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改革开放40年,南宁气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11 06:11)
文章正文

昔日听广播知天气 如今随时可了解 

改革开放40年,南宁气象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气象数据图表全信息化、可视化,提高了预报效率。记者 宋延康 摄

天气的变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论是艳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南宁气象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南宁气象从以前的人工观测、电报传输、人工填图、经验预报、广播播报一次天气发展到今天的地基+空基+天基全自动观测、网络传输、数值模拟、信息化、精准化、智慧化气象技术和服务,40年的气象行业风云变化,跃然于眼前。

变化一

信息传输

从手工报到电脑实时呈现

“嘀——嘀嘀……”电码的声音,如今我们也许只能在谍战剧中听到了。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一支笔,一张纸,一台电报机,这些“老三样”陪伴了一代代气象预报员,勾勒出了他们记忆中最深刻也最清晰的日常。

自治区气象局总工程师高安宁,1978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在一线预报业务岗位,改革开放40年来,他经历和见证了气象事业的发展。

高安宁回忆说,那个年代不仅气象观测离不开人工,接收气象观测数据、将数据传递给预报员,主要是靠电报实现。气象预报需要通过观测、报务、填图和预报来完成。

当时,预报更多地依靠于一张手工天气图。这张天气图是由各级台站手工绘制,即各个观测站通过无线电报的方式将天气资料发到气象台,预报员再将这些资料填到地图上,手工画出由等温线、等压线、天气现象等组成的天气图,凭经验分析天气系统做预报。过程烦琐,画一张天气图需要两三个小时,耗时耗力,资料不全、时效不够,限制了预报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气象观测、预报和服务等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的身影出现在广西气象领域。1992年10月开始的“9210工程”,拉开了气象自动化建设和应用的序幕,逐步形成了气象通信网和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实现自动填图,比人工填图快得多。”高安宁回忆说,有了计算机,提高了预报效率,预报员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天气趋势,更及时地做出预报。

到了2000年以后,计算机系统和网络设备升级换代,数值预报得到进一步应用;2005年自动气象观测站开始建设组网,每分钟准确记录气象要素变化;2008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投入使用,实时监测周边天气变化;观测手段、观测数据、预报技术爆发式增长,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也进一步提高。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程,高安宁最大的感触就是气象科技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现代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提高,也延伸了预报时段。以前只能预测临近一两天的天气,现在已经可以预测到未来10天至15天的天气情况。

  南宁市气象局影视中心。记者 宋延康 摄

变化二

降水预报

系统预测下雨精确到分钟

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得知天气预报只能通过各地广播电台获得。如今,气象部门已经构建起气象手机短信、气象影视节目、微信、微博、网站、乡村大喇叭、电子显示屏、手机客户端等各种渠道,让公众随时可以接收和查询气象信息和气象资料。获知当天或是次日乃至整个星期的天气预报不再是一件难事,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天气预报。

如果预报中有阵雨,大家会觉得让人有些不知所措,因为不知道阵雨到底会下在哪里、何时下雨。现在,只要进入南宁市气象局官方微信“南宁气象”,点开“分钟级雷达降水预报”后,系统将自动定位你所在的区域,未来2小时会不会下雨、雨量有多大,何时雨停,在这里都可以查到。

据南宁市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郑贤介绍,2015年底“南宁气象”微信平台推出分钟级雷达降水估测,通过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与地理信息,采用“卷积神经网络算法”反演降雨云系的移动及演变,从而实现每6分钟刷新一次的降雨预报。这个技术从地点上可以精确到街道,从时间上可精确到分钟,得到用户的热捧。

2018年,南宁市气象局对“南宁气象”微信进行升级,开发了符合用户阅读习惯的一体化预报微页面,可以查询全国各地从分钟到小时到15天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并且通过南宁电视台、南宁电台、南宁晚报,南宁旅游、南宁市科技馆等媒体及部门公众号,向公众提供天气查询服务。

从过去的人工观测到现在天地空一体化的自动观测,从传统的站点预报到现代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从单纯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发布天气预报到如今运用全媒体及时传播天气信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南宁的气象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彰显出智慧的力量。

  现在的气象台。记者 宋延康 摄

变化三

气象预警

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

如今的气象工作,依托各类先进的设备和成熟的数值预报模式,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提高,对工农业生产、百姓生活提供的气象服务越来越全面。

走在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内,可以看到农田小气候观测站、气象信息LED显示屏、立体式触摸一体机以及气象科普宣传栏等设施一应俱全,堪称一座“乡村版”的气象台。

“现在,农业种植不再‘听天由命’。”合作社负责人蒙有胜说,气象部门提供的精确气象监控使该合作社投资150万元建设的水肥一体化浇灌系统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从2014年向入股村民发放工钱80万元,到2017年的150万元,每个贫困户每年增加收入6000元左右。

近年来,马山县不断强化气象灾害监测、气象防灾减灾和旅游气象保障服务等工作,多项工作走在了全区乃至全国前列:率先在全区实现了“气象大喇叭”行政村全覆盖,率先在全区成立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中心,首创“扫二维码知天气”等等。群众随时随地可获得“新鲜出炉”的气象资讯。

马山只不过是南宁市气象融入地方发展的一个缩影。南宁市气象局副局长王庆国表示,南宁市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气象预警大喇叭实现全市行政村全覆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接入应急办、防汛办、国土局等多个部门,实现多部门应急联动。

近年来,以“智慧气象”建设为依托,逐步建立起以智能网格“一张网”为核心的新预报业务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空间分辨率达5公里、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的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王庆国表示,南宁已经在全区率先基本实现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目标,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适应首府“广西首善之区”、区域性国际城市发展需求、具有南宁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