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入海口南岸,陆地伸向广袤大海的最东端,是一座名叫“梅花”的小镇——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梅花镇。据悉,此地三面环海,最早因渔民落脚聚集而兴,因唐时多植梅树而得名。在清道光年间拟定的乡约中,当地人亲切地称呼家乡为“吾梅”。
站在古城墙遗迹旁远眺,滩涂茫茫,水天一色。
梅花镇。姜亮摄
打渔是梅花镇人的传统职业。当地人管打渔叫“讨海”。“讨小海”意为就近在滩涂和沙洲捕捉鲟、虾、鳝、贝等小海鲜,“讨大海”则指驾船到更远的海域设下定置网,捕捞体型更大的鱼类。
时近中午,小镇上的餐馆“冒出”迷人的咸鲜味,鱼丸、淡糟松鱼、一蛏十八烹……鲜嫩多汁的海味,承载了梅花镇人餐桌上代代相传的幸福感。
世代以海为田,梅花镇人对大海抱有深厚感情。如今的梅花镇是福建省十大渔业强镇之一。在这里,作为梅花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组成部分的渔民之家和镇政府比邻而立,用鲜鱼拌盐发酵而成的调味品——鱼露制作技艺,已列入区级非遗名录,贝壳艺术品制作成为渔镇学子课外活动的“标配”。
梅花古城巷子内,居民正在处理新鲜海获。人民网 黄东仪摄
梅花镇的孩子们展示亲手制作的贝艺拼贴画。福州市长乐区梅花中心小学供图
千年“讨海”,百年“戍边”。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沿海选址建立军事堡垒。梅花镇因其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被选为扼守闽江、抵御外敌的海防要地。这是梅花镇筑城的起点。
据考证,梅花古城墙沿将军山麓修建,高约6米,周长约2046米。对于古城墙的保存情况,对比福建省内其他抗倭古城,多年来深度参与古城遗址保护的梅花镇乡贤黄金兴颇为自豪:“基本上墙体断断续续的都还在。”
东门是古城墙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图为梅花镇居民从古城墙东城门下走过。人民网 黄东仪摄
漫步梅花古城,一段段古城墙遗迹掩映在草木间,串起关于曾经那段海防岁月的光荣记忆。图为古城西面的城墙遗迹。人民网 黄东仪摄
历史给予梅花镇厚重底蕴。
2019年,梅花镇成为长乐区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23年6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福州市长乐区梅花镇保护规划的批复》(以下简称《保护规划》)发布,梅花古城保护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保护规划》是指导梅花镇保护、发展和管理的法定依据,明确规定修缮改造、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等标准,为我们明确了保护和开发的层次及范围,也为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就是要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理念。”梅花镇党委书记张玉官表示。
自2019年以来,梅花镇在对现有区级文保单位、文物点进行保护的基础上,累计摸排有价值可利用古厝222栋,列入重点保护建筑49处,均参照文物标准加强保护。
在古城保护过程中,土生土长、热爱家园的乡贤群体是重要力量。2022年,陈键飞、陈礼球、林财官、黄金兴四位梅花镇古稀老人经过数年资料收集、走访调研编写成的《梅花镇志》正式出版。该书纳入“福州市村镇志精品文化工程”,问世后“一书难求”,不少求书者都是镇上的年轻人,还有远在外地的村民。
今年2月,基于《梅花镇志》等资料打造的梅花古镇展示馆开馆。“这座古厝原先是民国的旧盐仓。在改建成展馆的过程中,整个外墙都依然是旧的,保留了原本的框架。”年逾七旬的黄金兴深有感触地说,“把旧的建筑保留下来,能最大限度地激起我们梅花老百姓的乡愁记忆。有些梅花人可能去省外甚至国外打拼,但当他们回来看到展示馆,都会想起小时候曾在这里买过盐巴。”
黄金兴抚摸着梅花古镇展示馆外墙。人民网 黄东仪摄
古城居民行走在梅花古城西施弄的石板路上,这条小巷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人民网 黄东仪摄
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更具底蕴;在发展中保护,保护激发活力。
这个“五一”假期,梅花古城将举办“海防佑古城,梅花沁人心”首届海防文化旅游活动。活动将通过“城楼抗倭”情景剧、国风方阵巡游、“梅城奇遇”沉浸式剧本互动等活动展示“海防古城”特色,通过包括学生古风舞蹈《上春山》、花篮舞、伞舞、笛箫演奏、诗词吟诵在内的“山海实景”沉浸式表演让游客体验古城的历史之美、人文之美。
“守护好梅花古城的核心价值,实现历史建筑保护与古镇品质的同步提升,做到既盘活文化遗产,又留住乡愁记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掘出梅花特有的文化IP,从而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梅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林晨说。
(责编:陈楚楚、刘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