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周口淮阳地方小吃“压缩馍”爆火出圈

(来源:网站编辑 2024-08-23 06:47)
文章正文

农历二月,雨水已过。周口大地上的冬小麦已陆续返青,微风吹过,泛起一道道绿波,田野间一片盎然生机。万物复苏,国内文旅产业持续回暖,人间烟火一片繁荣。

  在周口市淮阳区,一年一度的太昊陵朝祖庙会盛大开启,每年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活动期间参观人数众多,曾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约82.5万)的庙会”,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了中国规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间庙会。



  近年来,太昊陵朝祖庙会摊位竞拍热度“狂飙”,引发网友和媒体关注。27.2万、98万、41万,“C位摊位”连续三年的被“压缩馍”商户竞拍,屡登热搜榜单,爆火出圈的“压缩馍”到底是啥?为何能占据“C位”?

  压缩馍形状如烧饼,有多种口味,有甜有咸,还有老式和新式之分。老式压缩馍就是一个圆圆小小的面饼,闻起来带点烙黄的麦粉焦香,比较有嚼劲。新式压缩馍的饼面上沾满芝麻,嚼起来松软细腻。压缩馍摊主大多是招呼着顾客,免费品尝,相中哪个口味,一块钱四个老式,或两个新式随便选。十块钱往往可以买个心满意足,拎走满满一袋。

  “压缩馍”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出现在庙会上,它的创意极有可能来源于“饼干”的制作工艺,而且从“压缩馍”的“压缩”名称属性来看,机器的加工痕迹更多一点。据了解,它的制作机器,来源于淮阳本土的一家食品机械厂。

  有关压缩馍的来历,笔者曾咨询过张进贤、范景恩两位淮阳籍学者。这两位老师皆是年过八旬,对家乡风物颇有研究。张进贤老师说,“以前没有听说过,我是1952年离开家乡在外生活,只对以前的事略知一二。以后就不太清楚了。”这也意味着,20世纪五十年代,“压缩馍”或这个名称是不存在的。

  笔者老家是在淮阳区与太康县搭界的一个乡镇,距离淮阳太昊陵只有不到二十公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每年元宵节过后,邻居们相互见面,说得最多的就是“啥时候去淮阳逛陵”,或相互约着坐谁谁的“大篷车”去。我于是日日盼望母亲去淮阳“逛陵”(参加朝祖庙会,本地人俗称)。因为每次“逛陵”的时候,一向勤俭持家的母亲也会带回一大袋的“压缩馍”。



  嗬,这个小小的、圆圆的饼显然比家里蒸的大馒头有吸引力多了!它闻起来有麦香,撕开一层层(正符合它被“压缩”后的品相)吃起来甜滋滋,嚼起来有韧性。哼唧几声,还能让母亲用透亮的油菜籽油给炸得两面金黄酥脆,夹着当年最爱的辣条、山楂片,大快朵颐一番!压缩馍自带回甘,越嚼越甜,它麦香浓郁,带着小麦粉特有的味道,一直萦绕在心头。

  一种地方小吃的存在和火爆,必有其深度原因。国人素有“舌尖上的中国”之说,惯以省份来划分美食和地方小吃。而风俗习惯和地理气候,对地方小吃的形成又格外重要。

  “压缩馍”所采用的面粉是小麦粉,也就是小麦磨出来的粉。由不同地域生长的小麦而产生的不同质地的面粉,它们的区别在于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越高,筋劲越强,做出来的面食越有弹性和嚼劲。

  周口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农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农高区所在地,周口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80亿斤左右,素有“国家粮仓看河南、河南粮仓看周口”之誉。所以,育好种、种好地、多打粮,让“中国碗”多盛“周口粮”,是周口儿女的朴素愿望,也是周口作为“中原粮仓”的使命担当。

  春风拂过麦苗香,欢声笑语田垄上。在希望的田野,在春天的周口,小麦正悄然分蘖拔节!这里的每一粒小麦,都历经秋、冬、春三季8个月240多天的生长。每到麦收季节,它们是田野上最耀眼的光芒,用无数沉甸甸的麦穗,展示着周口这个“产粮大户”的底气。



  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道美味,往往浓缩了千百年的人类饮食历史,折射的是一个民族或地方的经济、文化、科技,还有文明进步的成果。它们大都会经历萌芽、发展、稳定、创新等阶段,经过时间的积累,最终形成特有的文化形态。

  “压缩馍”这个兴盛于周口淮阳的地方小吃,虽然来历并不久远,也就是20世纪机器代替人工生产的八九十年代。由于使用了优质的周口小麦粉,采用了饼干制作工艺,而富有嚼劲,口感不错,同时也因物美价廉而被市场认可。

  正如它的一句谚语“压缩馍,压缩馍,小孩吃了考大学”,寄托了当时人们对孩子能“考大学”的美好盼望,是真正属于平民百姓的文化。无论是创造者,还是使用者、传承者都是平民老百姓。因此,它来源于普通生活,并根植于老百姓心中,最终作为依存于太昊陵庙会而繁荣发展的一种小食品,被四面八方赶来淮阳祭祖祈福的百姓所接受和热爱。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家乡的一切都让人亲切和舒服,一种地方小吃更是承载了我们成长的岁月与满满的回忆。

  逛千年庙会,赏非遗展演,游羲皇故都。随着第十三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拉开帷幕,太昊陵前的伏羲文化广场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行走其间,熟悉的压缩馍味道扑面而来,还有许多商户忙着直播,通过互联网把有着精美礼品包装的“压缩馍”发往全国各地。这个曾经不登“大雅之堂”的地方小吃,又在流量的加持下被赋予新的意义。

  这时,有商家热情地递给我一个品尝,我接连吃了几口,味道似乎比小时候更为香甜。此刻,我眼前的“压缩馍”仿佛变成田野里的片片麦浪,摇曳着憧憬着未来十年、百年、千年的新变化!

来源:今豫网言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