繁忙的货场之一。

2003年铁路提速后,绛帐车站停办客运业务,只办理货运零担,由于公路运输发展迅速,车站货运业务也稍有下滑,但扶风县人民不会忘记绛帐车站,而且还会为这个县域内唯一的、历史悠久的和曾经有过辉煌的车站,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毕竟绛帐车站已经有84年的历史了。

绛帐火车站见证了绛帐镇的快速发展,承载了绛帐镇几代人的美好记忆。

绛帐火车站是陇海铁路线上西安至宝鸡段一个四等中间站,始建于1936年,隶属中铁西安局集团公司宝鸡车务段,现站址于上世纪70年代所建,现已停办客运业务。但其旧站址还在,算是车站留存下来的唯一的民国老建筑了。可以说,火车站是绛帐镇的经济中心和商业中心,自绛帐镇政府迁到火车站南边的西宝高速公路旁边以后,这里便成了绛帐镇绝对的政治中心。除了绛帐人,周边的上宋、揉谷、段家3个乡镇的人也都经常来这里赶会跟集,几乎每日里都是人潮涌动,好不热闹

绛帐火车站民国25年(1936年)8月建成开站,同年年底正式运营。当时称绛帐镇车站,隶属陇海铁路管理局宝鸡车务段;1946年改隶陇海区铁路管理局;1949年改属郑州铁路管理局西安分局宝鸡车务段管理;1950年6月车务段撤销,直属西安分局车务科管.理}1958年9月西安铁路局成立,改属西安铁路局宝鸡运输段管理;1960年6月运输段撤销,直属宝鸡办事处管理;1961年9月改隶咸阳车务段管理,1964年咸阳车务段更名为普集镇车务段(1969年10月迁普集镇车站),该站随之归普集镇车务段管理;1970年12月宝鸡铁路分局成立,普集镇车务段及其所辖车站划归宝鸡分局管辖,1982年5月1日普集镇车务段更名为武功车务段,该站隶属关系未变。1987年3月宝鸡铁路分局撤销,该站改归郑州铁路局西安分局。20世纪90年代隶属虢镇车务段;2004年11月改隶宝鸡车务段。

湮没在棚户区中的绛帐镇老车站。2020年6月7日下午3点,正值夏收正酣之际,笔者借探望抗战老兵返宝路过绛帐之隙去寻觅老绛帐镇站名匾额。沿着绛帐镇铁路西闸口车站棚户区顺铁路东行,一条尘土飞扬的土路,伴随着铁路防护网,带你走近的却是繁华街道后面另外一个世界。低矮的平房、破旧杂乱的民居,在树枝的掩映下,一栋老站舍展现在眼前,原运转室南窗户上部的外墙上镶嵌有“绛帐车站”的汉白玉站匾,楷书字迹端庄工整、遒劲秀丽,展露出历史的厚重与沧桑,绛帐老火车站站房就隔着防护网矗立在陇海铁路旁。

民国25年(1936), 陇海铁路西安至宝鸡段展筑时,在扶风县设立绛帐镇火车站,原站址距今火车站西约1华里处西闸口。车站站房延续了陇海铁路一贯的建筑风格,以中央拱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并由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司李俨亲自题写站名。20世纪70年代,陇海铁路西宝段增修复线,绛帐镇老火车站从此废弃,在其东边新建了绛帐车站。李俨(1892-1963),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中国科学院院士)、历史学家、中国古代数学史研究专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1912年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科学习,与茅以升是同窗契友。自1913年起至1955年止,李俨持续在陇海铁路工作长达40余年。开始时他是在海州、徐州、郑州等地做工务员、测量员。当陇海铁路开凿硖石驿1760米大隧道工程之际,李俨参考了英、法、德、日等各国的工程技术资料,精心测量,使隧道能按期顺利凿通。硖石驿隧道采用的施工方法是,自山两端同时开工打洞,自洞中汇合贯通,这种施工方法对测量工作要求比较高,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属于具有一定难度的工程。当隧道凿通时,李俨受到了路局方面的表彰,同时也受到参加工程施工员工们的拥戴。自1921年起,李俨升任为工程副段长之后又历任工程段长、工程总段长、副总工程司等职务。李俨曾为中国的铁路建设,尤其是陇海铁路的建设,贡献出大半生的心血。1943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先后派陇海铁路局副总工程师李俨、工程师宋梦渔、选线工程师刘宝善等人,组团率队勘测甘青铁路,撰写了“草测报告”,绘制了剖面图,实施了青藏铁路基点段甘青铁路的部分具体工作。李俨和数学史家钱宝琮是中国数学史学科的共同缔造者、奠基者。使他们名垂青史的,也主要是他们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84年过去了,如今的青砖老站房早已破旧,无人居住,窗户的玻璃已不翼而飞,整栋站房班驳陆离,不过站房前堆满杂乱的旧水泥枕木,使人难以接近老站房。这座铁路老古董是陇海铁路西宝段仅存的、为数不多的老旧站房了。在周围拥挤的建筑包裹下,狭窄的环境连个可以拍照片的好角度都难以寻找,残破老旧的轮廓更让这座站房显得满目苍夷。幸运的是,站房上方的站名匾额保存比较完整,虽然表面有些斑驳,但仍可清晰地辨认出李俨于民国26年(1936)所书的“绛帐镇车站”,只是中间的“镇”字和题写时间被人为用水泥桨所覆盖,但仍可看出涂抹的痕迹。书写者李俨的落款也十分清晰。或许是由于站匾太高,一般人无法触及,却恰恰让它成为整座车站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站房虽已残破,但是站匾还算清晰,显示着这座建筑与众不同的身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心这座车站的命运。80多年来,这幅珍贵的站名匾额依然闪闪光耀。在绛帐,许多人都知道绛帐火车站,但却很少有人了解“绛帐镇车站””这几个字的来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镇化建设发展,原有的陇海铁路潼宝段仅存的铁路站名匾额保护利用问题有必要提上日程。有关车站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文物保护部门应抓紧铁路文物的保护工作,使这些历史见证得以传承和利用。

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标志。匾额文字多拜求名人或文人为之泼墨书写,这类老匾额如今在市场上已很难寻觅,这些匾额集字、印、雕、色于一体,大都辞藻华美、书法精湛、言简意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等,起到了补史正史的意义。“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匾额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民族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如果把这些匾额拓片结集,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精品,对于书法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欣赏价值,而且对于研究地方史者来说,也是一份十分珍贵的研究资料。令当初那些文人骚客想不到的是,他们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留下的翰墨,竟会成为后人研究历史、观赏书法的文物而倍受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无论是为歌功颂德,还是为标志记号;无沦是为装点们门面,还是为点缀江山,匾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将成为历史,匾额收藏便成为必需和必然。

作者简介

于世宏,宝鸡山水文化与宝鸡历史文化研究专家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