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古骆国”历史探索(现陕西周至骆峪镇)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7-19 17:45)
文章正文

“古骆国”历史探索(现陕西周至骆峪镇)

2019-03-30 09:53

骆峪历史探索(古骆国)

2015年周至县古骆国历史文化专题讲座

2015年9月20日◎李文斌

骆峪在周至的山水里,算不得很出名,对于经常游历名山大川的人来说,去看骆峪,肯定会失望,但来骆峪的人却不少,全国各地都有。因为骆峪村虽地僻山乡,若沿着时间的隧道走回去,却有着非凡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曾是远古周至先民文明开化的源头,4500年前古骆国的所在地,也是3400年前就已开凿的傥骆古道的北口,自古这里就是一个繁华之地。古老的历史,辉煌的昨天,厚重的历史文化,珍贵的文化遗产,使这里成为当今世人向往之处。研究探索骆峪的历史对骆峪的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这个讲座的意义就在于此。

这个讲座是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去年就做了安排,这次委托我来主讲。本来我没有这个资格,一是我本人水平有限,二是我在这方面没有做过深入研究。但李会长认为我在县档案局史志编研科多年担任科长,又是1992年版《周至县志》的编辑,在史志工作领域求学认真扎实,有唯物主义观点,我就不知深浅地接受了。好在咱们周至研究历史之风盛行,有好些人已作出了辉煌的成果,我就把他们的成果拿来,加上自己的逻辑思维,集中整理出这个讲座稿。给我提供成果的有毛敏毅先生、李瑞祺先生、荣志芳先生、王超先生、郭永社先生和网上一个不知名的周至作者,在此我向他们表示感谢和敬意。

这个讲座我打算讲两个大题,一是古骆国,一是傥骆古道。

一、关于古骆国

古骆国地处今周至县城西南15公里的骆峪镇骆峪村。古骆国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重孙骆明的封国,史称鲧父之国(鲧是骆明的儿子,大禹的父亲),是周至地域上最早建立的部落方国。古骆国属母系氏族后期,即部落时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在建立夏朝之前,属于原始社会时期,为史前史,距今已有4500余年历史。现有古骆国城遗址,2005年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 自然风貌

古骆国城区位于秦岭北麓浅山地带,骆峪河出口处。古骆国辖区大约南依秦岭,北临渭水(当时渭水紧靠南岸,即今竹峪、青化、翠峰、广济一线黄土台原的北缘,河面宽广,河水滔滔向东奔流),西接翠峰青山,东临黑水。长20公里,宽6公里,海拔500—700米。

骆峪风景优美,聚气纳宝,风水之地。骆峪河发源于太白山北麓,一路流来,汇集了9道山脉的溪水,9龙汇一,故骆峪亦名九龙口。谷口东有黑凤山、红崖梁,南有官坡峰、照壁山、老庙梁,西有青龙崖、白土山、神灵山,北有黄陡坡,群山环抱,气象万千。骆峪东面红崖梁有红土,青龙崖有黑土,西面尚兴村二组白土山有白土,南面杜家坡有蓝土,北面黄土坡有黄土,五土萦绕,形成五色朝染之势,乃王者居之。土生五运六气,土气盛得王,五土产帝王,古骆国就产生于五土之中。

(二) 古今变化

西周早期,渭水以南的南塬,属于周人的重要活动区,周先祖于这一带屯兵养马,发展军事,于骆峪兴修古道,穿秦岭通蜀汉。(骆峪的东石门就是周先王古公亶父所凿)。公元前314—前257年,秦人在周人的古道基础上开通了关中通往汉中、川、贵的古栈道,这一时期骆峪成为秦国军需粮草物资储散之地。

汉高祖刘邦建都长安,傥骆古道直通蜀汉,骆峪还是交通要道。汉武帝重建上林苑,东至蓝田西至周至,这一地区为皇家园林,骆峪山好水好,又是古道北口,吸引了大量的达官显贵和游客前来游玩赏景。这一时期骆峪兴建了东岳庙、圣仙庙及玉皇庙,恢复了禹王庙、白马祠(鲧庙)、骆明祠堂(老庙),这些庙的古钟记载为汉铸造。

魏晋兵家往来,时兴时衰。隋唐盛世,周至属京郊之地,骆峪属终南仙境之一。唐人在古骆国城遗址上兴建了骆口驿站,达官贵人常来此游山玩水,诗人杜甫、白居易、元稹、章孝标、岑参均在骆峪留下了墨迹。唐德宗曾来骆峪圣仙庙烧香,后人于庙院立有碑石以做纪念。这一时期骆峪增加了不少庙宇。

先时,骆水东、西都有人居住,称东骆峪和西骆峪。宋元时骆峪遭水害,因东骆峪地势低被冲毁,之后再未恢复,西骆峪幸免。这一时期远不如隋唐繁荣兴旺。

据碑文记载,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是唐之后骆峪比较繁荣的时期,骆峪口已形成大集镇,一直保持到建国初。虽经战乱和自然灾害的破坏,骆峪古镇依然繁荣,经济贸易久盛不衰。六七十岁以上的人,还留有他清晰的记忆。

骆峪古镇座落在谷口,沿骆峪河两岸依山而建。店铺林立,商贸兴隆,是山区和平原货物的集散地,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商,车水马龙,煞是热闹。街道为南北走向,街长1500米,南起龙凤桥脖子,北到黄土坡下,东沿骆河河堤,西至西梁脚下,形成一个街区,分为东西两条街,直通南湾,向南是傥骆古道,南通佛坪、华阳、老县城,直达洋县,山货由此集散,百货由此入山通往岭南各地。北有两条大道,一条通往东北的周至县城,一条通往西北的哑柏古镇,骆峪街如一个”人”形,街中心好似人的身子,南如人头,北边两条大道如人的腿。来自骆峪的京货、山货都可在骆峪消化、集散。清朝骆峪常住居民600余户,人口3000余口。这时骆峪古镇店铺齐全,字号林立,生意兴隆,各行各业一应齐全,布匹、百货、药铺、诊所、粮店、油店、旅店、染坊、日杂、理发、当铺、铁匠铺、肉架子、车马店、山货店、生漆行、板店,各种商号有100余家,街道周围的磨坊、醋坊、油坊、碾坊、酒坊无不兴旺。骆峪古镇驻有军队、地方保安、邮差、驼骡队、官府驿站。街上行人来自各地,口音南腔北调,红男绿女,长发小辫、皮靴军装、礼帽、洋服,南来北往,熙熙攘攘。常居人口籍贯达13个省市。骆峪街道两旁街房3间一座,5间一院,两间一居,青石台阶,店铺多为5脊6兽,木板楼阁居多,多为石土砖木建筑。最红火兴旺的地方由郭家、张家、常家、魏家几大家占有。张、郭两家的烧酒生意兴隆,青龙酒、龙窝酒曾为皇家贡酒;常、魏、张3家药铺世代相传,远近有名;张氏染坊、邓氏、季氏铁活、陶氏木活,技盖一方。骆峪最兴盛时日有3集,早米集、中午日杂百货、下午柴炭山货,二、五、八逢大集,猪、牛、羊、马上集交易,热闹非常。骆峪以山货交易为主,由古道深山背出的木耳、核桃、蜂蜜、中草药、生漆、栗子、木炭、木板、扫帚、锨把、木棍、笼圈及盖房用的木椽、木板、檩子、栈子,销量居秦岭以北各沟之首。

这里寺庙众多,在方圆10数里范围建有玉皇庙、圣贤庙、文王庙、东岳庙、来福寺、太阳庙、奎星楼等20多座庙殿寺院。寺庙内共有10多座1米多高的大铁钟和几十通石碑,古柏森然,古意肃然。庙多自然庙会多。骆峪庙会每年除农历五月大忙外,月月有庙会,全年13次。为了过庙会,一个集镇竟有两个戏楼,还有骆峪戏班。逢庙会唱大戏、耍社火、跑竹马、走高跷、舞龙灯、放焰火、念曲子、诵经文。十里八村送纸火的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平日里,古镇上诵经声、读书声、讲道声、叫卖声、牛马声、鸟禽声,伴着沙河(即骆峪河)流水声,奏出一片繁华之音。

骆峪古镇的基本布局是:古镇南端,山口梁头,坐西向东,扼守道口的是老庙,从老庙向北直至玉皇阁后侧,顺河南北一条街,为木材、板材、木炭、柴草市场;在当家梁的梁头上坐南向北坐落着庞大的玉皇阁,周围和龙化桥北、驿站以西,为客栈、寓所;再向北就是砖木结构坐南向北的戏楼,在街中心,和戏楼相对而建的是坐北向南的六间圣贤庙,庙后就是药铺、罂粟店和无所不有的各类店铺;再向北是烧酒和染坊等作坊;再向北至白龙池是农副产品市场;过白龙池一箭之地是坐北朝南宽大宏伟的来福寺,来福寺北是北街,为庄稼人集居之地;来福寺西上黄土坡不到一里,左塌桥沟北边、东边就是森然庞大的东岳庙;穿中街各巷向东是东后场,这里是家禽家畜市场;再向东,由老庙(原罗汉寺)前至黄家湾以东,沿沙河两岸,南北四里长,是一连串的水打磨,此为一大景观。过沙河往东,南至龙窝,北至清河口,南北延伸二里许是东骆峪,东骆峪南有龙王庙,北有禹王庙,中有观音庙,一律坐东向西,面向白龙池,好似东海蓬莱;南北随街道的延伸,农户商行、店铺交错排列,井井有序。河西正街以西,东西分四条街,街街通中街,南中街至西岭梁跟,坐西向东有太阳庙,北中街西梁下是地母庙,两中街之中,一个是坐南向北的没爷庙(庙里没塑神像,本来是文王庙),一个是贯通中街的,圣贤庙以西百余米,坐北向南,砖木结构的西街戏楼;再往西北便是几户大庄园。过龙化桥北,东西两面临水,门向北开的小城,便是骆明王府,后改为驿站,元末明初又改为王彦龙王府。站在山头俯瞰全镇,好一个山水丘梁构成的美好世界,山林、竹柏、寺庙、街道、河流、庄户、人家,各得地势,各得其所,展开一副美丽的画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邮亭北墙上写的唱和诗赞曰:“石涌百泉会,云破千峰开。平生烟霞侣,此地重徘徊。今日勤王意,一半为山来。”

骆峪古镇最终消失于1958年。在这之前一些古建筑就开始受到拆除破环。隋代重建的老庙,分为前后殿,供奉着山神、土地、龙王,十八罗汉,庙北有骆家祠堂,周围古柏百余棵,最小直径50公分。1954年,县教育局为了修建南留中学,拆除老庙,砍伐树木,用作建校的材料。1957年,又把玉皇庙拆掉,伐走庙内50余棵古柏,最小直径60公分,建了广济中学。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全国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西骆峪河因水量充沛,谷口开阔,成为周至县建设水库的当选之地。于是,将骆峪村的老户一部分迁至村北西侧梁上梁下,新建2条整齐的街道;一部分迁到现在的新村。新落户的村民,有来自苏村、南留、高庄等村,迁回原处。其余古庙全部拆除,4座古钟被砸烂炼了钢铁,14通古碑,尤其是载写古骆国史料的3·5米高石碑,大多被砸烂烧了石灰。1958年10月,西骆峪水库工程开建,集周至、眉县、户县3县数万劳力,车推担挑,人拉人夯,至1961年8月停工;后经1968年冬续建,1970年7月竣工。建成坝高31米,坝长820米,库区南北长1500多米,东西宽600多米,面积达887.7亩,库容量659万立方米,以蓄水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人工平湖。原来的古骆国遗址和骆峪村原址几乎全部没于水下。水库建成近40年来,为下游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这片波光潋滟的水面,也给骆峪新村造成了一片桃源仙境。通往县城的道路和陕西省环山旅游大道交叉于村北,交通十分便捷。骆峪乡政府就建在村中。2015年,骆峪村有人口218户910人,耕地1200亩。

骆峪村的行政区划在明以前各代史料缺失。清初(1644后)属西沟乡欢乐里。清末民初(1911前后)归西南区师家所(驻师家庵)。民国中后期(1934—1949.5)属骆峪联保、马召乡。解放后归马召区骆峪乡。1956年撤区并乡归翠峰乡。1958年归广济公社东寨管区(驻雷神寨)。1962年归广济公社骆峪管区。1980年归骆峪公社,1984年改为骆峪乡。2014年改为骆峪镇。

(三) 历史记载

《通史》、《尚书》、《春秋》、《孟子》、《史记》均载:“鲧父骆明封于骆国”。

《诗·小雅·四牡》:“啴啴骆马”。《毛传》:“白马黑鬣曰骆”。骆是一种祥瑞之兽,作为这一部族的图腾,而把自己管领的封地称为“骆国”则是顺理成章之事。

罗泌《路史·各国记》载:“古之骆国,鲧父之国,东北宜寿县有骆峪,故盩厔地”。

清乾隆五十年(1785)《周至县志》载:“骆谷,盖古之骆国也”。

民国十年(1921)《广两曲志》载:“五帝时,鲧父骆明封于骆,为骆国。商兴,郝存,骆废。”(骆国之后有郝国,“商帝乙之弟期封于郝,今之郝村。”)

《陕西通志》载:“夏、商、周国邑考有骆国”。

《西安通览》载:“骆国,位于今周至县骆峪乡骆峪口一带。骆氏是传说中原始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一个部落。它是早期姒姓的夏侯氏部落中的一支”。

据《周至大事记》和 1992年版《周至县志·大事系年》载,传说从公元前24世纪的尧舜时代到公元前1562年夏朝灭亡,周至地一直属骆国,共800余年的历史。传说从骆明到禹祖孙3代,都生活在骆峪这处古骆国的土地上。他们和户县的有扈氏都姓姒,出自共同的部落。

夏禹时有扈氏国,启灭之建崇国,是部落联盟后期与夏启同姓姒而组成黄河部落族联盟的“十二牧之一”,亦称扈国。禹于中原将帝位传于子启,扈于启不服,启率族战于甘野,作《甘誓》,有扈氏败,启灭扈国又建立崇国。崇在沣、镐一带。即今之户县甘亭。

女娲氏国,位于今临潼骊山。是我国古籍中记载最古老的一个母系氏族部落,被认为是华夏民族始祖,尊为骊山老母。

华胥氏国,位于今蓝田县华胥镇,华胥氏,是传说中的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定居在蓝田一带的古老氏族部落。

以此来看,骆国、扈国、女娲氏国、华胥氏国皆为陕西关中地区最早的古国,是陕西人文始祖的发祥地。

(四) 历史遗迹

古老的文明,悠久的历史,古骆国在这里留下了俯拾皆是的遗迹。主要有骆国城王府遗址、大禹出生地禹谷遗址、骆明故居老庙台遗址、白马祠遗址、龙洞龙泉遗址等等。

古骆国王府城:位于今骆峪水库西侧,三面临水,一面接陆,为黄土夯成,方形,占地约10亩,传说为鲧所筑。古城东北角建有白马祠。史载古城多次重修,最终毁于何时无从查考。唐代于古城遗址筑有骆口驿站。1958年建骆峪水库,古城遗址部分被水库占有,今水库西南侧,有巨石相磊为台,即为骆口驿站的围墙一角,与遗留的60余米(东西走向)古骆国城墙相接。古骆国遗址,2005年申报批准为陕西省第四期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骆明故居——老庙台:入骆峪口一里之遥,骆河西一山丘上,是骆明当年居住的地方。骆明死后,鲧继位,于骆河口筑城,鲧迁入城中,于此给骆明修庙,后人叫宗庙,也叫老庙。后庙毁,毁后又重修,重修又被毁,但遗址始终保存,人们习惯叫这个地方为骆明故居——老庙台。外地骆姓后裔回骆峪寻根问祖,大都来老庙台瞻仰,在此留影、纪念,临走带一小包黄土回家,以示认祖归宗。

白马祠遗址:白马乃鲧,白马祠为鲧的宗庙。建于古骆国城东北角,传说白马祠很宏伟。古时骆峪遭遇洪水,古骆国城被水毁,白马祠被洪水冲走。1958年建骆峪水库,白马祠遗址被水库占有。

禹谷:又称禹沟,位于西骆峪水库东,今红旗村四组。为东南方向一条小山沟。当地人代代相传是大禹的出生地。若遇天旱之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禹沟设坛求雨,听说有求必应。

龙洞、龙泉:传说骆峪口禹沟北的龙洞、龙泉因生大禹而得。大禹出生禹沟,禹沟北一里地有一小山头,山上半腰有龙洞,山下有龙泉。据传,大禹出生那天,风雨交加,电光闪闪,雷声大震,雷电声中山咀石崖被击开一个洞口,即龙洞。现存,洞口可一人通过,洞内可容2至3人,洞壁有龙爪迹清晰可见。山下喷出一泉清水,泉水清亮甘爽,水量充足,四季长流。现在西骆峪村村民饮用的水仍是龙泉之水,用管道通过骆河河底引入村里。据说旧时,医学不发达,人得疑难杂症,求医不成,取龙泉之水饮之,可转危为安。民皆信之,视为神水,方圆几十里取水治病者络绎不绝。

(五) 历史人物

古骆国,今已难觅史迹。但与古骆国有关的三个人物——骆明、鲧、大禹,却个个是名震古今的伟大人物。

骆明:系轩辕黄帝世系子孙。古存典籍有两种说法。其一,骆明是黄帝之三子。《山海经·海内经》云:“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生禹,鲧禹始布土,均定九州”。其二,骆明是黄帝重孙。《通鉴·前编》载:“颛顼娶邹屠氏之女,生骆明,骆明生伯鲧,伯鲧生禹。然则伯鲧乃颛顼之孙,而封於骆国者,即鲧父骆明也。其时未有五等之爵,故止称国云。”根据时间推算,轩辕黄帝至舜帝,其间已历8辈,至夏启已是10辈,因此,骆明不可能是轩辕黄帝儿子。今取《通鉴》之说为准。骆明是颛顼的儿子,昌意的孙子,黄帝的重孙子。鲧是骆明的儿子,大禹是鲧的儿子。鲧和禹最先率领人民与洪水做斗争,布置山川平原,划定九州。

《西安通览》载:骆明,早期姒(音四)姓夏侯氏部落的一支,降生于黄帝时代,被封为骆国之主。

骆明受封于骆,为骆国之主,逐渐由狩猎变为农牧。时天下洪水泛滥,骆明联合四方部落与洪水作斗争,直至百岁而终。

骆明卒,举国悼念,赞曰:“骆父尊帝命,为民效力,同民共荣辱,日出日落治国于骆土,他方部落无不敬之,其逻法不变,使民其安”。

鲧:鲧乃骆明之子。鲧生在骆国,骆明卒,鲧继承了部落酋长之位。后来成为帝尧的臣子,被封在崇国(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间的崇山),故号崇伯。据传他是筑城的发明者。

《史记·五帝本纪》载: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愿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音及)鲧於羽山。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意思是: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丘陵,老百姓为此都非常忧愁。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帝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于是在羽山海边诛杀了鲧。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亲治水的事业。

《山海经》载:尧时“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在山西临沂县界)。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开筮》注:“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大禹:鲧的儿子,名曰文命。大禹是中国古史中记载的中华民族最早建立的第一个夏王朝的缔造者,也是中国古史记载治水功劳最大的一位英雄人物。

《黄帝与黄帝陵》载:夏禹号夏后氏,黄帝玄孙,姓姒,名“文命”。

《史记·夏本记》载: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音尧)。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意思是: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很好地完成尧帝的勋业。(司空,古官名,与司徒、司马同为三事大夫之一。司徒,又称司土,主要负责管理王室土地和农业生产;司空又称司工,主要负责王室的工程事务;司马,最高军事官员。)舜说:嗯,好!于是任命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还是你去完成这项工作吧!( 契,音谢,传说为黄帝之后第三位帝王帝喾的儿子,任为司徒,封于商,在今河南东南,为商朝始祖;后稷,名弃,传说为黄帝之后第三位帝王帝喾的又一个儿子,为舜掌农事之官,周朝始祖;皋陶,音高尧,相传为舜掌刑狱之官,职名“大理”。为中华民族第一大姓“李”姓之初祖)。

禹受命以后,恐遭株连,过渭涉洛,辗转到黄河壶口中,在壶口受到启发,改鲧用堵水法治水变为堵水与疏导相结合之法治水。他率领技工和百姓“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实地勘测调研,“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他节省各项开支用于治水,“薄衣食致祭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农田水利设施)。兢兢业业,“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檋(檋音yu,带鞋钉的鞋),”左准绳,右规矩,测量工具不离手,脸变得又黑又瘦,“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 他首先从渭河开始治理,取得成功,又转治洛水,由洛水又转治黄河。入山西,下河南,北进河北,南到湖北,对这些地方的河流山川进行治理。“以铜以兵,以凿伊阙,通龙门,决江寻河,东注于海”。《左传》称赞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若没有)禹,吾其鱼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足迹踏遍神州大地山山水水,所到之处被称为“禹迹”,禹迹尔后成为全中国的代称。“芒芒禹迹,划为九州”。据传是禹把全国划为九州——冀、兖(音演)、青、徐、豫、扬、荆、梁、雍,这是中国最早的行政区域,九州成为中华大地的代名词。大禹治水成功后,舜禅让帝位与禹,禹于中岳嵩山——禹都阳城建立了夏,铸九鼎立于夏都,成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三苗反叛,禹聚诸侯讨伐,获胜。又“身执耒锸(音累叉)以民为先”,叫益把稻种发给住在低湿地区的人们,让他们种水稻。又让稼穑高手后稷把不同品种的粮食发给大家,“教民稼穑”。禹的一系列措施为发展原始农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禹继“天子”位,不辞劳苦,巡行天下,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传之久远的声望。禹卒,葬于会稽山,史称禹帝,共在位45年。

(夏朝共传子孙14世,17王,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历史地位,后来“华夏”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大禹是一位被尊奉为大圣人、十全十美的楷模人物。是中华祖神中最有影响、最具现实、最接近事实的一位先祖。他是各个时代、各个学派的中国历史学家公认的一位中华神。

《史记·夏本记》如此称颂大禹: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音魏,勤勉)穆穆(肃静),为纲为纪。意思是: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说话的声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律”最初为定音律的管子,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确定乐音高低的标准音,故有十二律。其中六个奇数为阳律,称为“律”,六个偶数为阴律,称为“吕”,合称“律吕”),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度本义为计算长度,《索隐》说唐时的巫师作法时的动作称“禹步”,即说动作有一定的法度程式),重要的规范准则都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肃敬,堪称是百官的典范(纲,结网的大绳,纪,散乱之丝理之使有统绪,《笺》“以网罟喻为政,张之为纲,理之为纪”,意为天下维系的大纲和治理的统绪)。

《书·大禹谟》称大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书》称尧之德,曰“钦明文思安安”。《史记》释之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称舜之德,曰“以孝闻”。称禹之德,曰“亹亹穆穆,为纲为纪”。故尧之德如天如神,无以附加,舜之德在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禹之德在修身。《五帝本纪》赞帝喾,曰“脩身而天下服”。禹亦如此。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1952年著《奴隶制社会》说:“中国的奴隶制社会由夏开始,之前都为传说时期”。禹建立了夏王朝,开创是奴隶社会,禹是古史传说中由原始社会走向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人。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1933年写《史前社会研究》说:“禹时代为中国母系氏族的完成时期”。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结束母系氏族传统建立婚姻家庭的第一位古帝,实有其人,是一位中华始祖,中华称王的第一人,夏朝奠基人。历史学家范文澜、郭沫若都认为禹是夏朝的实际创立者,是“古帝中最被崇拜的一人”,因而是“华夏第一君”。

大禹在全国多处都留下遗迹。河南开封有“禹王台”,河南有禹县,禹县有“禹王锁蛟井”,浙江绍兴有“禹庙”、“大禹陵”,山西河津有“禹门口”,夏县有“禹王城”,陕西户县有“三过村”,陕西周至曾设过“禹乡”,骆峪口有大禹生地“禹沟”,有大禹出生时被雷电击开的“龙洞”、“龙泉”。

(六) 历史传说

在中国,大约从170万年前古人类出现,经过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母系氏族以及三皇五帝,直到公元前21世纪(前2100年)夏朝建立,大约169·5万年时间为史前时期。所谓史前指无文字记载以前的历史。

古骆国就是史前时期的历史,只能是传说史。

传说骆明为天神所赐,降世后被部族人抚养成人,取名曰明,生而睿圣,受族人喜爱,及长精于骑马狩猎。一日去秦岭深山狩猎,见一通体白色,黑鬃,似马非马,似骆驼非骆驼,长约8尺,高约6尺,体形高大的猛兽,向他奔来。明见此兽非但不怕,反而心喜,心想若得此兽,我将幸也。思想之间,兽已近前,明就地一跃,抓住兽鬃,跃上兽背,此兽尽力嘶吼奔腾跳跃,欲将他甩脱,明紧抓此兽不放。经过几个时辰的较量,此兽被明驯服。之后方知此兽叫骆。从此,明外出狩猎,同异族征战,以骆为坐骑,皆收获颇丰,天下无敌。本族老少皆敬之,举为酋长。方圆百里远近闻名,外族部落纷纷前来投靠于明,尊明为首领。

明以骆作为部落图腾,举行集会、战事,以骆的形象为标志。黄帝听说明得到神骆一匹,天下无敌,即召见明,封明为骆国之主,赐于骆姓。

中国历史上有鲧腹(复)生禹的神话:传说在洪水泛滥之世,帝未受命鲧治洪水,鲧看到洪水滔天,挺身而出率众与洪水斗争,鲧未取得帝的同意,窃天帝的息壤以堙洪水,冒犯了天帝的尊严而被杀。鲧被杀时不服,死后3年不腐,剖腹生禹。父子相承,继续与洪水做斗争,后大禹治水成功。

据传大禹生于古骆国禹谷。如果这个传说属实,其父鲧也应生于古骆国,并至少在此生活到成年成家之后。

传说鲧治水未能成功之际,禹又被举荐续其父未竟之业,治理天下水患。禹奉命于父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以天下为已任,与百姓同甘共苦,3过家门而不入。直到30岁才成婚,婚后4天就上工地。连妻子生儿子他都顾不上看一眼。劈开长江巫峡,使江水奔泻而下,流向大海。经过父子22年时间的治理,肆虐人类的茫茫洪水终于就范,取得了治水的胜利。禹治水是我国上古时期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为民造福、遗惠深远。

按古代神话中说禹是上帝派到下界来铺设土地的神,故称神禹。说土地上的山川都是他奠定的,故被奉为土地之神——社神。古代又有洪水的传说,神话结合到传说里,禹就成了治理洪水、疏导山川、划分九州的大圣人,故称大禹。

(七) 骆氏氏族

骆姓是以古骆国国名为姓,源自周至县骆峪镇骆峪村,骆明是中华骆姓的始祖。

夏代之后到了商代,周至地面有了郝国,郝存、骆废。随着部落国的兴亡、民族的迁移,骆氏族同中华其他氏族也一样,遍布华夏。由于历史的原因,骆氏没有留下一个明确详实的氏族脉络族谱。改革开放以后,寻根问祖之风盛行,骆氏族人也不例外。1993年河南洛阳市重建骆宾王墓,洛阳的骆氏后裔来函邀请骆峪派员参加骆宾王墓重修祭祀仪式,骆峪因故未能派员前往。

浙江义乌市骆姓家族庞大,曾有骆姓后裔前来骆峪寻根索源。山东大学教授骆承烈先生曾来骆峪寻根问祖,并与周至县文士王子奂老先生进行交流,并结为友好,多有往来。西北大学教授骆部唏先生曾来周至骆峪寻根索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骆学金先生兄妹二人两次携家谱来骆峪寻根问祖,经骆峪村原村支部书记接待。

作者:李文斌,图片:骆继宾;文论由周至县政府网首发刊登,骆姓论坛整理发布

傥骆古道是我国古代人民世世代代开拓创造辛勤劳动的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与大自然长期斗争取得的伟大胜利的见证。古道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使我们充满民族的自豪感。它是我们珍贵的古文化遗产。特别是骆峪古镇的古骆国是周至县文明开化史的源头。因此我们珍惜和爱护傥骆古道的古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它,很有必要,势在必行。近几年来,依托当地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创建古骆国历史文化城、西骆峪水库度假村,成为县、乡、村三级谋求骆峪发展的焦点和亮点。一个重现昔日辉煌的西骆峪村,不久就将展示在世人面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