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强不强,除了比较GDP总量与人口规模之外,建成区面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直观的指标。
根据定义,建成区面积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这个指标的公平性在于,它剔除了山地、森林等不可开发用地,单纯统计实际建设用地所达到的范围,是一座城市规模大小与扩张速度的直观体现,也能从侧面彰显出一座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
近日,住建部公布了《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搜狐城市从中梳理了GDP50强城市的建成区面积,看看它们的城市规模分别如何,近年来扩张速度如何,土地开发强度又如何。
01
一线城市中仅有深圳
建成区面积不足1000平方千米
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按照住建部的统计口径,一座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只计算市辖区内的建成区面积,不包括下辖的县域。
这项数据,与该城市人口规模、行政级别、经济实力、地理条件等息息相关,尤其是城区人口总量和城市行政级别。
从GDP50强城市的建成区面积排行来看,其与城区总人口的数量基本上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城区人口最多的7座城市,建成区面积同样高居前7。
在这7个城市中,除了深圳,其他城市建成区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千米,分别是重庆、北京、广州、上海、东莞和天津,它们就是建成区面积第一梯队的成员。
这6个城市之后,深圳、成都、南京、武汉、青岛、济南、西安、杭州、郑州、沈阳、长春等11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位居第二梯队。这11个城市的城区总人口,除了长春之外,也都超过了500万人,深圳更是超过1000万人。
这11个城市之后,合肥、苏州、昆明、哈尔滨、大连、厦门等14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超过300平方千米,位居第三梯队。这14个城市的城区总人口,除了南昌、无锡和烟台之外,也都超过300万人。最后19个城市建成区面积不足300平方千米,基本上也是50强城市中城区人口最少的城市。
重庆是唯一一个建成区面积超过1500平方千米的城市。这一来是因为重庆本身面积就大,超8万平方千米的总面积相当于一个中小型省份,即便山地面积占了76%,剩下的近2万平方千米也能位居前列。二来重庆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城市规模也相应扩张。其建成区面积从2018年起就已超过北京,2019年继续稳坐第一。
通观17个建成区面积超过500平方千米的城市可以发现,它们除了城区人口规模都较大以外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行政级别较高,几乎都是直辖市或副省级城市。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目前我国的主要资源如财政、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的配置仍与行政等级密切相关,行政等级越高资源配置越多,其形成的集聚效应也就越大,城市规模也就越大。因此,像沈阳、长春这样近年来经济下滑较为严重的城市,其建成区面积却并不低。
建成区面积在300-500平方千米的14个城市,也基本都是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只有苏州、无锡、烟台3个普通地级市。最后的19个城市则全部都是普通地级市,这也再度说明了城市规模与行政级别之间的关系。
但其中也有一个特例,那就是东莞。作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建成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甚至超过天津和深圳,实在是有些令人意外。
这其中的原因在于,东莞是全国少有的“”,全都是直管镇。因此,东莞的建成区面积中包括了辖下的镇区。东莞有20多个镇,每个镇的经济总量几乎都相当于别的地方的县,并且居住着大量人口,因此每个镇区的建成区规模都不小,总建成区面积自然也就大了。
02
济南青岛成都西安盐城襄阳
近5年新增建成区面积超50%
如果说建成区面积代表了一座城市规模的大小,那么近年来建成区面积的增长,则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座城市的扩张速度。
近5年来(2014-2019年),建成区面积增长最大的10座城市分别是天津、成都、济南、广州、重庆、东莞、青岛、西安、武汉和上海,都超过200平方千米。
而且,这些城市还伴随着城区人口规模的扩大。除了上海之外,其他城市近5年城区总人口的增量都超过200万。大量的人口流入,也需要更多的住宅、交通、医疗、教育、公共设施等投入,建成区面积自然随之扩张。
若以建成区面积的增幅来看,济南、西安、成都、青岛、襄阳、盐城新增面积超50%。也就是说,这些城市2019年的建成区面积,与2014年相比扩张了一半有余,济南更是几乎翻倍。
这一方面来自于城市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空间拓展,一方面也来自于大刀阔斧的撤县(市)设区,其中撤县(市)设区可以说是最大推手。
近5年来,建成区面积增长最快的城市几乎都经历了大刀阔斧的撤县(市)设区。比如天津的静海、宁河、蓟县,成都的双流、郫县,济南的章丘、济阳、莱芜,广州的从化、增城,重庆的潼南、荣昌、开州、梁平、武隆,青岛的即墨,西安的高陵、鄠邑,上海的崇明,杭州的临安,盐城的大丰,都是在近5年内撤县(市)设区的。
比如增量和增幅都高居前列的济南,仅章丘、济阳、莱芜3地为其增加的建成区面积就超过200平方千米,占了总增长面积的2/3。成都的双流、郫县,贡献了总增长面积的一半左右。盐城的大丰建成区面积虽然仅有30平方千米,也贡献了总增长面积的一半左右。
东莞没有设区的调整,但其建成区面积增长仍达到272平方千米,高居第六,主要得益于其自身的发展和对深圳产业、人口的承接。近年来东莞经济飞速提升,距离万亿GDP只差临门一脚,常住人口增量稳居全国前20,与深圳的一体化更是坐上“快车道”,都为其城市建设增加动力。再加上其建成区面积计算范围本就比较大,增加面积排名较高也很正常。
还有一些城市借助国际大型活动的举办,也获得了诸多城市建设红利,最典型的就是武汉、成都和杭州。其中武汉举办2019年军运会、成都举办2021年大运会、杭州举办2022年亚运会,都需要它们在配套场馆、公共交通、市政设施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也为建成区规模“添砖加瓦”。
一线城市中的深圳和北京建成区面积增长不算太高。其中深圳虽然城区人口增长非常高(266万),但由于其可开发的土地面积所剩无几,建成区面积的增长未能排进前列。北京近年来严控土地开发强度和人口规模扩张,不断向外疏解城市功能,建成区面积增长不高也能理解。
03
东莞深圳厦门
建成区面积占全市比例最高
通过建成区面积占比,我们可以大致评估出一座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
从建成区面积占全市面积比例来看,东莞、深圳均超过48%,高居榜首。这一是因为东莞、深圳的总面积较小,分别仅有2460和1997平方千米,在全国排在倒数前十,它们的可开发用地本身就不多;二是因为经济发达、人口规模大,建成区相应就大。
厦门紧随其后,占比超过20%。厦门是全国面积倒数第二小的地级以上城市,仅有1700平方千米,还包括了众多小岛屿、岛礁等。其城区面积仅有397.84平方千米,几乎全部开发完毕。
上海、广州和南京的建成区面积占全市比例超过10%,也是开发强度比较高的城市。它们的总面积在GDP50城中只属于中等水平,但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却位居前列,无论是出于自身发展还是扩张所需,这个强度都尚不算夸张。
天津、武汉、北京、郑州等11个城市建成区面积占全市比例在5%-10%之间,剩下33个城市占比不足5%。其中建成区面积最高的重庆,因全市面积过大,占比不到2%。
建成区占比高,一定程度上说明这座城市建设水平和城镇化水平高、土地开发强度大,但这项数据并非越高越好。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地区国土开发强度达到30%已经是警戒线,超过该强度,人的生存环境就会受到影响。
2017年,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到2030年,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4.62%。虽然国土开发强度与建成区面积占全市比例并非同一个概念,但大部分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建设面积相差不大,建成区面积占比亦可作为一种参考,为各大城市敲响“警钟”。
参考资料:
[1] 国家住建部《2019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
[2] 从建成区面积看中国城市谁最大?第一财经
[3] 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排名,你家乡排几名?博闻财经
[4] 中国未来15年国土开发强度不超过4.62%.人民网
原标题:《TOP50城市大比拼:谁是中国最大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