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这两个宝鸡典故告诉你,中国自古就尊师重教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0-19 16:05)
文章正文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中国人崇尚的“天地君亲师”之一。一位好老师可以让一个人幸运一生,一位好老师也可以造福一方。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9月9日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积蓄传承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全党全社会以“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的精神,大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之风,大为“师严道尊,民知敬学”之举,让绵延不断、经久不衰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在第35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来盘点一下宝鸡历史上两个与教育有关的故事,追寻宝鸡人尊师重教的典范。

燕伋望鲁:一座土台铸就的深情

要说现代人的生活,在古人看来真是神话般的日子,光就通讯一项就厉害非常。现代人无论何时何地,想别人了一个电话、或者发个微信视频就可以沟通。但两千多年前,只能“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了。

在宝鸡千阳县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有一人因为思念恩师,每每登高望远眺恩师所在之地时,总是要用衣襟掬一些黄土堆在脚下,日久便堆成了十余米高的土台。他叫燕伋,土台被称作望鲁台。

公元前 541年,燕伋出生于千阳千河南岸的燕家山,自幼聪颖伶俐、勤奋好学。 22岁时,遵父遗命,负笈千里,前往鲁国,从师孔子。23岁时,燕伋跟随老师周游列国,考察礼制。5年后,返回家乡,开始耕读生涯。公元前 506年,35岁的燕伋追随孔子前往齐国,接受了齐鲁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又过了 5年,燕伋荣归故里,在家乡设坛授教长达 18年,在西府地区传播儒家思想。公元前 483年,孔子的儿子孔鲤去世,燕伋第三次前往鲁国,吊唁孔鲤,安慰孔子。公元前 479年,孔子去世,时年 62岁的燕伋守孝三年。燕伋 65岁落叶归根,怎奈思师心切、郁郁寡欢,与第二年追师而去。

一方土台,两千公里,连接着秦与鲁、千阳与曲阜,不知道那时,燕伋登上高台能否望见鲁国,但他一定是情深义重的。他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可见至深,而在具体行为上,燕伋尊师的举动和行为更是令人动容。

绛帐传薪:一把草的起死回生

这是一个帅哥学者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马融,字季长,东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出生于扶风四大家族之一的马氏家族,伏波将军马援为其族祖,将作大匠马严为其生父。

《后汉书马融传》载,马融“为人美辞貌,有俊才”,虽然可以靠脸吃饭,可马融偏偏要靠才华。曾受教于著名学者挚恂及同郡班昭。

班昭出生于扶风四大家族之一的班氏家族,是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汉将军班超是其兄长、文学家兼汉成帝妃子班婕妤是其祖姑,可谓满门名人。班固死后,班昭奉旨续写《汉书》,并被汉和帝召入宫中教导皇后和嫔妃,被尊为“曹大家(姑)”。《汉书》刚面世时,许多人读不懂,马融便拜伏在班昭门下学习《汉书》。汉安帝时,马融入仕,历任校书郎、大将军从事中郎、南郡太守等职。

马融学识渊博,尤长于古文经学,一生注书甚多,明人辑有《马季长集》9卷。他在扶风设帐授徒,常有千人之多。时人到此处第一眼就能看见这顶绛红色帐篷,故而该地被称为绛帐。

相传马融的教学方法最有创意,喜欢一边欣赏女乐们悦耳的丝竹演奏,一边侃侃而谈。这种潇洒的授课方式,大有寓教于乐的意味,简直就是汉代版的行为艺术!虽是个另类大贤,但马融并不是个“佛系老师”,他对门人弟子非常严格。据传有一个学生违反了制度,马融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执草怒打该学生,血染草秸之后,掷之于地,秸秆立时复活,开花结果。人以为奇,便将这种草称为“传薪草”。

此外,马融与学生之间还留下了“绛帐授徒”“吾道东矣”等多个历史典故,李商隐诗句:“绛帐恩如昨,乌衣事莫寻”,龚自珍所谓“孔壁微茫坠绪穷,笙歌绛帐启宗风”,也都是在说马融的故事。正因为他对学生严格,才培养出了东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刘备的老师卢植、汉末连任三公的马日磾等东汉名儒,在中国经学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从燕伋望鲁到绛帐传薪,一个思念老师,一个严对学生,为后世留下了师与徒的典范,也为当代校园里学生骂老师、老师不敢管学生等教育问题给予了启示。一个文明的时代,应重视教育、尊重教师,让“尊师重教”成为社会风尚。今天,让我们一起向所有教师致敬,愿他们的每一份努力都不被辜负!(宝鸡新闻网记者 黄河)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