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新春走基层】五台山:顶风傲雪测天人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6-20 10:47)
文章正文

中国气象报记者申敏夏 王玫珏 通讯员武雅丽

  也许一则天气预报仅有数十字,但是它的背后却离不开长期积累的海量观测数据,离不开成千上万坚守在全国各个气象台站观云测天的气象工作者。

五台山气象站观测场。王玫珏 摄影

  山西省五台山气象站就是其中之一。1月9日中午,记者一行踏上了寻访之路。从太原到五台山,一路上山脉苍劲有力,不少背阴处依旧覆盖着积雪。穿过重重隧道,又行驶了数百公里,经过四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达五台山高速路口,在那里见到了五台山气象站副站长董剑。

  “前两天刚下雪,路上都是冰,你们这辆车上不了山,得四驱车才行。”董剑打消了我们立马上山的念头,只好第二天一大早,借辆车再出发。

  夜晚,抬头仰望,星空璀璨。大家都期待着明天是个好天,能够顺利上山。

  上山艰辛——

  20分钟的路有一次却走了两小时

  无奈四驱车难寻,只好“走到哪算哪”。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路缓慢前行,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由于人迹罕至,路已经完全被冰雪覆盖。

  此时距五台山气象站还有3公里山路。董剑拿出早已备好的防滑链,二话不说,便脱掉夹克、撸起袖子,在零下十几度的雪地里赤手干了起来。然而,由于上山的路坡陡、雪厚,好不容易装好的防滑链没走50米就脱落了下来。

防滑链脱落后,大家一起推车。然而,由于雪厚、坡陡,车辆依旧打滑无法前行。申敏夏 摄影

  “上面有四个像胳膊肘夹起来的样子的急转弯,路不好走得很。”董剑说。听罢,记者便决定徒步上山。这样的路董剑他们不知走过多少回,虽然距离不远,但由于海拔高,走得急一些就会喘,更别提负重了。

  董剑却和没事儿人似的,他告诉记者,平时徒步到站上需要20分钟左右,但有一次却走了两个小时。“那一年积雪很深,已经没过了膝盖,唯一能上山的四轮驱动皮卡车被厚厚的积雪托住底盘无法动弹。眼看着山上吃的喝的即将用尽,不上也不行,只好徒步赶在大风来临前上山。”一行人背着香肠、罐头、咸菜,腿插进雪里再拔出来,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山顶。

上山路上,路旁的一个指示标显示前方有急转弯。申敏夏 摄影

  边听着故事边踏雪走着,就这样转了几个弯,穿过林间小道,经过1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山顶的五台山气象站。

  走近来看,五台山气象站同所有台站一样,南边是观测场,北边是办公区。不同的是,办公区的门向东开着,嵌在一个凸出来的门厅上,这是防止积雪把门堵住而特别建造的。

为了能够尽快上山,记者跟随董剑穿过林间小道。申敏夏 摄影

  一进门,一股暖意迎面扑来,才感觉到脸颊已经冻得生疼。办公区的东南角是值班室;西南角是多人宿舍;西北角是一间会议室,其中一面墙上挂满了五台山的荣誉证书;东北角是餐厅和厨房;中间的活动厅里摆着一张乒乓球台。简简单单的布置,就能读出他们工作、生活的全部。

  坚守就是任务——

  24小时无间断传输数据

  走进值班室,整齐划一的操作平台上显示着各种监测数据:温度、湿度、风向风力、气压、紫外线强度、负氧离子浓度、大气成分等。

  “我们这儿主要是地面观测任务,没有高空探测任务,因为我们这里就是‘高空’。” 五台山气象站综合业务组组长王俊杰说。

  曾经的五台山气象站位于海拔2895.8米的中台顶,那里的观测数据代表3000米高度、700百帕的气流变化,是重要的指标站。它是华北地区海拔最高的气象站,也是风云前哨第一站,每当有天气系统来临时,数据会明显变化。五台山气象站1998年从五台山中台顶迁到南台木鱼山顶,海拔2208.3米,位于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过渡带,其常年观测数据对研究这里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山上常年吹西北风,且风力较大,避雷针已经被吹弯了。申敏夏 摄影

  然而,一年中,这里8级以上大风有220多天,最大风速超40米/秒,降雪日数有289天,积雪长达263天,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在台站值守也面临着许多危险。

  回忆起2016年7月的一个雷雨天,值班员马国凯依旧有些后怕。当天一个马尾状的闪电瞬间进入室内,坐在电脑前的马国凯吓得一下子向后翻了过去,爬起来后发现设备全部瘫痪,抢修了24小时后才恢复正常。

  就在记者来的几天前,10米高的风杯因雪淞被冻住不能运转。为了保障数据正常传输,今年58岁的老职工杜文义徒手爬了上去。“金属架子上都结了冰,不仅滑而且有刺,只有老杜有这个本事。”站里新来的90后职工王磊说。

  狂风、暴雪、电闪雷鸣……他们不知经历了多少这样的天气。然而,他们感受更多的是一个月不能回家的孤寂。

  “不知道是气压低还是心理原因,刚来了十多天就惦记着回家。”王磊回忆道。在站里待了22年的王俊杰是过来人,他以台站多年的发展变化以及亲身经历来开导他。“每个岗位都有自己的职责,工作需要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投入进去就不觉得苦闷。”王俊杰说。

王磊制作五台山景区气象服务信息。申敏夏 摄影

  站里有16个人轮流值守,他们常年顶风傲雪,24小时不间断“测天”,为当地旅游、森林防火等提供着保障,也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世界遗产申报做出了贡献。正是有了像他们一样的气象人日夜坚守,气象观测数据才更加全面,气象预报才会更加准确。

  新年有了新盼头——

  观测实现现代化 迎来事业新发展

  大家聊了一会儿,站里的厨师鲁树平便招呼大家吃饭。在厨房里,鲁师傅左臂上扛着面团,右手熟练地削着面,锅里的热水咕嘟咕嘟,煮着鲁师傅的心愿——“希望兄弟们吃得好!”

  曾经因为山上气压低,面条煮不熟、面汤稠糊糊的、饺子皮硬邦邦的,很容易吃坏肚子。后来条件好了,有了高压锅,路也方便了,他便想方设法地变着花样给站里的兄弟们做饭。

王俊杰和董剑在值班平台前读取数据。王玫珏 摄影

  马上就要过年了,鲁师傅说最近还会下山采购一次,除夕那天大家要一起包饺子、看春晚,共同守岁。

  饭桌上,大家边吃边聊。每天只有两、三个小时发电,其余用电全靠手电;狂风卷着大雪却依旧需要人工观测时,只能在腰上系一根粗绳子,一头拴在木栏上、一头拴住自己,一步步移向观测场;老党员杜文义曾因雪天救人差点没回来……中台顶的这些老故事已经成了一座五台山气象人的精神丰碑。

  而比起十几年前山上苦、山下也苦的日子,如今年轻的“娃娃”放弃山下的好日子跑到山上,给站里带来了活力,也让站里的“老人们”倍感欣慰。

厨师鲁树平为大家做刀削面。申敏夏 摄影

  如今,随着气象观测的现代化,观测员已经告别了“抬头看云看天、低头写一二三”的时代,既要保证数据的正常传输,又要掌握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业务能力。

  虽然山上气候条件恶劣,但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进,数据自动采集,光缆架了起来、互联网通了,水、电、取暖也都有了保障。“希望我们的数据能够更广泛地被应用。”“希望多一些学习交流的机会。”“希望我的女儿今年中考能取得好成绩。”“希望过年时路能好走点,这样下山能够早点回到家!”大家都充满着对新年的期盼。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