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吴晓波频道
(ID:wuxiaobopd)
中国城市的 " 抢人大战 ",大概是从十年前开始的。
2014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放松了对人口迁徙的限制,并允许各个城市自主制定落户政策。
同年 12 月," 改革先锋 " 深圳发布了《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用租房补贴吸引大学生落户,打响了 " 抢人大战 " 的第一枪。
之后,上到一线城市,下到十八线小县城,几乎所有中国城市都参与其中。
纵观十年的 " 抢人大战 ",经济较为活跃的城市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完成了城市能级的大提升。
其中,深圳、广州、成都、西安、杭州、郑州、武汉、苏州、长沙、东莞、合肥、昆明、宁波、重庆 14 座城市,十年间常住人口增量超过了 200 万,处于领先地位。
在任何年代,这都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要知道,全球范围内,人口总数少于 200 万的国家,都有 60 多个。200 万人手拉着手,组成的人墙能横跨整个中国。
问题来了,这 14 座城市为什么有这么强大的人口吸引力?
核心要义不是政府出台的 " 抢人政策 ",而是一座城市的经济硬实力和社会软实力。前面列举的 14 座城市,无一不是经济发达、产业齐全、基建完善、包容开放的优秀城市。
不过,它们的资源禀赋和抢人办法,是不太一样的。
从城市性质来看,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富豪聚集市(深圳、广州、杭州),产业发达市(宁波、苏州、东莞)、省会城市(成都、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合肥、昆明)。相对应地,它们也呈现了三种模式,造梦模式,强产业模式,强省会模式。
接下来,我们将对三种模式展开论述,跟大家一起来探讨城市 " 抢人大战 " 的内在逻辑。
造梦模式:
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实现梦想
如果说一流的企业是标准制造者,那么一流的城市就是梦想创造者。
什么样的城市算是一流城市呢?对渴望财富自由的中国年轻人来说,最想去的肯定是上市公司最多、富豪数量最多、创业环境最好、薪资水平最高的城市。具体来说就是四大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 " 新一线之首 "(杭州)。
根据《2024 胡润全球富豪榜》,2024 年共有 3279 位十亿美金企业家上榜。如果按居住地来算,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分别有 91 位、87 位、84 位、43 位、39 位顶级企业家,是中国大陆顶级富豪最多的五座城市。
根据新财富杂志发布的《万亿 GDP 城市金融竞争力排名》,竞争力得分前五名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广州。
根据《2024 全球独角兽榜》,中国只有五座城市拥有超过 20 家的独角兽企业,它们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
这五座特大城市,可以分为两类:北京和上海是 "old money",常住人口在 2014 年之前就突破了 2000 万,得了严重的 " 大城市病 ",一心想把常住人口降下去;而深圳、广州和杭州是 "new money",迫切希望在人口、经济、产业规模上赶超京沪,也是本轮 " 抢人大战 " 的积极分子。
众所周知,深圳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没有之一。而过快的经济增速,也给深圳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人口不足。令人惊讶的是,堂堂大深圳,2014 年末的户籍人口只有 346.6 万人,还不及河南开封、山东淄博等普通地级市。
为了补足人口短板,财大气粗的深圳,就使出了 " 钞能力 ",直接给落户大学生发放租房补贴。
刚开始的标准是本科每人 6000 元、硕士每人 9000 元、博士每人 12000 元,2016 年以后提高到本科每人 1.5 万元、硕士每人 2.5 万元、博士每人 3 万元。如果落户在南山区、龙岗区、大鹏新区、龙华区、坪山区,区政府会再给发放一笔补贴,快乐翻倍。
于是,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把目光盯上了深圳。这个时候,深圳各行各业又不断爆出高薪传言," 深圳公办教师年薪 25 万元 "" 深圳公务员年薪 30 万元 "" 华为人均分红超 50 万元 "" 腾讯人均薪酬破 100 万元 "。
如果不想当打工人,要自己当老板,深圳也非常有诱惑力。在其他城市办企业,要交 25% 的企业所得税,而在深圳前海新区只要 15%。深圳的创业密度连续八年全国第一,每五个深圳人,就有一个 " 老板 "(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 222.7 户)。
怪不得有人说,深圳是 " 搞钱之都 "。在真金白银的诱惑下,从 2014 年到 2018 年,深圳连续五年蝉联 " 全国人口增量冠军 "。
到了 2019 年,深圳的这项桂冠被杭州抢走了。2019 年末,杭州的常住人口为 1036 万人,首次突破 1000 万大关,同比增长了 55.4 万。
2020 年,杭州新引进 35 岁以下大学生 43.6 万人,比上年度增长逾一倍,人才净流入率继续保持全国第一。2023 年,杭州城区常住人口突破 1000 万,成为长三角第二个 " 超大城市 "。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杭州之所以能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是因为杭州踩到了时代的节奏,吃到了电子商务、直播带货、智能制造等风口的巨大红利。
本世纪初,马云在杭州创办的 1688、淘宝网和天猫等平台,就撑起了电商江湖的半壁江山,也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电商人才吸引到了杭州。" 去杭州开淘宝店 ",成了一种时髦。
直播电商兴起后,越来越多的主播和 MCN 机构,纷纷搬到杭州或是在杭州开新基地。截至 2023 年 2 月,杭州已有综合类和垂直类头部直播平台 32 个,主播近 5 万名,直播相关企业注册量超 5000 家,数量列全国第一。
光是钱塘江边上的丽晶国际大厦,就住着上万名网络主播,在一个个小隔间里喊着 " 感谢大哥送的火箭 " 或者 "321 上链接 "。粉丝数突破某个量级后,主播团队就会买下滨江区的大平层,过上令上亿年轻人羡慕的 " 神仙生活 "。
据统计,在电商之都杭州,2022 年杭州网络零售额为 10496.3 亿元,承载带动了超 100 万人就业。
除了 " 电商之都 " 外,杭州还有两个重要身份—— " 民营经济之都 " 和 " 硅谷天堂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 "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 " 中,杭州有 42 家企业上榜,上榜数量超过了北京和上海。
杭州的这些民企,都经历过市场经济大浪的淘汰,经济效益较好,就业岗位多,平均薪资待遇也还不错,所以也能吸引全国各地的年轻人。
每一个到杭州来打拼的年轻人,都怀揣着一个梦想," 要成为下一个宗庆后 "(企业家)" 要成为下一个蔡崇信 "(职业经理人)" 要成为下一个辛巴 "(网红)。
这或许就是北上广深杭的魅力。
强省会模式:
集全省之力,建一座大城市
如果说北上广深杭汲取了全国各地的人才、资金和资源,那么成都、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合肥、昆明等省会城市则主要靠省内兄弟城市 " 帮衬 "。
从结果来看,这七座省城的常住和户籍人口越来越多,但四川、陕西、湖北、河南、湖南、安徽、云南 2023 年的常住人口却出现了负增长。
因为这些省份都在实施强省会战略,把省内的优质资源都堆给了省会。
以四川为例,四川省面积为 48.6 万平方公里,成都市面积为 14335 平方公里,占比为 2.9%。2023 年全省 GDP 为 60132.9 亿元,成都市 GDP 为 22074.7 亿元,占比为 36.7%。成都用全省 2.9% 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四川 36.7% 的 GDP。
而四川其他城市,在成都面前毫无招架之力。四川第二大城市是绵阳,2023 年仅为 4038.73 亿元,只有成都 GDP 的 18.3%。
不仅在经济上处于遥遥领先,成都在教育、文化、医疗等方面完胜兄弟城市。
截至 2024 年 6 月 20 日,四川省共有 54 所本科院校,成都境内有 29 所,占比超过一半;四川省内总共有 8 座 " 双一流 " 高校,全部位于成都境内。截至 2024 年 5 月 18 日,四川省有 16 座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就占了 7 座。
就算这样,成都依然不满足,还想从兄弟城市手中捞取更多资源。
2016 年 5 月 16 日,四川省政府发文通告,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资阳市代管的县级市简阳改由成都市代管。
这就意味着,成都的土地面积一夜之间增加了 2000 多平方公里,成都的人口一夜之间增加了 100 多万人,成都的 GDP 一夜之间增加了 400 多亿。
为了让简阳人更快融入成都,成都就把第二座民航机场(也就是 " 天府机场 ")设在了简阳境内,还给部分产业转移到了简阳。
这个过程中,成都人和简阳人都很高兴,但资阳人却笑不出来。
除了成都,西安、武汉、郑州、长沙、合肥、昆明在省内也是横着走,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西安是千年古都,也是陕西省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 " 圣地 ",虹吸能力非同寻常。
2023 年陕西省常住人口为 3952 万,西安市为 1307.82 万,占比为 33%。
武汉是中部地区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其知名度超过了湖北省。
很多湖北企业(比如十堰的东风汽车集团、宜昌的葛洲坝集团)做到一定规模后,就会把总部迁到武汉。
长沙人心中憋着一股劲,就是要在经济文化方面超越武汉。
当武汉用上了 " 吸星大法 ",长沙自然不甘示弱。当长沙常住人口快速增长时,邵阳、衡阳、岳阳、常德、益阳、怀化等地却出现了很多 " 空心村 "" 空心乡 "。
郑州背靠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河南,备用资源实在太多了,总能创造一些奇迹。
全国本科生数量最多的大学,是郑州大学,每年要招 1 万多名本科生。全国床位最多的医院,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合肥在产业经济上的成功,建立在安徽省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上。
合肥的家电、汽车、半导体、电商等产业兴起后,不少在江浙沪打拼的安徽农民工,就回到了安徽。出生于六安的网红 " 疯狂小杨哥 ",就在合肥开公司。
昆明近年来也在推进 " 强省会 " 行动,把兄弟城市的一些企业和学校都搬了过来,人口也就自然跟着膨胀。
由于这些省会抢人、抢项目、抢资源的力度越来越大,引起了一些网友的反感,就有人给它们取外号," 成惯吸 "" 安慕吸 "" 捂着吸 "" 郑在吸 "" 经长吸 "" 吸得肥 "" 明着吸 "。
不过,中西部省份实施 " 强省会 " 战略,也是迫不得已的。
摆在中西部省份面前,就有两条路可选:要么搞平均主义,引导人才、资金、技术和项目分散到各地,让各市均衡发展;要么有优质资源集中,优先给省会使用,让省会快速做大做强,然后再带动 " 省内兄弟 " 发展。
实践证明,第一条道路估计行不通,因为中西部省份的经济资源不够充足,如果不把省会做起来,那省内其他城市也不能壮大,全省的年轻人都会被东部省份吸走。
人口四千多万的江西,就是因为把太多资源分散给了赣州和九江,导致南昌发展较慢,产业上落后于合肥、长沙等省会。
强产业模式:
产业经济发达,就业岗位较多
说到产业,就不得不提苏州、东莞和宁波。它们虽然不是省会城市,却凭借着几十年的奋斗努力,成长为经济大市,非但不怕本省省会的虹吸,反而能从外地招揽几百万青壮年劳力。
苏州号称 " 地表最强地级市 ",聚集了 16 万多家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 1.3 万家。苏州工业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也非常高,通过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 2.23 万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达 1.35 万家,数量分别位列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
而且,苏州还培育了 171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33 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 6 家全球 " 灯塔工厂 "。
苏州发达的制造业,不仅能够吸引年轻力壮的工人,还能招揽一大批高学历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就连微软、三星、松下、艾默生、麦格纳、赛诺菲等世界 500 强,都在苏州设立了研发中心。
苏州工业园区核心商务区
这样优秀的城市,平均每年新增 20 多万人口,也在情理之中。
跟苏州同根同源的宁波,也是全国有名的工业大城,在赛迪顾问发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中排名第四,比省城杭州还高一个名次。
2022 年,宁波万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2.43 万亿元,同比增长 7.6%,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汽车制造、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 8 个千亿级产业。
除了工业,宁波的商业贸易也很发达,2023 年累计进出口 1.28 万亿元。毕竟,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就设在宁波和舟山之间。
工业和外贸的发达,让宁波成为一座魅力之城,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安徽、河南、贵州、江西等省的年轻人。
跟苏州、宁波齐名的东莞,也是工业和外贸大市。
工业方面,截止 2023 年底,东莞市拥有制造业企业约 21 万家,规上工业企业约 1.38 万家,制造业体系涵盖 34 个工业大类、涉及 6 万多种产品,形成了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5 千亿级的装备制造集群,以及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东莞长安镇,制造业中心
外贸方面,2023 年东莞出口额高达 8460.87 亿元,位居全国第四。
产业经济,自然能吸引大量人才,东莞过去十年增长了 214 万人口。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莞改革开放以前只是个小县城,所以东莞的本地人并不多,70% 的常住人口都来自外地。
苏州、宁波、东莞等产业强市的案例证明,就算做不了直辖市和省会,一样有可能成为 " 聚才城市 "。
" 抢人大战 " 的启示
对一座城市来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是互为因果的。
一方面,过去十年,这 14 座城市把行政、区位、交通、产业、资源、文化等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所以赢得了 " 抢人大战 " 的胜利。
另一方面,这 14 座城市新增的几百万人口,将带来更庞大的消费市场、更完善的基建、更先进的产业、更繁荣的文化。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和前沿市场机会,大概率会诞生于这 14 座城市。
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城而处。如果你是一位渴望变革的有志者,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这些 " 机遇之城 "。
现在是志愿填报期,如果你家里有高考生,可以考虑去填报这些城市的大学。有些时候,选城市比选大学更重要。
正如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 · 格莱泽所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好文推荐:
《华为的一场大突围》
排版 | 沈望望
编辑 | 正风 主编 | 孙允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