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0〕9号),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较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北京市石景山区等10个城市进行了表彰激励,现将有关城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同类城市学习借鉴。
江苏省常州市立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率先探索老工业城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途径。积极打造智能制造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光伏新能源、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与关键核心部件等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常州制造”转向“常州智造”,支持产业链智能制造升级经验做法被中国工程院列入全国智能制造十大路径之一,轨道交通、智能电网、工程机械等产业全国领先,光伏新能源、石墨烯和碳纤维等新兴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初步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轨道。
一、“退转融”协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坚持优化存量、提升增量,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步伐。一是低质低效企业“腾笼换鸟”,为高质量发展腾空间。全力推进低质低效企业退出,加快落后产能淘汰,为优质企业和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2017年以来,累计关停化工、钢铁、水泥、纺织印染等低质低效企业530家。在腾退的空间里引进了宁德时代动力锂电池等一批优质项目,形成了支撑常州长远发展的新动能。二是传统优势产业“脱胎换骨”,为高质量发展提速度。实施“双百行动计划”,推动企业“四新”改造,持续推动机械、冶金、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绿色化发展,2019年实施各类工业技改项目701项,技改投资占比超过60%。目前,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工程16个,拥有3个中国工业大奖和2个提名奖,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拥有细分领域“单打冠军”企业超20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2家,江苏省隐形冠军5家,数量全省第一。三是先进制造产业“两化融合”,为高质量发展增动能。全力打响智能制造“常州品牌”,探索服务商+应用企业、科研院校、资本等“1+N”协同运作模式,引进航天云网、北自所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服务运营商,与国家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建国内唯一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体验验证平台。实施“百企先行,千企上云”专项行动,上云企业突破6000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1个、省级智能工厂3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100家。常州支持产业链智能制造升级经验做法被中国工程院列入全国智能制造十大路径之一。
二、“点线面”结合,促进新兴产业提质增效
以重大项目为引领,强化产业链建设,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聚示范区,构筑产业能级提升新引擎。一是招引重大项目点状突破。连续6年开展重大项目主题年活动,全力以赴狠抓项目招引,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服务推进机制,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程跟踪”管理体系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推进体系,累计引进总投资3亿美元或3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超80个。二是推进新兴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深入实施“三位一体”工业转型升级战略,大力发展“五新三高两智能”十大新兴产业链,2019年十大产业链企业产值4710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43.2%;实现利润增长8.8%,占全市规上工业比重53.2%;新增产值超亿元企业75家。三是推动产业集群加速发展。推进苏南城市群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打造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装备等特色产业集群,常州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光伏创新型产业集群、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创新型产业集群和轨道交通牵引动力与关键核心部件产业集群已纳入国家试点。
三、“经科教”联动,开创产教融合常州模式
围绕打造共享、融合、创新、连接、生态“命运共同体”,成功探索形成“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产教融合“常州模式”。一是首创资源跨界“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通过“政府专项、学校共筹、企业投入、自我造血”等筹措经费,整合校所企设备、人才、项目、教研等优质资源,实现教学资源在院校、校企间流动。建成区域共享型实训平台—常州科教城现代工业中心,每年接受学生实训516万人时、4.3万人次,接受社会培训1.7万人次。二是首创“校所企”协同育人兴业新路径。通过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每年互派互聘高层次人才,跨界参与科研、企业群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每年联合申报科研项目超1400项,6项高职教育创新实践成果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55项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学生宋彪,勇夺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最高奖“阿尔伯特奖”,成为中国获此殊荣第一人。三是首创“职业教育特色小镇”新模式。常州殷村全力发展教育培训、创新创业、游学旅游等“职教+产业”体系,形成了职教园、新农村、旅游区“三位一体”新格局,是全国第一个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特色小镇。
四、“放管服”改革,释放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着力破除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抓好试点示范探索建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一是改革创新行政服务管理。探索实施“五联合、一简化”联审联办机制(联合评估、联合踏勘、联合审图、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和区域评估)。创新实施金融改革,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上市公司纾困基金,开展小微企业“首贷融”信贷风险补偿,入选2019年度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二是先行先试农村用地改革。突破实现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三块地”制度改革,“宅基地和碎片化集体建设用地整合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获全国推广,雷利电机成为全国首家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发展募投项目的上市企业。三是着力推进双创试点改革。出台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实施方案,制定扶持创业资金政策,实施“龙城青年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创新+资本+开放+人才”融合创新,武进区成为全国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并获得国务院督查表扬激励。
五、“三模式”创新,加速中心城区改造提升
探索创新“区域化统筹、企业化运作、市场化征迁”管理模式,加快常州中心城区—天宁区更新改造步伐。一是按“2+3”模式统筹更新改造。天宁区主攻调优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聚焦载体建设、重大项目和企业培育“三提升”,五年累计征迁686万平方米,腾出发展空间超2000亩,建成智能驾驶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常州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园创成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新一代国家交通控制网、国家智能商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为智能商用车领域首家国家级检测机构,被列入江苏省交通强国建设十大样板工程。二是用“公司整体化运作、闭环式运营”模式提升改造成效。天宁区成立建设平台公司,对城区老工业区改造区块整体核算成本,除去上缴省市部分,全额返还平台公司用于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用于老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房票”“预签约”模式破解征迁难题。打破惯有原地或就近实物配置模式,实施“原地优惠购房”安置方式,引进法律服务团队服务征收全过程,开创了住房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百姓生活显著改善的多方共赢之路,央视《焦点访谈》等众多国家级媒体持续宣传报道。
天宁城区老工业区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