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长河,时间在宝鸡积淀,古老王朝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一代代人追寻探索。出生在宝鸡岐山的牟柏苍被这里厚重的历史深深吸引,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炎帝文化和西周历史上。30年来,他发表新闻稿件、电视纪录片、网络专题、高层访谈、新网直播和史学论文、散文等500多篇(部),向世人娓娓讲述宝鸡的历史和故事。
钟情历史研究 挖掘宝鸡故事
大学毕业后,牟柏苍在岐山高中担任语文老师,1984年他被招聘到宝鸡广播电台从事新闻工作,1994年调入新华社,先后任陕西音像中心主任、《陕西内参》编辑部主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编委、新华网陕西频道总监等。
在从事记者工作的时候,他就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情有独钟。1986年,他开始了对炎帝文化的研究报道,在省内外媒体播发了《姜水河畔神农乡》等系列新闻;1987年4月,他发表了新闻述评《同是炎黄子孙、为何祭黄不祭炎》,此后相继采写编发了近二十篇(部)史学评论、新闻稿件、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广播剧等。
30多年来,牟柏苍以一个记者的视角潜心研究中国上古史和中国古代史。1992年,每天18:45播出的纪录片《宝鸡圣迹》《炎帝园陵》收视率极高,片中把宝鸡炎帝祠、炎帝园,炎帝陵、炎帝节等历史人文景观第一次浓缩展示给了华夏儿女。
“西周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牟柏苍情系家乡,不久前结束的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大会上,牟柏苍为家乡文化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宝鸡应该把周文化产业做起来,把西周文化的旗帜树起来。”对岐山周原这方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中华文明重要源头之地的崇敬和膜拜,促使牟柏苍近年来在西周历史文化探源上做足了功夫,一批在业界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问世。
陕西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冯积歧曾评价牟柏苍:“他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西周,不只是他的身体,他的精神世界完全融入到了历史之中。所以,他笔下的历史事实稳如泰山,不可动摇。”
如今牟柏苍已经成长成一名学者型媒体人,他以一个记者的阅历、见识和触角对西周文化和文明的探究及其成果,集中反映在他所撰著的鸿篇巨著《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一书,《风雨兼程走西周》等文论中。
其中《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一书,融史论、纪实、编年、图片、表格五位一体,立意新颖,点评得当,史料详实,记述准确,而且配有丰富的图表。最为可贵的是他把西周放在世界五大文明的历史旋涡和大背景中,在人类自身的冲撞、互动和发展进步中,看中国的位置和永恒。他更是向世人积极推介,“西周历史勾画出中国梦的原始蓝本,是中华民族长治久安的原动力。寻梦西周是中国梦的远古回声,是对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扫描。西周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磅礴之力
“当西方文化扑面而来、东西文化相互撞击、交融之时,中国更需要彰显自身文化自信,竖起华夏民族的文明旗帜。”牟柏苍打开西周历史“硬盘”,评述西周和世界文明的差异优势及共生共荣。
“人类历史长河中,巴比伦、古埃及、爱琴海和古印度等文明各有辉煌显赫,也有陷落断裂,甚至渐远渐消。而华夏文明历经数千年不断不衰,虽然中间也有些许低潮,但总体看来一直保持了比较旺盛的生命活力。”
随着《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一书的出版,日本NHK电视台闻风而来。其国际部部长、总编辑和董事两次专程来西安和牟柏苍交流摄制和在日本的播出事宜。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部和央视纪录国际等部门也和作者讨论本片的策划、编导和播出等。
牟柏苍说,《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及大型文献纪录片《西周史说》《大周天下》是献给家乡的礼物。写西周、说陕西、论中国、看世界,希望“对号入座”传播陕西声音,讲述家乡故事。(宝鸡新闻网记者 张超)
牟柏苍文化名片
宝鸡岐山人,1960年1月生,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1984年起从事新闻工作。1994年调入新华社,先后任陕西音像中心主任、《陕西内参》编辑部主任、新华社陕西分社编委、新华网陕西频道总监等。发表新闻稿件、电视纪录片、网络专题、高层访谈、新网直播和史学论文、散文等500多篇(部),先后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好稿奖等26篇次。
主要作品有《沉重的“红腰带”》《大山深处的呼唤》《愤怒的“神农”》《陕南部分检察官为何外出打工》《书生闯海》《宝鸡圣迹》《炎帝园陵》《鼓舞中国》《天音——圣土、古阳、火流》《再说炎帝神农氏发祥在宝鸡》《在和谐的礼乐中追忆西周文明》《西周金文兼论中国文化语境演变及域外传播》《里邑都:中国最早的金字塔式社会结构》《井田制是中国首次全覆盖式的“土改》《西周初期核心地段在陕西省岐山县京当乡》等。著有《风雅网谈、文化大道》《中华文明的早晨——西周史说》等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