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柳宁馨
我国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继续提速。2023年12月17-18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提出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到更加突出位置,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省会城市仍然是省内、周边城市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除了4个直辖市,我国内地共有27个省会(首府,下同)城市。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统计了2022年27个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即省会城市的GDP占全省GDP的比例;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即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例,分析省会城市经济、人口的集聚与平衡情况。
从经济首位度看,2022年长春、银川、西宁、成都、武汉、拉萨、西安、哈尔滨、海口、兰州分别位居前十名。其中,长春、银川GDP占全省比例超过50%。27个省会城市中,共有9个城市经济首位度高于30%,强省会特征明显。
从人口首位度看,2022年西宁、银川、长春、西安、哈尔滨、海口、成都、拉萨、武汉、沈阳分别位居前十名,以20%这一分界线看,27个省会城市中,共有11个城市人口首位度高于20%。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与人口首位度相比,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整体明显更高,未来人口首位度提升空间很大。从区域来看,中西部、东北的经济、人口首位度明显高于东部。随着我国新一轮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加速,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有望继续提升。在这背后,需要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力。
强省会的区域不同特征
从统计结果看,2022年长春是经济首位度排名第一的省会城市,GDP占全省比例为51.6%,经济首位度排名最低的5座省会城市分别是南宁、石家庄、呼和浩特、南京、济南,GDP占全省比例分别为19.84%、16.76%、14.37%、13.76%和13.76%。
经济首位度排名靠前的省会城市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和东北,体现这些区域强省会特征明显,省会城市的经济特色、产业集聚明显。
东北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都比较高,2022年长春排名第一,哈尔滨排名第八,沈阳排名第十三,3座城市GDP占全省比例均超过25%。
中西部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也明显靠前,2022年银川、西宁、成都、武汉、拉萨、西安经济首位度分别排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位,GDP占全省比例分别为50.02%、45.55%、36.68%、35.11%、35.05%和35.05%。
以成都为例,成都瞄准8个产业生态圈28条重点产业链,实现产业加速聚集。2023年,成都新都区航空大部件产业集群、温江区生物技术药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2023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至此成都国家级产业集群增至9个。
武汉的产业集聚也十分有特色,自提出“965”产业集群发展思路以来,武汉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5G和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发展迅速。
可以发现,南京和济南等城市所在省份均强调均衡发展,所以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常年靠后。在江苏,苏州、无锡、南通、徐州等城市经济发展都十分均衡,南京的经济首位度自然较低。从2023年前三季度GDP来看,江苏各个城市均实现GDP增速4%以上的增长,GDP前3强分别为苏州、南京、无锡,前三季度GDP分别为17655.2亿元、12703.75亿元、11000.56亿元。
除了GDP这一指标,江苏各城市的产业发展也具有特色,苏州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南京则在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制造领域具有集聚优势;无锡则重点发展机械装备、高档纺织、新能源、集成电路等。
山东常年有“双子星”青岛和济南,不过从2022年经济首位度数据看,济南GDP占比还在提升。2022年,山东明确提出,中心城市发展能级加快提升,实施“强省会”战略,期望到2025年,济南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在全省经济首位度达到16%,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
不只山东,贵州、江西、甘肃、湖南等省份均提出强省会战略。贵阳提出,到2025年,贵阳-贵安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以上,首位度达到27%以上;湖南提出,到2026年,长沙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左右,城市经济首位度超过30%;江西提出,南昌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升到25%左右,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提升至第12位。
在GDP超过万亿的11座省会城市中,成都的经济首位度最高,为36.68%,南京和济南的经济首位度最低,均为13.76%,这其中,7座“双万”省会城市广州、成都、武汉、杭州、长沙、郑州、西安的经济首位度分别为22.34%、36.68%、35.11%、24.13%、28.70%、21.09%和35.05%,仍然呈现中西部高于东部的特征。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东部靠近港口、面向全球,加上产业集聚、地理区位等特点,易形成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比如广东省的广州和深圳,江苏的苏州和南京,省会城市的引擎作用较弱;而中西部城市地处内陆,做强省会城市、带动全省发展,是这些地区基于地理区位的考量,也是长期发展的可行路径。
户籍制度改革如何影响人口首位度?
人口首位度则直观反映了省会城市人口的集聚情况。2022年,西宁是人口首位度排名第一的省会城市,为41.68%,人口首位度排名最低的5座省会城市分别是呼和浩特、南昌、郑州、南京、济南。
将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结合来看,能够明显看出省会城市的相对强弱趋势。仍以人口首位度20%为界限,超过20%的11个城市中,有9个城市经济首位度超过30%,分别为西宁、银川、长春、西安、哈尔滨、海口、成都、拉萨、武汉,这些城市体现了人口和经济总量的双重集聚,是典型的强省会城市。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27个省会城市中,经济首位度较高的城市,人口首位度也较高,体现人口集聚带来的生产效率、人才红利优势。不过,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明显高于人口首位度,例如2022年长春经济首位度为51.60%,人口首位度为38.61%,银川经济首位度为50.02%,人口首位度为39.79%。
目前来看,各省会城市在人口首位度方面在持续提升,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未来也有可能进一步吸引更多人口流入。
例如,西安2020年人口首位度为32.77%,而2010年西安的人口首位度为22.69%,10年增长了10.08个百分点,提升非常明显。在这背后,自从2017年开始,西安大幅降低落户门槛,成为人口流入重要的“助推器”。
同时,人口首位度超过20%的省会城市数量也在提升,2010年、2020年、2022年分别为6个、10个和11个,这意味着人口向省会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
这与各省份提出的强省会战略有关。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多数提出强省会战略的省份对常住人口增加都给出了量化指标,也相继放宽落户门槛或实行“零门槛”落户。
例如,湖南提出,到2026年,长沙市常住人口突破1200万人;贵阳提出,到2025年,贵阳-贵安将成为首位度更高的省会城市,城市常住人口达到700万人,城区常住人口达到50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
如何吸引人口持续流入?不少省会城市放开了落户限制。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2023年以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相继出台落户优化政策,浙江实行长三角城市群户籍准入年限累计互认。目前,除超大、特大城市外,我国大部分城市实现“零门槛”落户。
例如,浙江和江苏2023年相继降低落户门槛,浙江(杭州市区除外),江苏(南京、苏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青岛、沈阳、宁波、郑州、武汉等强二线城市也相继放宽了落户限制,尤其郑州的落户门槛进一步放宽。
12月13日,在“2023—2024中国经济年会”上,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会释放巨大的社会需求——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5.2%,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比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17.5个百分点,弥补这一差距也会释放巨大需求。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并非一蹴而就,在放开城乡的户籍限制、实现人口自由流动、福利共享背后,还涉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未来需要综合考虑城市承载能力、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财政压力等因素,有序放开落户限制,关注重点人群的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