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现场。(李旭晖 摄)
市人社局:依托“三个载体”扶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创业
今年市政府民生实事中提出,“扶持大学生、返乡人员创业项目60个,新建创业集聚区10家”。1月23日,在市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富杰就相关工作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通过开展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组织“‘源来好创业’青年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季”、提高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等举措,吸引了大批创业者来襄回襄创业。2023年,我市新增返乡创业人数6388人,完成省定目标任务4600人的139%,带动就业14795人,大学生、返乡人员创业项目申报数达172个,创历史新高;新认定市级创业集聚区18家,累计服务1.1万名创业者。
2024年,市人社部门将牢固树立就业创业优先工作导向,以“促就业、保用工”为主线,工程化、项目化、路径化推进民生实事重点任务落细落实。
在大学生、返乡人员创业项目扶持方面,将依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采取“市县联动”方式,重点在枣阳、谷城、襄州、襄城、樊城、高新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扶持“6+2”重点产业上中下游配套创业项目20个,带动就业1200人以上;依托基层社区服务体,采取“功能嵌入”方式,重点在高庄、星火路、马王庙、琵琶山、建锦等社区,扶持创业项目20个,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采取“种子+孵化器+助推器”方式,重点在襄阳市大学科技园、湖北文理学院创新创业综合体、文字六〇三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基地,扶持创业项目20个,带动就业1800人以上。
创业项目的具体申报条件为:只要是毕业5年内(2019年6月)的高校毕业生和5年内在襄首次创办企业(2019年1月)的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士兵及其他在外人员,依法登记注册企业6个月以上,取得营业执照,吸纳3人以上就业的,均可申报。申报完成后,人社部门将聘请创业导师、创投专家及企业高管组成评审团进行集中评审,成功入选的项目可获得2万元资金扶持。
在创业集聚区方面,人社部门将重点立足就业困难人员集中的社区建区,采取党支部+服务专员+创业者“保姆式”服务方式,在破产企业改制集中的社区,建立就业帮扶集聚区,发挥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微型创业、灵活就业作用,带动就业500人以上;立足远城区社区建区,采取点状深耕向网状互联发展方式,重点在襄城区欧庙镇、卧龙镇等地的社区,建立共同缔造、共建共享集聚区,发挥“一区一品一业”特色产业培育作用,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立足创业活力强劲社区建区,采取“苗圃+孵化+加速器”培育方式,重点在檀溪街道、紫贞街道等地的社区,建立成本低、要素全、市场主体多元的集聚区,发挥促进服务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就业链融通发展作用,带动就业1500人以上。
市发改委:扎实推进充电桩建设改造工作
“我们将按照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推进充电桩建设改造这项民生实事。”1月23日,在市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朱冬林表示,2024年确保完成建设改造6000个充电桩的年度目标任务。
据朱冬林介绍,2023年我市共新建充电桩9037个,完成年度任务占比140.9%,车桩比由2022年末的8∶1降至4∶1,我市充电桩已累计近15000个,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得到极大缓解。
朱冬林表示,市发改委将根据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增长情况,围绕建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的充电基础设施网络,明确建设规模和规划布局等,并结合襄阳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社会资源依法依规投资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为新能源汽车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充电服务。
朱冬林表示,市发改委将盯紧重点领域,加快居住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对具备安装条件的小区,按照“愿装尽装”原则推进;对不具备安装条件的小区,利用周边空地建设公共充电桩,保障居民“就地就近”充电。落实新建住宅小区停车泊位应当100%建设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的规定,预留充电设施电力容量。大力推进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等公共区域停车充电一体化建设,加快实现城区公共停车场站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综合能源服务站,提升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旅游景区充电服务能力。加强配套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充电服务覆盖率,助力新能源汽车下乡。
此外,市发改委将按照推进全省统一充电基础设施监管服务平台建设的工作要求,协调数据高质量接入,促进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并继续整合全市主要运营商旗下充电桩信息,不断完善“鄂汇办”APP襄阳旗舰店“一键找桩”便民服务,提高设施利用效率。贯彻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广泛参与智能有序充电和车网互动。督促权属人认真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日常维护管理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充换电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督导供电企业进一步加大充电基础设施配套电网建设改造投入,确保充电设施电力接入需求。建立充电基础设施项目备案审批的“绿色通道”,实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网通办,限时办结,不断促进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健康有序发展。
市行政审批局:将“AI社区助手”帮办服务应用到100个社区
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和向基层延伸是国务院办公厅交给襄阳市的重要试点任务,将“AI社区助手”帮办服务应用到100个社区,实现30个高频事项就近办,这项民生实事项目是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1月23日,在市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市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宋福平介绍了该项工作的推进及落实情况。
宋福平说,市行政审批局通过12345热线、社区便民服务站、好差评、群众评等渠道了解到,群众在办理大多数政务服务事项过程中需要跑到市级或者县级政务服务中心,跑动距离较远,特别是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出行不方便。为了使群众能在社区便民服务站、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好,市行政审批局推出“AI社区助手”帮办服务,居民在“唠家常”中便能把事情问明白,实现24小时在线答疑解惑。
2024年,市行政审批局将从四个方面推进该项工作。
组建项目工作专班。市行政审批局成立落实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工作专班,定期督办指导抓落实,积极协调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确定试点社区名单。选取基础条件好、发展意愿迫切、工作积极性高的社区,形成100个试点社区名单。筛选适合使用“AI社区助手”就近办理的高频事项,收集社区居民对“AI社区助手”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AI社区助手”帮办服务事项清单。
加强新技术全流程应用。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AI社区助手”在办事服务具体场景中的应用,完善智能预填、智能预审等服务功能。探索应用自然语言大模型等技术,提升“AI社区助手”线上智能客服的意图识别和精准回答能力,更好引导社区群众高效便利办事。
明确落实时间节点。2024年2月底前在襄阳中心城区选取100个试点社区;4月底前在市级政务服务事项中选取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30个高频事项;6月底前为100个试点社区工作人员配备襄阳市统一受理平台账号;11月底前将“AI社区助手”帮办服务应用到100个试点社区。
市教育局:持续推进教联体建设“往深处改、往实处走”
1月23日,在市政府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上,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拥军就全市教联体工作开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进行了介绍。
付拥军介绍,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按照“先行先试、逐步铺开”的工作路径,探索形成了教联体建设的“襄阳模式”。全市义务教育学校683所,已纳入教联体建设的学校达508所,占比为74.38%,高于全省51%的平均覆盖水平。其中,老河口市、南漳县教联体覆盖面已达100%。
同时,我市教联体试点探索有亮点,扩优提质有举措,化解难题有突破。通过教联体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得到重组,教育管理体系得到重造,校长、教师的关键作用得到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得到释放。2023年秋季,全市3800多名学生回流农村学校就读,6700多名学生从热点学校分流到教联体成员学校,“城镇挤、乡村空”和“择校热”“大班额”等难点问题得到缓解。
2024年,市政府提出“将90所学校纳入义务教育教联体建设,实现全市义务教育教联体覆盖率达80%以上”的工作目标。今年教联体建设的基础工作仍然是“扩面”,重点还是“提质”,要持续推进教联体建设“往深处改、往实处走”。
聚焦目标抓覆盖。把90所义务教育学校创建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开发区,其中枣阳市37所、谷城县30所、宜城市2所、高新区15所、东津新区6所。按照“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批准一个、做优一个”的原则,稳妥推进“整县创建”工作,确保教联体覆盖率达80%以上。
聚焦质量抓示范。坚持理顺体制、明晰定位、优化模式、健全制度,盘活师资、推动交流,推动教联体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指导省、市、县三级教联体试点争创省级示范性教联体,开展示范性教联体观摩活动,总结示范性教联体创建经验,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建设成果,促进教联体建设扩优提质。
聚焦成效抓评价。从完善内部治理共融共生、教师队伍共用共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等六个机制入手,开展教联体建设成效评价,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重点关注教联体工作成效,着力破解“大班额”等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