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系列报道①监测愈发精密 风云尽在掌握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1-18 03:43)
文章正文

编者按:在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气象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我们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指引。近年来,气象部门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一体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

从今日起,中国气象报推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系列报道,充分展现气象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展现气象在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新作为、新突破、新进展。

11月初,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电磁环境现场测试通过验收。该站作为我国目前已建成的海拔最高的天气雷达站,填补了三江源地区天气雷达观测资料空白,意义重大。

这是我国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愈发精密的重要见证。

目前,我国共有超过7万个气象观测站平稳运行,200余部新一代雷达与100余个探空站、大型无人机等组成协同观测“阵型”,实时监测天气气候变化,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

补短板强弱项 监测网越织越密

今年1月,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启动地面气象智能加密站建设,截至10月底,已建成41个,进一步消除了西咸新区暴雨监测盲区,提升暴雨监测的时效性。

8月19日至20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海螺沟辖区出现强降水天气,发生多起泥石流灾害。自治州气象台借助泸定X波段气象雷达及时捕捉到大面积强度较强的回波,发布强降水短时临近预报,并“叫应”相关部门防范应对。由于提前预警、组织有序、撤离及时,此次强降水过程未造成人员伤亡。

……

这些皆是中国气象局自2021年起开展的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建设的缩影。近年来,得益于此,自动气象观测站、X波段气象雷达和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不断补充 ,监测愈发精密,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气象部门已完成3837个自动气象观测站、1000套固态降水和2427套视程障碍现象仪、104部X波段天气雷达以及45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的建设应用,随着监测短板的不断补强,其观测效能正持续释放。

与此同时,在黄沙漫漫的沙漠深处,在广阔无边的大海之上,在灾害多发的隐患点……在这些监测盲区,自动气象观测站正拔地而起。

从今年4月起,新疆气象部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无尽黄沙中建设了3个六要素气象观测站,为保障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产业发展,保障塔里木河流域安全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贡献气象力量。

8月4日,福州至厦门航线船舶“拓远”轮上的穿梭船舶气象观测站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也是福建省首批政企共建集装箱船舶气象观测站成功落地,近海气象观测布局进一步优化。

8月31日,随着重庆市巫山县龚家坊危岩气象站建成,由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的50处威胁长江航道安全的危岩地质灾害隐患点气象监测站选址建设工作全部完成,为提升危岩隐患点气象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10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组成的科考队在自动气象站前合影。

10月22日,在昆仑山海拔5896米的卧龙岗布设的多要素自动气象站正式建成,刷新了昆仑山脉海拔最高气象站点纪录。至此,青藏高原北坡中昆仑山地区阶梯式气象观测网基本搭建完成。

……

我国地面观测业务的飞速发展,为更精准预报天气、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锻造大国重器 新装备新技术崭露头角

气象雷达数据的精准性、一致性水平对提升气象预报服务和防灾减灾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标监测精密,我国天气雷达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1年,中国气象局组建雷达气象中心,推动气象雷达业务谋新局开新篇;今年5月,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中心长沙气象雷达标校中心(以下简称“雷达标校中心”)揭牌成立;两个月后,天津气象雷达研究试验中心成立;同时,陆续遴选出雷达气象中心应用分中心。

目前,我国雷达气象业务已形成“研、建、用、管”可持续循环发展体制机制,在数据质量提升、测试标校、产品应用、协同观测试验等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在雷达标校中心,其天气雷达标校参数从21项增加至61项,强度、速度、差分反射率等12项指标的测量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天线远场测试系统、金属球标校系统、国家级气象雷达标校业务平台“雷圣-国2”完成建设;两部雷达同址比对观测标校技术实现应用……

此外,北斗探空、无人机观测、无人艇观测等新装备新技术创新成果同样丰硕。

  平漂往返示意图。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供图

为了更精密地捕捉台风强度和路径,气象部门自今年7月启动L波段雷达探空向北斗导航探空系统升级换代工作,首次开展北斗导航平漂探空,实现台风观测预报互动。

8月31日,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又联合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广东省气象局,应用北斗导航平漂探空技术监测今年第9号台风“苏拉”,极大丰富了垂直观测资料,探空加密的观测效果得以充分显现。

而就在近日,一艘海上多波段云雾观测无人艇从江苏出发驶入黄海海域,成功开展海上云雾立体观测,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气象无人艇首次开展长航时走航观测试验,标志已初步具备海上大范围气象水文观测能力。

今年,中国气象局还首次针对南海台风开展基于大型无人机的有效机动观测业务,并与北斗导航平漂探空、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中山大学号”科学考察船等多种探测形成多台风背景下的立体协同观测网,为精准掌控风雨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擦亮太空“名片” 让风云更可测

今年,我国先后发射两颗风云气象卫星。“同一年内发射同系列的两颗气象卫星,在我国50余年气象卫星历史上是第一次。”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主任王劲松介绍。

这其中,就包括4月16日成功发射的我国首颗低倾角轨道降水测量卫星——风云三号G星。这是继美国、日本联合发射专用降水测量卫星之后国际上第三颗主动降水测量卫星,全球降水星家族首添“中国造”,为获取全球中低纬地区降水三维结构信息贡献中国气象力量。

8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风云三号F星承载着接力的任务和使命,奔赴星途大海。作为风云气象卫星“上午星”家族的新成员,它见证着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从试验到业务、再到成熟的过程。风云三号F星搭载的一台微波成像仪在轨的应用,与风云三号D星和G星上的两台微波成像仪“联手”,解决了原本单个设备监测存在盲区的问题,实现全球12小时无缝隙、全覆盖微波成像监测,真正做到“火眼金睛”,极大提升了风云气象卫星的整体监测能力。

风云三号F星微波成像仪首图

如今,风云气象卫星已成为服务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多样化、高精度、高分辨率的观测数据更是面向全球开放、实时共享,为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00余种数据产品和服务,34个国家成为风云气象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注册用户。

在空间天气领域,在过去两年里,国际民航组织(ICAO)全球空间天气中心(中国)每天不间断监测全球范围内可能影响航空安全运行的太阳活动、电离层等空间天气现象,提供空间天气预报咨询服务,助力全球航空安全飞行,贡献中国智慧力量。

回望过去,全国气象部门将监测精密体现在观测精密、管理精细、产品数据精准上,不断完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奋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展望未来,气象部门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助推气象高质量发展。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