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宛城:这座城市凭什么跻身西汉天下“五都”之一?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9-17 03:50)
文章正文

本 文 约 46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分 钟

《汉书·食货志》记载道:

“遂於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

四座大都会:洛阳、邯郸、临淄、成都。来源/pixabay,人民网

也就是说除了首都长安外,西汉时代的五座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作为区域中心城市都有着官方赋予的“都”身份,这里的“都”大约指都邑或陪都。洛阳是天下正中河洛平原的中心城市,邯郸是燕赵平原大都市,临淄自春秋时代就是齐国首都,成都则是川蜀地区的头号大都会。那么,宛城因何能与这四座大都会并列,成为当时天下“五都”之一?

从西周末年的前线到江汉重镇

南阳平原的早期争夺与开发

西周王朝中期开始,始终面临两大边患:关中西部和北部的戎人部落,威胁着周王朝在关中平原周边的王畿;江汉流域逐步兴起的楚国,自南向北威胁着周王朝在河南地区的统治。在周宣王的中兴时代,为了加强对南方局势的控制,他将自己的母舅申伯分封到今日南阳平原的北部,建立南申国。因申伯在西周对戎人的战争中颇有功勋,周宣王希望申伯能在新的封地遏制住日益强大的楚国(此处申国在史书上称南申国,有别于周平王之母所在的关中地区西申国)。然而周王朝很快在对戎人的战争中失败,关中以镐京为核心的王畿地区沦陷,周王室被迫东迁到河南洛邑。申国于是成为东周在河南新王畿的南大门,周王室一度在申国驻扎军队,地位相当重要。

甲簋,西周,1986年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集镇姜营村出土。来源/南阳市博物院

然而周王室东迁后直属力量不断削弱,越来越无力制约以郑国为代表的周边诸侯国。申国位于战略要冲,最早被分封在此就是为了阻挡楚国北上扩张。但现在申国失去了周王室的有力支持,不得不单独面对日益崛起的楚国。

西周时期中心区域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

周庄王姬佗九年(前688),楚文王灭亡了申国,并把申邑改名为宛邑,以此为中心建立起宛县。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宛”的意思是“屈草自覆”,表示植被较好的绿地。此外,当时还有“四方高中央下曰宛丘”的说法,宛城西、北、东三面环山,自身则在这些山下的平原区域,属盆地地形,与《说文解字》的意思相符,我们可以将“宛”粗略理解为“多面环山的肥沃平原之地”。楚国得到这块优良土地后,以此为重要基地进行了一系列北上作战,宛城在楚国统治下也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战国中期的公元前301年,楚怀王快速的扩张和摇摆的外交政策使他遭到了秦、齐、韩、魏四国围攻。在经历了垂沙之战的惨败后,宛城落入了韩国之手。韩国还从楚国手中夺取了周边的叶(今河南省叶县南)、邓(今河南省邓州市附近)等重镇,控制了南阳盆地北部的区域。

被秦国扣押的楚怀王。来源/《中国一百帝王图》,卢延光,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2年

但韩国还没来得及把新夺取的地盘捂热,就遭到了白起统帅的秦军的连续重击,不但被迫放弃了南阳盆地北部宛城、叶、邓等地区,还丢失了不少本土的地盘。经过几十年的争夺战,秦国终于牢牢控制住了南阳盆地。《资治通鉴》记载道,公元前272年:“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伏牛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南阳郡这个名字也正式确立下来,而新建南阳郡的郡治所在便是宛城。

秦始皇灭亡六国的战争中,南阳郡和宛城已然成为秦国东进的稳定后方,被多次用来安置新征服区域强制迁徙来的人口。《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灭韩时“徙天下不轨之民于南阳”。秦灭魏之后,魏国首都大梁城的富豪孔氏家族也被迁徙至南阳。《史记》称秦朝时代的宛城为“大郡之都,连城数十”。到秦末关东大起义时,南阳郡尤其是宛城成为秦国守卫武关道的重要节点。南阳郡击退了陈胜部将宋留的进攻,宛城和南阳郡境内另一座大城陈留也都是刘邦西进战役中的重要节点,曾一度将刘邦的西征军挡住,最后也都在刘邦的政治攻势下几乎不战而降。在控制了宛城之后,刘邦以此为基地从武关道西进,最终抢在项羽的诸侯联军之前进入关中,灭亡了秦帝国。

刘邦的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楚汉传奇》截图

随着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宛城和南阳郡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西汉“五都”之一

光武中兴的起源地

西汉王朝时代,南阳郡下辖多达36个县,包含了今日襄阳北部一些区域在内的几乎整个南阳盆地。由于南阳盆地东、西、北三个方位的地势较高,南阳盆地成为一个优越的农业灌溉区,唐河、白河等河流构成的水系在其中流过,使得南阳盆地成为农业极为发达的产量区域,足以养活大量人口。《史记·货殖列传》曾记载:

“宛孔氏之先……迁孔氏南阳。大鼓铸,规陂池,连车骑,游诸侯,因通商贾之利,有游闲公子之赐与名”。

秦灭魏时迁徙到宛城的孔氏家族,此时在宛城就曾经“归陂池”,也就是兴修水利。汉元帝时的南阳太守召信臣更是大张旗鼓,进一步在南阳盆地修建水利灌溉工程。史载当时南阳人民在他的领导下:

“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

汉平帝元始年间,这一工程得到了进一步扩建,最终形成了被后世称为“六门”的灌溉体系。

农业的发展使得南阳郡境内的人口大幅增加,以宛城为代表的城市非农业生产人口也随之迅速膨胀。宛城作为南阳郡当时的郡治和最大都邑,也是西汉王朝在江汉流域的头号手工业与冶炼业重镇,汉王朝在这里设立了工官(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和铁官(秦汉时管理冶炼业尤其是冶铁事宜的官署)。这一切都使得宛城拥有了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等其它区域大都会并列的资格,成为西汉王朝的“五都”之一。也正是在南阳郡大兴水利的汉元帝时代,长沙王刘发的一支后裔舂陵侯家族举家迁徙到了南阳郡境内。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利用尖锐的社会矛盾,在主持社会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攫取了权力,最终代汉建立起新王朝。但王莽建国后的改革措施愈发不切实际,加上频发的天灾,最终导致以赤眉军和绿林军为代表的起义遍及全国,刚建立的新王朝陷入了天下大乱的局面。舂陵侯家族的后裔刘縯、刘秀兄弟应时而动,与南阳郡境内以李通、李轶为代表的豪强联合起兵,与绿林军结盟共同反对王莽的统治。

赤眉绿林起义形势。来源/《中国简史》 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简史》编写组编出版发行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

经过一系列前哨战,刘氏兄弟成功压制了南阳郡境内的新莽军队。刘縯随后统帅麾下大部分义军,对郡治宛城进行了艰难的围城战。另一方面,刘縯又派刘秀和一部分部众进入东北方向的颍川郡,在这里的昆阳、定陵一带攻城略池。最终,刘縯以政治攻势为主、军事威慑为辅,迫使宛城投降,而刘秀更是在昆阳战役中奇迹般的以1万多人击败了新莽军队号称42万的主力军队。南阳郡可谓东汉王朝的龙兴之地。

刘縯后来死于绿林军的内讧,而刘秀则暂时选择了屈服,并在未来以河北为基地东山再起,最终建立东汉王朝。虽然刘秀二次起家时主要依靠的是河北豪族,但为他打天下的以吴汉、邓禹、岑彭为代表的功臣团队中,绝大部分核心成员都是南阳郡人士。而在后来平定以刘杨为代表的河北豪族异动后,这些南阳郡豪族成为东汉王朝最大的功臣集团。

汉光武帝刘秀画像。来源/中国历史博物馆保管部编《中国历代名人画像谱》,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刘秀还大幅提高了南阳郡的政治地位。为了加强执政合法性,刘秀以西汉元帝刘奭为宗法上的父亲,在新首都洛阳的太庙放了汉元帝及之前的西汉皇帝的牌位。汉元帝之后汉成帝、哀帝、平帝的牌位则被安置在长安。刘秀对自己直系祖先的祭祀则放在了南阳郡:

光武帝建武六年(30)正月,刘秀下诏改舂陵乡为章陵县,属南阳郡管辖。刘秀为章陵县的宗室也就是自己的先祖建立祠堂,随后多次赴章陵县祭祀舂陵节侯以下的四世先祖。南阳郡章陵县的宗庙与长安洛阳的宗庙一起,构成了东汉王朝的宗庙体系,可见东汉王朝时南阳郡地位之高。东汉初年的南阳太守杜诗进一步修复水利,开垦良田,进一步提升了南阳郡的农业产量。

至汉和帝时,南阳人口增多,成为天下第一大郡,这也是南阳郡在古代的极盛时代。作为南阳郡郡治的宛城,也因此得到了极大发展。

瘟疫与兵灾:宛城的衰落

东汉末年,一场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大瘟疫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瘟疫向西传到了处于“五贤帝”巅峰时代的罗马帝国,使罗马损失了大量人口,并因此被命名为“安东尼瘟疫”。同一场瘟疫向东传播,给东汉王朝也带来了沉重打击。汉灵帝统治年间,在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都发生了大规模的瘟疫流行,而瘟疫流行带来的末世观念又成为动乱的根源。如黄巾军的领袖张角兄弟,就是以“符水治疗瘟疫”的幌子发展信众,最终掀起一场大乱。在随后的汉末乱世中,宛城及其周边的南阳郡地界成为受到战乱和瘟疫祸害最严重的区域。

黄巾起义形势及南阳郡位置示意。来源/《中国简史》,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简史》编写组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79年

南阳郡是黄巾军重点活动区域之一。黄巾首领张曼成聚众数万,击败了南阳太守褚贡统领的郡兵,阵斩褚贡。张曼成不久战死,但南阳郡境内的黄巾军却继续发展。继任黄巾领袖的赵弘拥众十余万,最终攻占了宛城。汉灵帝大为震动,派出名将朱儁统兵反攻宛城,双方在宛城城下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血腥拉锯战。汉灵帝和朝廷大臣们都一度对能否破城产生了怀疑,最终在张温力保下,朱儁才得以继续统军。黄巾军领袖赵弘也战死,他们又推举韩忠为新首领。在双方都筋疲力尽之时,朱儁故意在围城的包围圈上放开了一个口子,出城的黄巾军遭到了重击,损失惨重,韩忠投降被杀。城内黄巾军又推举孙夏为领袖,继续困守孤城。宛城围攻战从灵帝中平元年(184)六月持续到十一月,半年之后黄巾军残部不得不弃城出逃,并遭到追击和消灭。在长达半年的围城战中,城内的黄巾军和城外的汉军都人数众多且毫无纪律可言,使得宛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黄巾起义插图。来源/《中国古代历史知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1979年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南阳郡和宛城连续遭遇了多次战乱祸害。南阳郡一度被袁术所控制,但袁术和刘表连年争战,北边又是凉州军活跃的范围,袁术感觉自己守不住南阳郡,便在刮地皮式的掠夺后东逃寿春。当时,荆州牧刘表能直接控制的只有襄阳附近地区,他把南阳郡地界交给因为缺粮从关中逃出的凉州系军阀张绣驻守,宛城于是成了张绣的大本营。张绣与曹操在南阳郡内展开了一系列战事,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导致名将典韦和曹操长子曹昂双双丧生的宛城之战。后来张绣投降曹操,宛城又成了曹操经略荆州的主要前进基地,当地人民的徭役异常沉重,不堪重负的宛城吏民在守将侯音、卫开的领导下起兵反抗,生擒南阳太守东里衮。义军据宛城自守,但最终被曹仁、庞德所部破城。虽然义军放过了落入手中的东里衮,但曹仁仍然按照曹操军一贯的军纪(“围而后降者不赦”,城市被合围后无论是否投降都不赦免一律屠城),执行了血腥的屠城。这使得宛城在黄巾军之后又一次遭受了浩劫。

连续的战事使得南阳郡境内的瘟疫持续大流行,这导致的人口损失甚至远大于战乱。著名神医张仲景家是宛城大族,族内人口有200多人,10年之内因为瘟疫病死了三分之二。张仲景为了经世济民,潜心研究传染病的防治,在晚年留下了著名的医学典籍《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像。来源/初中历史课本(统编本)七年级上册。

瘟疫和兵灾带来的伤害可以修复,但宛城和南阳郡的地位却再无法恢复到往日了。南北大分裂时代到来后,南阳地界成为南北对峙的前沿,更难以重现两汉时代的辉煌。一方面,后世的王朝不可能像发迹自南阳的刘秀那样给南阳郡特殊的地位。如曹魏政权由于感受到南阳郡的辽阔,选择两次对其进行拆分。公元208年,曹操设立南乡郡分走南阳郡西部八个县,并把樊城等地划给襄阳郡,曹丕时代又从南阳郡分出新野等十二个县设立义阳郡。另一方面,随着长江流域的进一步开发,原先并不起眼的襄阳崛起,成为区域内足以和南阳分庭抗礼的大都邑,严重分流了南阳的区域地位。这两座城市的竞争,更是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我们今日看到两地对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便是这种区域竞争在互联网上的延续。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