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陕西日报头版刊发《创新之城,向“新”而兴——西咸新区全面创新写华章》,聚焦西咸新区,紧扣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主题,抢抓秦创原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国家级新区。
全文如下
作为“国家队”的一员,十年来,牢记“发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的综合功能”的使命,西咸新区深耕“试验田”,承担26项国家级试点任务,推进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开放,不断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塑造新优势,努力成为高质量发展引领区、改革开放新高地、城市建设新标杆。
科技创新
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搬迁在即,西安天工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平安心里充满不舍。2023年11月28日,天工电气新型高性能氧化锌电阻片避雷器及浪涌保护器生产线顺利投产。今年的“辞旧迎新”,对他来说,意味着更多。
2002年注册落地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和平工业园以来,这个不起眼的小院子见证着数千万片氧化锌电阻片走向世界。“2022年,仅给德国西门子供货就有4500万元销售额,占到公司年销售额近一半。”葛平安说,近5年,公司出口产值占总销售额的52.8%。“小块头”释放出的“大能量”再次证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科技大省,陕西虽然科创家底雄厚,但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如何把科技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021年3月,承载着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总平台、总源头重大使命的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在西咸新区全面启动,明确总窗口设在西部创新港和西咸新区。
西咸新区又一次承担起时代使命,勇当科技创新的开路先锋。
2022年9月,为火箭做“体检”的初创企业西安数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涛引入新的“合伙人”——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用1%的股权换取该公司提供的科创服务。
双方建立合作之后,数合科技面临的问题被一一化解:2023年3月,搬进500平方米的新办公楼,3年免租;申请到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等补贴近200万元,还获得中科创星500万元融资……在秦创原科技经纪人的帮助下,公司稳稳地迈出市场化步伐。
在秦创原建设中,陕西推动建立“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网络平台、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框架,聚焦“四链”融合的平台支撑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持续深化。为进一步给科技人才“松绑”,陕西6部门联合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出台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不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教师、专职人员可依据转化成效评定职称,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可出资入股转化企业等具体措施。
在杨涛看来,秦创原“热带雨林”式的生态,能为科创企业营造茁壮成长的适宜环境。“我们处于快速成长期,市场空间大、发展后劲足。2022年公司营收514万元,2023年公司营收2000万元。预计2025年公司营收能达到5500万元。”他说。
如今,在秦创原(国际)路演中心,永不落幕的路演平台向创业者敞开。
自秦创原启动建设以来,以“三项改革”为点火器,西咸新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由80亿元增至223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由750家增至4970家、高新技术企业由145家增至2618家。
漫步西咸新区,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正在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大增量”,一条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道路正在脚下延伸。
产业革新
构造现代产业体系“内核”
十年间,昔日的阡陌农田,如何变为现代化新城?
机床被称为“工业母机”,数控机床领域是一个国家工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
2023年12月28日,由我省数控机床产业链“链主”企业——秦川集团投资建设的秦创原·秦川集团高档工业母机创新基地(一期)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落成启用,总投资10.53亿元。
“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由此可见:秦川中央研究院、秦川机床研究院、秦川精密装备公司、秦川测量仪器有限公司、秦川高端齿轮装备公司5家企业纷纷落户,一个高档数控机床集团化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因创新而生的西咸新区,立足比较优势,锻长板、强优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
一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边新兴产业快速起跑。
氢能产业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过去一年间,渭河北岸,氢能产业发展捷报频传——
2023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成永红团队经过十余年攻关,研发出金属氢化物石墨烯复合储氢材料,解决了固态储氢释氢过程中的诸多难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同年11月,秦创原·氢能重点项目暨共性测试平台投用。全省首条全自动化氢燃料电池电堆生产线、全省首条氢燃料电池系统装配线同期投产,填补了我省氢能源领域多项空白。
目前,西咸新区已落地氢能企业50家,全产业链发展雏形初显。
2023年11月23日召开的第十七届中国新能源国际博览会暨高峰论坛上,省科技厅为秦创原总窗口未来产业创新聚集区(泾河新城氢能产业)授牌。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并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我们积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依靠自主创新,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开辟新赛道、打造新优势。”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杨仁华说。
近年来,西咸新区布局建设“3+7+N”主导产业,建设光伏、氢能、智能网联汽车主导产业链,着力构建“特色园区承载+重点产业集聚”的发展格局,加快形成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创新
彰显西安-咸阳一体化城市“温度”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冬日寒风凛冽,在西安地铁16号线沙河滩车辆基地供暖标准化机房里,工程师正在查看数据,确保供暖温度达标。
这里总供热面积约14万平方米,相比燃煤锅炉供热,一个采暖季可减少碳排放约6708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约38吨。
2015年,西咸新区就开始积极探索清洁供热模式。经过多年迭代,中深层地热能无干扰清洁供热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西咸新区推广面积达2500万平方米。在“双碳”背景下,地热开发模式逐渐成为各地探索城市能源革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样本。
2022年8月,西咸新区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西咸能源公司董事长禹新鹏告诉记者,公司申请的一项7990万元贷款已经兑现,为公司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
鸟瞰这座创新之城,它像一块宝石镶嵌在关中“金腰带”上。
2023年的最后一天,西安中心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项目阿房一路市政道路建成通车,让西安中心城区与沣东新城、沣西新城联通更加快速高效。
交通基础设施是西安-咸阳一体化的硬支撑。4条轨道线路、110条公交线路,33条、406公里互联互通道路将两座城市紧紧相连,不断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联通断档点,带动群众告别“双城记”、迈向“同城化”。
路通带动百业兴。
2023年6月,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建厂房落地秦创原总窗口咸阳协同创新基地。目前,彬州工厂预计今年二季度正式投产。届时,公司将具备年产2000吨的有机氢载体及配套催化剂生产能力,为有机液态储氢技术的广泛商用提供支撑。
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说:“西安-咸阳一体化为企业快速发展带来利好。公司成立仅两年,估值就达6亿元。”
西安、咸阳优质资源相互融通,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公共服务。2017年以来,西咸新区组建“名校+”共同体110个,启动建设9所三级医院,与咸阳市290项政务服务高频事项实现跨区通办。
十年来,从全国首批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到建成省内规模极大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西咸新区在全国、全省创造了多个“首个”。它们就像种子,播撒在改革的“试验田”里,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也刻下先行者敢闯敢试的足迹。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
国家级新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西安-咸阳一体化已经被提升到了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同等重要的次区域发展战略位置。新时代新征程上,西咸新区作为西安-咸阳一体化的核心承载区,将在区域创新提效、开放提级、产业提质方面展现更大作为。
“我们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做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的先锋,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开展探索,努力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国家级新区。”杨仁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