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宝鸡信息 宝鸡资讯

防治荒漠化公约30年 气象助力筑牢“绿色长城”

(来源:网站编辑 2024-12-30 02:21)
文章正文

编者按:今年,是我国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多年来,我国认真履行《公约》责任义务,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走出了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在防治荒漠化的漫长征程中,气象部门当仁不让,以科技创新为笔,以精细服务为墨,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期策划聚焦部分代表性地区气象部门的积极作为,展示其在荒漠化治理服务中的亮眼举措。

新疆:防沙治沙再升级

12月19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气象局副局长杨重祥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处治沙基地调试气象监测设备。他看着不远处绿意盎然的梭梭林感慨:“几年前这里还只有茫茫黄沙,如今,已经成了一片翠林。”

塔克拉玛干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作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其面积超过33.7万平方公里,其中流动沙丘的面积就高达25.84万平方公里。沙漠中风力常常在8级以上,年均降水量仅约5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以上,附近地区沙尘暴多发频发。

准确把握“死亡之海”的脉搏,气象信息必不可少。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以下简称“沙漠所”)组建沙尘暴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团队,全面梳理了本地区自1978年至2020年的历史气象灾害信息,建立了沙尘暴灾害评估模型,基本查清了新疆沙尘暴灾害风险区划,并据此给出沙尘暴灾害防御措施建议。在气象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沙尘预报准确率不断提升,目前新疆已实现提前10天发布沙尘天气过程预报,提前3天确定沙尘天气影响时段、落区、强度,提前6至24小时发布不同级别的沙尘暴预警信号,并在沙尘天气影响时段开展跟踪服务。

气象工作人员在查看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老村气象站数据 图/杨重祥

此外,沙漠所还设计了一款新型尘卷风模拟发生实验装置,可以实现对尘卷风形成近地层气象条件及内部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为后期尘卷风的数值模拟研究及评估其引发的沙尘气溶胶排放能力提供基础参数,从而弥补目前大气沙尘气溶胶排放途径缺失的缺陷,进而为准确评估大气沙尘气溶胶的一系列气候效应提供支撑。

随着气象科技的不断发展,气象部门将在治沙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何玉婷 卜钰 李顺澳

内蒙古:“绿进沙退”的科技后援

寒冬时节,笔者到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基地,被眼前一望无际的光伏板所震撼。光伏板下,是一种半米高叫做梭梭的植物,基地同志说,它能将沙土牢牢固定,且耐旱耐盐碱。

磴口,地处河套平原源头、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域内沙漠占全县总面积的77.3%。不过,这里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0.04%增至如今的37.2%,每年向黄河输沙量由7700多万吨减少至370万吨。“绿进沙退”巨变的背后,是内蒙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持续“双减少”的生动缩影,而气象部门久久为功的实践与探索也是其中重要一环。

6月12日,内蒙古磴口县气象局工作人员到光伏基地现场做前期踏勘工作 图/王智辉

近年来,气象部门积极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及气象观测资料,建立评估模型、气候效益评估指标及方法,持续开展“两湖一海”、“三北”地区、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环境状况的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动态监测和气候风险分析。聚焦荒漠化综合防治需求,自治区气象局联合阿拉善盟行署成立全国首个荒漠生态气象中心——内蒙古自治区荒漠生态气象中心,建立沙源地起沙预测评估算法及沙尘移动路径监测算法,研发内蒙古多源卫星遥感天气现象监测软件,动态监测评估巴丹吉林沙漠—亚马雷克沙漠连接带小沙被变化、沙丘移动等,开展科尔沁沙地近20年植被生态质量分析、鄂尔多斯近40年的气候变化与土地荒漠化评估,为防沙治沙提供决策依据。

“2024年,鄂尔多斯裸露沙地面积较1986年减少比例达65%。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整体边缘向内退缩。”鄂尔多斯气象局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副主任全宇介绍。

聚焦服务“沙戈荒”风电基地合理规划布局,自治区气象局立足联合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新能源企业和相关高校院所等12家单位组建“沙戈荒”新能源基地人工智能气象服务技术创新联合体,开展风电基地精细化智慧应用服务系统研发及应用,以科技“突围”赋能风电产业与生态环境治理和谐共生发展。

“气象部门除了提供日常气象要素预报外,还开展常态化人工增雨作业,不仅对干旱沙地缓解旱情大有帮助,还可以解决光伏组件严重积灰、清洁困难的问题!”内蒙古智慧运维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王彦龙说。(李红梅 王祯晗

黑龙江“追雷行动”护佑最北生态屏障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这里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莽莽林海是我国北疆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生态功能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

今年,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由2020年的85.2%提升至86.3%,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服务功能总价值已达7975.03亿元,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漠河市、呼玛县、塔河县及大兴安岭地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山野林间驻足张望的狍子,公路上不怕人的山鸡,时隔半世纪再次现身的东北虎……无一不在证明,莽莽林海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部绿色生态传奇背后,离不开气象部门的助力。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李军

野生动物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曾经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让人长久铭记,更让身在林区的人们深知森林防火的重要性。气象,则是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线。

“我们联手气象部门共同实施‘追雷行动’,利用瞭望塔、无人机、有人机、卫星遥感等多种手段,确保雷击火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大兴安岭地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田鹏说。

气象部门强化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每年作业影响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有效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自2012年起,大兴安岭地区气象部门就致力于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建立了“一队一车一场站”的气象服务保障体系。今年5月,大兴安岭地区气象局通过气象卫星监测到火情热点信息,立即通知防火部门,较当地实际发现火情时间足足提早了5个小时。截至11月,大兴安岭地区全年科学高效处置34起雷击森林火灾,连续7年实现“人为火不发生,雷击火不过夜”工作目标。

今年是大兴安岭地区开发建设60周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10周年。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大兴安岭林区需要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而气象部门将持续探索“增绿”之路,为书写更高质量的生态答卷增添一抹新“绿”。(李哲

宁夏:荒漠化防治的“宁夏经验”

12月4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6次缔约方大会上,宁夏首次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向世界推介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被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毛乌素沙地环绕,生态环境脆弱。作为全国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宁夏坚决扛起防沙治沙重任。科学治沙团队里,气象工作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员。

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的盐池县,曾经风沙肆虐、满眼焦黄、贫穷困苦。2000年,盐池县提出“生态立县”,探索出了“草为主、灌为护、零星植乔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的防沙治沙模式。如今,盐池县荒漠上布满了沙生植物,当地自然资源、林草等部门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信息在建、技、管、用上下功夫,科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进一步缩减。遥感监测数据显示,盐池县近5年非荒漠化面积增大2.79%。今年11月,盐池县委书记王海宁对气象部门为防沙治沙做出的贡献表示肯定。

不仅在盐池,近年来,宁夏气象部门以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一河三山”保护治理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助力推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部的中卫市,沙坡头区林草局在制定“国土绿化”行动工作计划前多次与气象部门开展专题会商,在气象部门建议下将今年3万余亩柠条林的点播种植时间定在了8月下旬。区、市、县三级气象部门积极对接,为此次行动定制了精准的空地立体定点专项人工影响天气增雨作业保障计划。

9月4日上午,人工增雨飞机按照计划到达种植区域,开展盘旋式定点增雨作业。据测评,当天该区域降雨量普遍在15至20毫米,土壤渗透深度达到了20厘米左右。13日,气象与林草部门联合开展人工造林出苗情况调查,沙坡头区灌木造林区柠条籽全部发出新芽。

11月下旬,宁夏生态气象遥感中心利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结合植被覆盖度遥感反演技术,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开展遥感监测,为地方政府和林草部门下一步荒漠化防治策略制定和方案优化提供支撑。

冬日的腾格里沙漠,一排排光伏电站熠熠生辉,昔日的生态脆弱区走向了绿富共兴,气象守护助力西北生态屏障更加坚实。(雒璇 康雄 贺彦玲 马海斌

陕西:“精”监测“拴牢”毛乌素流沙

位于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黄河“几字湾”核心区,曾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沙区占榆林市面积的56.1%。几十年来,榆林人书写了关于荒漠治沙的绿色奇迹——860万亩流动沙地基本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治理。但这并不意味着治沙大功告成,用当地治沙劳模和干部群众的话讲,毛乌素消失的是流动沙丘,而不是沙地。重建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恢复千年之前曾经的水草丰美,仍然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陕西气象部门聚焦“拴牢”流沙,不断提升精密监测能力,推动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

2021年,陕西气象部门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定边县委、县政府紧密合作,共同成立了定边生态气象联合实验室。依托榆林定边特有的实验条件和工作环境,气象部门围绕生态气象观测、现代农业生产、白于山区生态修复气象保障、盐碱滩地综合利用、风沙滩区生态修复提升等领域,先后申报并成功落地多个国家级项目,为榆林乃至陕西的生态气象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气象科技支撑。

技术人员在陕西榆林定边野外综合观测试验场维护观测仪器 图/高建伦

为了进一步提升荒漠草原过渡区植被生态监测精度,陕西气象部门在榆林神木、西安泾河和宝鸡太白等地建设生态气象自动观测站,对植被生态、生态系统碳循环等实现了分钟级自动观测。通过收集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空气温湿度、土壤体积含水量等关键指标数据,进一步提高卫星遥感监测精度,为荒漠化综合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最新卫星遥感数据监测显示,2023年,陕西省植被覆盖度均值达到73.46%,高覆盖区域占比超过53.85%,与往年相比,延安、铜川、咸阳、渭南等地的植被覆盖度增加超过3%,年际对比监测评价达到“增加”等级。

昔日的沙海如今已披上绿装,成为林地、草地和良田。陕西省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黄河流域的年均入黄泥沙量从2000年之前的5.13亿吨降至2.12亿吨。陕西也因此成为全国首个“拴牢”流沙的省份。(马楠 王娟 闫婷

河北:部门合作固沙造林添绿

河北省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也是“三北”工程重点攻坚区,其中,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东麓的保定,是白洋淀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生态支撑区。

眼下,在保定市望都经济开发区的保定文冠果良种繁育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棚室内忙着育苗,以待明年春季进行栽植。

文冠果是一种特有的木本油料作物,亩产收入可达2.5万元。保定市气象局结合气象观测和卫星遥感资料,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科学制定保定市文冠果适宜种植区划图,推动当地充分利用土层较厚、水利条件好的宜林荒山荒地,已高标准完成文冠果种植6万亩。

这是保定气象、林草两部门联合探索出的一条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共赢的防沙治沙之路。近年来,保定市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有序开展防沙治沙,持续推动“三北”防护林建设。除上述创新举措外,双方还积极完善相关指标,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三北”工程区自然资源调查和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科学评估全市“三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质量成效。

围绕当地推动新造林与原有森林资源融合发展,构建国土绿化、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的部署,气象、林草两部门通过分析可能影响和诱发林业有害生物的温度、湿度、降水、风向、风速等,联合发布林木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并提出防治措施建议;积极分析不同种类的林木生长气象适宜条件,推动当地采取多种治理模式,持续建设千亩、万亩以上规模化林场示范区。

尤其是4月以来,保定气象部门还与各县林业综合服务中心、省城市森林健康技术创新中心等单位在保定西部山区的涞源、易县、曲阳等地,联合开展了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

今年以来,保定市共完成1.3万亩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种植,经济林新建和提质增效面积4万亩,林下经济新增面积2.5万亩。(马洵 安海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