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拒绝“城伤” 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掠影

(来源:网站编辑 2023-12-12 00:25)
文章正文

深圳:精细化预报捍卫特区安全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鄢玉荣 方胜 记者段昊书

  高达30分钟/次的微博更新频次、提前2小时的台风高级别预警信号发布、精确到全市57个街道的逐3小时降雨和气温预报、5条地铁沿线天气实况和预报、10个旅游景点及分海域精细化阵风预警监测与风浪预报、“点对点”城市积涝风险预报和电话自动拨叫提醒……

  近年来,深圳市气象局以“让市民享受世界一流气象服务”为目标,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水平,创新气象服务的模式。深圳在提升城市气象防灾能力上探索,得到中国气象局领导高度重视。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你们来看一下,这个站的雨量指数好像有问题!”3月30日深夜,在市气象局雷达塔的设施监控中心,技术人员经过判断后确认,红树林气象站雨量指数出现异常。红树林站——深圳市福田区最南端的气象站,其雨量指标对核心城区的防汛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31日清晨,烧卖及糯米鸡的清香还未氤氲整个城市,雷雨中,设备管理员陈星登、周新、郑涛等人赶到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站设立在红树林保护区的湖心岛上,若要登站检修必须乘坐橡皮筏。出于湿地保护的考虑,湖边不通公路,大家只能把车停在数公里外,脚踏泥泞,抬着橡皮筏走到岸边。

  上岛之后,陈星登他们判断,雨量数据异常很可能是雨量桶故障造成的。大伙儿更换雨量桶,爬上10米高的风杆进行检测,发现数据已恢复正常。谁料,31日下午,新一轮大雨来袭,监控中心发现红树林气象站雨量指数再次异常。“可能是雷电对气象站造成了干扰。”陈星登和同事折返红树林,更换了雨量桶通信传输线缆。然而,4月1日上午,监控中心指出故障还没有排除。设备管理员再次折返,对采集机箱进行彻底更换。问题,终于解决了!

  从珠江口的细丫岛到大鹏新区坝光村的美丽海岸,从宝安区的罗田水库到深圳以南300多公里南海之中的PY30-1海上石油平台,深圳及周边区域160多个气象观测站,好比气象观测的“千里眼”,时刻关注着天气变化,为科学预测提供基础性决策数据。陈星登他们负责着这近160多个站点、300多套气象观测设备的建设、运行、检定和维护。

  有了设备与技术的保障,人则是将一切转化成实效的关键。就在陈登星他们多次折返红树林站之前,另一批人,正在没有风雨的战场经受考验。3月30日,深圳迎来今年首场大暴雨。17时35分,首席预报员陈元昭签发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9时,暴雨橙色预警扩展至全市并发布分区暴雨红色预警;20时55分,暴雨红色预警扩展至全市,全市处于暴雨紧急防御状态……

  在预报员紧盯电脑屏幕,升级预警信号的同时,市气象局网络编辑团队撰写的“疯狂的闪电”微博,得到广泛转发,阅读量近530万人次……那一晚,无人入眠。3月31日凌晨5时,预报员们开始新一轮会商,此时,雷达回波图显示,广西已经生成一条强回波带逐渐东移,会商组认为,深圳市31日8时30分至9时30分,将会迎来新一轮强降雨过程,而那正是上班、上学高峰期。

  “暴雨红色预警继续生效,全市应当停课,建议停工或推迟上班。”这条消息立刻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出去。8时15分,狂风暴雨开始影响宝安区。争分夺秒,换来的是提前3个多小时准确预报飑线过程及市民的平安。

青岛:气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气象报记者林泽磊

  “5月2日,海上风大浪急,我是从渔业电台听到了气象局发布的大风蓝色预警信号,便提前从海上回来。现在想想还真是后怕。”这位姓薛的船主,家住山东省青岛市薛家岛,此番与大风“躲猫猫”,让他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损失。而薛先生并不是第一位从当地发布的气象信息中获益的市民。在青岛,很多人都知道,便捷、及时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是当地打造“智慧城市”的一大亮点。

  什么是“智慧城市”?它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为公众创造低能耗、绿色、和谐环境,并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新城市形态”。就在前不久,青岛市正式被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城市。而构建“智慧城市”,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智慧”地应对气象灾害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记者了解到,为了适应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满足“智慧化”气象服务需求,市气象局提出,努力整合和优化气象资源,充分利用气象高科技服务手段,做到对各种气象服务需求反应迅速、准确。在近期举行的世园会、APEC会议、国际极限帆船赛等一系列活动中,市气象局以“智慧城市”的标准出发,在预报服务、探测保障、防雷及人影服务等多方面做到了“响应及时、服务高效”。

  “气象部门在自然灾害监测、预测,以及安全事故衍生、次生灾害监测过程中将发挥主力军作用。”市政府应急办主任张建刚如是说。他希望,气象、水利、林业、海洋、环保、国土等部门建立合作机制,为“智慧青岛”提供高效应急服务保障。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则告诉记者,目前已经建成的16套交通自动气象站,正在为全面升级监控及智能化管理能力的“智慧交通”系统提供重要保障。

  让一个充满智慧的城市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绝不能仅仅依靠灾害来临时的预报预警。市气象台副台长耿敏说,“‘智慧化’的气象服务,将更加关注民生,在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科技不断创新的同时,我们更加强调民众对气象灾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使民众关注气象、接近气象、热爱气象。”

  在未来,青岛这座“智慧城市”会按照一个城市信息资源中心、三个服务平台、三套保障体系和二大智慧经济着力点的“1332”总体架构建设。在一套极其科学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下,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将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宝鸡:凝聚城市防灾减灾合力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马楠 张永勇 齐军岐

  宝鸡市,三面环山,一条渭河从城市中心流过,在这里,高大、密集的建筑和急剧膨胀的城市人口,造就了独特的城市气候环境。如何减少气象灾害对城市居民的影响,近年来,成为当地发展的重要课题。

  “干我们这行,突发灾害性天气时,也就是最忙碌的时候。”《宝鸡日报》记者韩强娃说,“2004年开始,我开始跑气象口。这些年变化最大的,就是雷电灾害少了。以前一打雷,报道最多的就是学校里面的电灯烧坏了、家属区的电梯全不动了,而现在,这样的新闻基本没有了;还有就是城市内涝越来越少,以前出去跑新闻,就怕下雨积水,车子抛锚大堵车,如今,气象融入城市规划,城市排水系统也不断改善。”

  对于市民留心的这些改变,宝鸡市气象局局长陈卫东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说,这些年,市气象局着力优化城市观测站网布局,在监测盲区、内涝易发地段等重点区域加密布设区域气象站,城市监测站点平均间距不超过5公里,覆盖所有镇和街道办,初步实现城市监测预警精细化、网格化。监测做得更精细,但要想提高预报的准确性,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市气象局自筹资金80余万元,引进曙光高性能计算机集群和WRF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将预报的时效从6小时提升到每小时一次预报。

  为了细化预报产品,市气象台精细化预报创新团队将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进行深入的属地化开发,建立多项预报指标,探索开展乡镇、街区精细化预报业务。“属地化的预报模式对暴雨指标的修订非常成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准确预报了2013年‘7·17’、‘7·22’等暴雨过程。”市气象台副台长庞翻说。

  此外,气象部门还与城市防灾减灾关系密切的电力、水利、环保、旅游等部门不断加强合作。“公交和气象的联系是最紧密的。今年春节,我们提前收到气象预警信息,得知会有道路结冰现象,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安排人员上路执勤,准备必要的防滑沙和工业盐,确保春运期间行车安全。”宝鸡市公交公司二公司副经理赵星汉有感而发。宝鸡市被多条河流环绕,为了减缓城市防汛压力,市气象局除了及时向防汛部门报送预警信息,甚至还在宝鸡拦河坝上安装电子显示屏,努力当好城区防汛调度的“发令枪”。

  “每当有重大的天气过程,我们都能第一时间收到短信提醒。而拿到预报预警信息后,我们通过社区信息发布平台将它们传播给居民。同时,我们还在社区刊物中开辟气象专栏,对居民进行气象防灾措施宣传。”宝鸡市渭滨区渭工路社区干部姜小霞说。面对城市防灾减灾的大课题,宝鸡气象人积极融入地方,抢抓发展机遇,以一家之功带动社会合力,用集体智慧为城市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台州:念好城市防灾“三字经”

中国气象报通讯员郑旭晖

  台州,浙江沿海城市,台风等气象灾害多发重发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直接登陆台州的台风共有16次,占同期登陆浙江总次数的39%。2010年,台州被国家防总认定为全国首个防台风示范城市,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当地不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念好“防、治、避”城市防灾减灾“三字经”,使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逐年降低。自2006年以来,全市无一人因台风死亡或失踪。

  说到城市防灾减灾,做好“防”字经需要多花心思。在台州当地,一种独特的防台风文化已经形成。2006年,该市将每年进入台汛期的第一天,即7月10日,定为台州“防台风日”,确立“以人为本、社会防汛、全民防台(风)”理念,并聘请当地知名人士担任防台风宣传大使,此外,当地每年都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防台风教育和预案演练,仅气象部门发放的《台风灾害防御明白卡》每年就达两万份以上。

  2010年,台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台风登陆地标志物建设,现已建成16个,在引导全社会形成“预防为主、主动避险”的防台风意识之外,还彰显抗台(风)减灾的人文精神。

  当然,对于城市气象灾害来说,仅靠“防”是不够的。近年来,当地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在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中统筹考虑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建设,念好气象灾害“治”字经。当地开展了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城市排水工程设计暴雨强度公式编制、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等一系列工作。2013年,台州市由暴雨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准确率为100%,预警提前量最长达48小时,这一切,得益于当地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建设。

  作为城市气象灾害的最后防线,“避”字经需要下足功夫。在台州,气象预警信息已由“消息树”转为“发令枪”。当地规定,当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后,除有防台风任务的工作人员外,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和有条件的工商企业均需实施放假,相关部门可决定停运、停工、停市。该市还不断健全各项防汛防台(风)应急抢险预案,健全人员转移网络化管理和基层群防群治长效机制,明确人员梯次转移的条件、范围和转移地点。2013年,“菲特”台风袭来,依据气象预警信息,台州市果断转移市民22.98万人,大中型水库预泄约3000万方水量,撤离游客5640人,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4年5月12日二版 责任编辑:张林)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