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
刊发整版文章
报道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
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
走出了一条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蝶变”之路
全文如下
6月5日,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为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举行“中国蝴蝶之乡”授牌仪式。此次授牌充分肯定了金平马鞍底乡“中国·红河蝴蝶谷”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标志着蝴蝶谷的保护开发迎来了一个重要时刻,也为马鞍底乡打造科考研学目的地、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奠定基础。
近年来,金平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生态文明理念,把蝴蝶谷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来抓,以生物资源、生态资源保护为本,构建全周期蝴蝶繁衍生态系统;同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做好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蝶变”之路。
林间草丛,山谷溪流,无数蝴蝶翩跹起舞。夏日的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是一片蝴蝶的海洋。
这样的“蝴蝶大聚会”在每年的5月至6月都会上演,亿万只蝴蝶破茧而出,形成“大爆发”的奇观。全球有记录的蝴蝶约有2万种,我国约有2100种,而位于金平马鞍底乡的“中国·红河蝴蝶谷”就拥有320余种,是世界上蝴蝶种群和蝴蝶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据了解
今年蝴蝶集中活动的数量
将在8000万至1亿只
最佳观赏点分别位于
马鞍底乡的马拐塘林区、普家寨林区
牛场坪林区和营盘山林区
最佳观赏时间集中在
5月20日至6月25日期间
资料图 马鞍底蝴蝶大爆发 胡彦辉 摄
蝴蝶谷的自然奇观如何形成?
浩瀚林海引来蝶舞翩跹
阳光透过幽静的竹林,洒在林间的一块草地上。一群金黄色的箭环蝶聚集于此,陆续有蝴蝶飞进来加入,在草地上构成一幅金黄色的图案。忽然,一只大鸟展开双翼,振翅高飞,夹带着风声划过这群蝴蝶上空。
地面上的金黄色图案不见了,上百只箭环蝶骤然散开。夕阳柔和的光线下,纷飞的蝴蝶宛如漫天飞舞的花瓣,洒落在密林之间。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样的场景只会出现在梦中。”时隔20多年,每每想起1998年第一次在马鞍底乡竹林里看到的景象,西南林业大学蝴蝶专家刘家柱依然难掩激动的心情:一只又一只的蝴蝶闯进镜头,漫天飞舞的蝴蝶翩跹穿梭。
马鞍底乡全年平均气温为18摄氏度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的气候孕育了4万余亩枝繁叶茂的竹林。本是来开展林业调查的刘家柱,却意外在这里发现了有大量蝴蝶栖息。在那之后,许多专家、学者慕名而来,蝴蝶谷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为什么在马鞍底乡会形成蝴蝶“大爆发”的自然奇观?中国·红河蝴蝶谷蝴蝶博物馆馆长杨镇文告诉记者,蝴蝶谷内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多种蝴蝶的繁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马鞍底乡地处山区,地势复杂,西南高,东北低,沟壑纵横,境内最高海拔五台山高达3012米,最低海拔仅130米,森林覆盖率70%。年平均降雨量达2500毫米,常年多雨多雾,温暖湿润,属北热带和南亚热带南缘气候,立体气候特征较为明显,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誉。西北部是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保存极为完整,被誉为“大自然基因库”。由于马鞍底乡有山地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多种植被类型,有着适合蝶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浩瀚的林海为蝴蝶幼虫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最终形成了以箭环蝶为主,凤眼蝶、枯叶蛱蝶、美凤蝶等为辅的蝴蝶资源。
蝴蝶“大爆发”是否会打破生态平衡?对于记者的疑问,杨镇文解释,马鞍底乡现有的森林面积能最多容纳10亿只左右的蝴蝶生存,而近几年马鞍底乡的蝴蝶数量稳定保持在1亿只左右。
资料图 人与蝴蝶和谐相处 张洪科 摄
保护蝴蝶为何列入村民公约?
珍爱自然成为自觉行为
清晨8点,杨镇文换上迷彩服,背上背包,提上一个大桶,向5公里外的普家寨蝴蝶观测点进发。走在路上,有村民跟他热情地打招呼:“又进山喂蝴蝶了!”
1998年,杨镇文进入当地林业站工作,从那时起就开始观察、监测、保护蝴蝶,至今已有整整25年。蝴蝶的一生,需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它的天敌遍布生长期,蝴蝶卵会被蚂蚁吞食,幼虫被黄蜂、青蛙和鸟类视为美味。在人们眼前翩跹起舞的蝴蝶,都经历了大自然的层层考验。
考验并不仅仅来自大自然。杨镇文记得,起初当地村民看到数量庞大的蝴蝶,担心蝴蝶会影响农作物生长,一度去捕杀蝴蝶。也有商人来到马鞍底乡,大量收购蝴蝶制作标本,用于商业用途。
蝴蝶作为植物的传粉者、其他动物的食物来源、生物多样性指示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蝴蝶对环境变化和栖境丧失等极为敏感,可作为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示物种。蝴蝶数量越多,意味着生态系统越健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学燕介绍,蝴蝶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提供授粉和食物来源。蝴蝶种群的增加可能表明恢复区内植物多样性和其他传粉者群体的增加。
金平近年来制定出台了马鞍底乡蝴蝶谷保护管理条例,成立了蝴蝶谷管理专门机构,加大对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教育力度,最大限度保证蝴蝶的生长环境和生存空间。
“保护森林、保护水源、保护蝴蝶被写进马鞍底乡各村的村民公约,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杨镇文说。
资料图 蝴蝶谷中“翡翠色”的蝶蛹。2022年5月摄于金平。李艾蓉 摄
丰富资源如何改变乡村面貌?
文旅融合助力“化茧成蝶”
云南拥有极为丰富的蝴蝶多样性资源。不久前,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团队通过对云南蝴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完成的云南蝴蝶名录共收录6科356属1300种云南蝴蝶,并报道了2个中国蝴蝶新纪录属、18个中国新纪录种及36个云南新纪录种。
开展生态旅游、科普研学,探索新的保护与发展的路径,能让蝴蝶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
5月18日,中国·红河蝴蝶谷蝴蝶博物馆正式开馆,免费对外开放。其实,早在2010年,马鞍底乡文化站就建成了蝴蝶标本馆,后来改名为蝴蝶科技馆,2018年被评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为满足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2022年8月,金平对蝴蝶科技馆提升改造,建设中国·红河蝴蝶谷蝴蝶博物馆。
“2010年刚建馆时,只有20多种标本,如今馆里收藏了270多种蝴蝶标本,都是蝴蝶谷里的蝴蝶。”杨镇文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调查,尽可能多地展示蝴蝶谷的生物多样性。”
蝴蝶飞舞引客来。依托丰富的蝴蝶资源,金平打造蝴蝶观光生态旅游产业,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来自辽宁鞍山的蝴蝶摄影师王彦春,2011年第一次来蝴蝶谷拍摄时,从昆明出发坐了一天的车才到达马鞍底乡。乡里没有宾馆、酒店,王彦春只能在一户村民家的杂物间里借住。
“现在乡里开了很多民宿和农家乐,路也修得好,从昆明过来5个小时就到了,比以前方便不少。”吃住行的问题得到解决,王彦春没有了后顾之忧,今年来蝴蝶谷,他计划在这里蹲点一个星期拍摄蝴蝶。
自2010年向公众开放后,蝴蝶谷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90万人次。今年5月20日举办的蝴蝶谷艺术节,吸引了5万多人前来参观游玩。
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也随之提高。杨镇文如今还担任马鞍底乡马拐塘村委会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第一书记,他告诉记者,如今,村里建起了观蝶景观道,以及具有蝴蝶放飞、蝴蝶观光、蝴蝶科普功能的蝴蝶种源繁殖基地。村民们自发成立起七彩蝴蝶专业合作社,开展蝴蝶养殖和文创产品研发。在马鞍底乡,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依托蝴蝶相关产业增收致富。
从无人问津的边境乡村到远近闻名的观蝶胜地,“化茧成蝶”的故事,在蝴蝶和守护蝴蝶的人们身上,共同上演。
资料图 蝴蝶谷爆发时人蝶共舞。2021年5月拍摄于红河州金平县。高飞 摄
夏日蝶飞,如何定格美好瞬间
(四季印象)
蝴蝶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生物,特别是当它们在阳光下扇动翅膀时,总会吸引人们驻足、欣赏——尤其是对摄影爱好者来说,能成功捕捉蝴蝶振翅的精彩瞬间,是一件极有成就感的事情。
岳建波是土生土长的云南省金平人,同时也是金平摄影家协会主席,在生态蝴蝶摄影方面,已有11年经验,共拍摄过80余种不同品种的蝴蝶照片万余张。美凤蝶、青斑蝶、小凤蛱蝶……在岳建波的镜头里,这些生长在马鞍底乡蝴蝶谷的小小生灵们的美好瞬间被定格,也为更多人所知。
夏日蝶飞时,如何通过手中的相机定格美好瞬间?岳建波给出了这些建议:
1.了解蝴蝶的习性
想要拍摄蝴蝶,首先要了解你所在的地方常见的蝴蝶品种都有哪些,它们的生活习性、食物源等。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就能判断出,在哪个时间段、哪些地方能够找到蝴蝶。
比如,每年夏天在马鞍底乡蝴蝶谷集中爆发的蝴蝶品种以箭环蝶为主,它们主要寄生在中华大节竹上,羽化成蝶后喜欢群居生活,特别喜欢在竹林聚集。所以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这个时间段来到竹林中,就能轻易捕捉到箭环蝶成群起舞、漫天金黄的壮观场面。此外,在拍摄过程中动作幅度尽量要小,移动速度也要尽可能慢一点。
2.熟悉手中的器材
一般来说拍摄蝴蝶所需要的镜头首选具备近摄功能的变焦镜头,如100—400mmF/4.5—5.6镜头。能让你在跟拍摄主体保持安全距离的同时,又能拍摄出景深效果。
预判蝴蝶下一步的运动轨迹也很关键。晴好的天气中,蝴蝶在一朵花上的停留时间只有10秒左右,提前预判、提前设置,则更容易捕捉到蝴蝶极具灵动性的瞬间。
3.保持足够的耐心
很多时候,摄影还需要一点运气和耐心的加持。摄影爱好者为了得到一张好照片蹲守数小时,或者守上一整天也拍摄不到一张满意的照片,这都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选择一个好天气以及合适的拍摄地点,设置好相机的参数,静静地等待并保持足够的耐心,在它“闯”入你的镜头时,快速地按下快门键,这也是拍摄蝴蝶的技巧之一。很多时候“守株待兔”得到的结果远比你看到蝴蝶冲上前去拍摄,效果要好得多。
撰文:杨文明 李茂颖 叶传增 曾智慧
原标题:《蝴蝶谷的“蝶变”!《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马鞍底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